抒情類·無窮哀感都在虛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白石長調之妙,冠絕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淞作》一闋,通首只寫眼前景物。至結處云:“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感時傷事,只用 “今何許”三字提唱。“憑欄懷古”以下,僅以殘柳五字,詠嘆了之。無窮哀感,都在虛處。今讀者吊古傷今,不能自止。洵推絕調。(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二》)
【詞例】
點 絳 唇
丁未冬過吳淞作
姜 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 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解析】此詞抒寫心中的悲哀感傷,不是明言直抒,而是通過描寫景物,創造一種氣氛,形成一種情調,使情感自然流露。寫荒原吊古,躑躅斜陽,不曾言情,已使人神魂欲斷。借景寫情,不露抒情之跡,從寫情的角度說,就是運用虛筆,情在虛處。
姜夔詞以清空著稱,“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張炎 《詞源》)這首 《點絳唇》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風格。姜夔一生為幕僚清客,處境困頓,襟懷難開,自有無限凄苦。而當時的南宋王朝昏暗、動蕩,使士人心中更添許多黯淡,在這樣的背景下,姜夔由楊萬里介紹,由自己的住地浙江湖州前往蘇州去見范成大。雖然范成大是姜夔敬重的長輩,但總是為依人而行役,心中頗多感傷。這種哀感,詞人沒有直接抒寫,在描寫景物,詠懷古人中自言發露。上片寫憑欄所見之景,因意在抒情,所以詞人特別注意景物的選擇,及描寫的筆調。詞人憑欄而望,看到一隊北來的大雁,在太湖西畔隨著浮云飛去。它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里明寫雁,而暗含著詞人的身世之悲。他覺得自己也象雁隨浮云一樣,四處奔波,轉徙不定。而不同的是,雁本無心,南來北往,天生注定,而自己為有靈之人類,如何能承受這種往來投奔寄人籬下的生活呢?無限的悲凄悵惘之情,流于言外。隨即,詞人追隨雁群的目光又看到了云下之遠山,在灰暗的天色中,幾座山峰寂寂地矗立,顯得那樣清冷凄苦,似乎在為黃昏時候即將降臨的一場冷雨而驚疑難定,凄惶不安。實寫山景、天氣而虛寫情。在黃昏迷朦,風雨將至的慘淡境界中,飄轉途中的詞中的內心凄苦,使讀者想象自出,玩味不盡。下面插入懷古。詞人想到隱居吳江的唐末詩人陸龜蒙。字面寫對他的推重,而虛里是借此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漂泊求生的哀怨之情。這樣借題發揮不僅寫出自己的遭遇怨情,而且可隱然見其高情遠志,意蘊更加豐厚。最后又寫從懷古中回到現實,面對的又是參差離披,在凄風中飄擺的棵棵衰柳。黃昏日暮,行在天涯,放眼遠望,萬象慘苦,而近看身前殘枝敗柳,隨風飄搖,難以自恃,此時詞人心中的無限凄涼,萬般無奈,如何能說得清道得盡呢?全詞或寫景或懷古,其用意都在言外。婉約清空,纏綿深致,無紛然雜出之語,有往復不已之思。劉熙載說:“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奇言也,如寄深于淺,寄厚于輕,寄勁于婉,寄直于曲,寄實于虛,寄正于余,皆是。”(《寄概》)在這首詞中,詞人發抒的是身世之悲,不遇之情,這種情感本身就若近若遠,若隱若現,零愁遙怨,斷續無端。無論怎樣高明的直抒,都難以傳述,而如此寓情于景,喻今于古,不言愁而愁自見。運用虛筆,不見字句,使抒情更有遠致余韻,令人涵詠不盡。
感情可以直接抒發,也可以宛轉曲達。有時,一種情感十分強烈,或沖然而起,直接發抒更能顯出其慷慨激烈,不可按捺。而更多的時候,人們的情感是隱隱而起,剪不斷,理還亂,往復不斷,纏綿難道。這種情感狀態,如明言實寫,便抽象、寡淡,讀者難于感動。相反,如虛處傳情,情余言外,便可寫得深婉含蓄,綿綿不盡。虛筆寫情,將感情融入景物中,看來是虛處起步,閑處著想,字面無痕。實際上,這正是對情感的最生動形象的描繪,即所謂化景物為情思。李漁說:“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窺詞管見》)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景。”(《姜齋詩話》)實寫景,原本就是為了虛寫情。所以說:“景以情合”,而寫了景,情才能有所寄托,所以又說:“情以景生。”
虛筆寫情,借景言情,不僅可以使情感得到形象的表現,還可以使情感隱而不露,意味無窮。直言寫情,言盡意盡。如出以虛筆,讓讀者自悟,便得不盡之意。因而,虛寫寄意,便使詞篇具有含蓄之妙。沈祥龍 《論詞隨筆》 說:“含蓄無窮,詞之要訣。含蓄者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前人論詩詞,最注重含蓄蘊藉,而達到含蓄的途徑之一,即是多用虛筆,虛處著力。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 專著“含蓄”一品,其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兩句,成為傳世名言。元好問在《陶然集詩序》 中也說:“詩家圣處,不離文字,不在文字,唐賢所謂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所謂“不著一字”,“不在文字”,都是反對泥、實,追求清虛、空靈,意在言外。
詞婉于詩,更具含蓄蘊藉之美,直抒胸臆的作品極為少見。一般的作品,多少都要運用虛筆。以情繪景,借景達情,更為普遍。而能做到無窮的情感,都在虛處,那自然是詞家妙手。秦觀詞常常寫得疏淡清遠,景中含情,韻流弦外。它的 《浣溪沙·漠漠輕寒》 寫一位女子的春愁,但不流于字面,而是以輕淡的筆觸,寫出人物活動的環境,描繪清淡、幽渺的境界,使女子的淡恨輕愁自然流出,情在虛處,淡而彌永。詞人先寫春陰中女子幽居于深閨:“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春天的早晨,天色陰沉,輕寒彌漫。女子覺得這春日象深秋一樣凄冷。這是寫春景,但迷茫陰沉的天色,陣陣襲人的春寒,已使我們感受到此中女子抑郁幽寂的心情。下面詞人描寫畫屏,而且特別寫出畫屏淡煙流水的清幽畫面,這如同因情設景。一種清幽渺遠的氣氛,流溢于閨室之中,女子那淡遠的迷離之思,恍惚可想。下片寫女子撩起寶簾觀看窗外,看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里有輕風細雨,落花輕飛的春景,可是那依依裊裊的韻致,不正象室中女子幽渺難言,依依不去的迷夢和春愁么?一種纏綿怨悱之情,款款而出,悠悠不盡。最后寫 “寶簾閑掛小銀鉤。”女子卷上了寶簾,她也許在窗前憑望很久,而那一縷纏綿的情思,更要往復不已,輾轉難收了。全詞幾乎沒有情語,可那種幽微綿邈的春恨春愁,如絲縷般愈引愈長,裊裊不絕,真有余音繞梁之妙。
上一篇:風格類·纖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別是風流標格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