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甚有情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林君復惜別 《長相思》詞云(略)。甚有情致。(楊慎 《詞品》卷三)
【詞例】
長相思(《全宋詞》作《相思令》)
林 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對)迎。誰知 (爭忍) 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 (邊) 潮已平。
【解析】這是一首寫女子送別情人的詞。錢塘江兩岸,青山掩映; 錢塘江水,綠波蕩漾。古往今來,它們送走了多少行客,迎來了多少歸人! 詞開頭的十三個字,說青山送迎,好象不夾帶人的感情,但 “誰知離別情”?這一問,使前面的景全活了起來! 關山知么?越山知么?錢塘江水知么?“誰知”,顯然說它們都不知! 而知者,惟有黯然銷魂的送別人而已! 細加琢磨,可以看出這句力重千鈞。一方面,它使前面寫景的顆顆珠玉,用彩繩串了起來; 另方面,它似怨似恨,怨無語的青山,恨長流的綠水,總之她那一腔怨恨是說不出來的。這里雖沒有呼天搶地,大聲嚎啕,就是無言之泣,無聲之淚也沒有,她似乎只是輕輕地一問: 有誰知道我們的離情有多么難受?本來,自然景物并不懂得人的心情,年年歲歲,它們都是那樣迎來歸客,送走行人; 而迎則喜,送則悲,只是人的感覺。我們也可以設想: 當這對情侶乍來到錢塘江畔時,他們對于兩岸的青山,靛藍的江水,并沒有什么特殊感覺,春花秋月,青山綠水,作為客觀景物說,畢竟令人賞心悅目。可是后來當即將分手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的時候,對同樣的青山,同樣的綠水,便產生了不同樣的感情,于是禁不住發出:“誰知離別情”?直率地說,她是在怨山恨水!這埋怨好象沒有道理,不過它是“無理而妙”(賀裳 《皺水軒詞筌》),而 “甚有情致”!因為它寫出了這個女子的無限情意。
下闋緊承上闋。“誰知離別情”呢?“君淚盈,妾淚盈”。這六個字是女子的無聲之言。一對疊字,極具藝術魅力,把那和如水的柔情,纏綿的心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從藝術特點說,一是形象,二是精煉。詞中寫別離流淚的場面,有的說,“別君時,忍淚佯低面”(韋莊《女冠子》),寫出了女主人的情深; 柳永的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雖說是 “手兒相握,淚眼相望”,但是從兩人淚珠兒都盈盈欲滴而具有閃光的形象說,卻不如林詞鮮明,而且十分精煉地表達出 “君”“妾”的共同心聲。接著,詞人直言快語,說破離別的原因:“羅帶同心結未成”,愛情被破壞,婚事不成! 在這難分難解的“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的時候,猛然抬頭: 呵,“江邊潮已平”!江水已經漲滿,與岸相齊,船將啟碇,行人也要走了……。
女子送別情人,在唐五代和北宋詞中是常見的主題。林逋這首詞,受民歌影響,上下闋開頭,都是直起相對的疊字句,一說 “吳山青,越山青”,健快、明朗,本是靜景,卻不僅使人仿佛有“欸乃一聲山水綠”的動感,而且一片青色聚集眼前;一說“君淚盈,妾淚盈”,六個字,鮮明、生動、活潑,表達出最真摯細膩的感情,用的也是明白如話的語言,具有民歌的質樸風味。此外,上闋寫景,景中襯情; 下闋寫情,以情托景,但都是在上下闋的末句點出情和景來,形成一種既對稱又照應的和諧美,而且上下闋過渡十分自然。節奏感強。連用疊句,回環往復,中間各穿插上兩字句,形成一種聲情悠揚的美感。同時,將人的感情移植到山的迎送和羅帶同心的事物中去,含而不露地加深了人的凄涼況味。雖說是一首短短的小詞,但它不僅詞中有畫,而且畫中有意——真實地表達出一對離人的衷腸。
楊慎評林逋(字君復,賜謚和靖先生)這首詞“甚有情致”。“情致”,即意趣風味。《世說新語·文學》: “謝鎮西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或謂情趣和風味。《世說新語·賞譽》:“殷中軍道韓太常曰:‘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及其發言遣辭,往往有情致’”。大抵是指意雅而不俗,情味雋永,含思蘊藉的作品。這首詞表面看,通俗淺露,但它通俗而有味,淺露而意深。每當女主人公感情奔涌,似乎不可收拾的時候,作者便戛然而止:“誰知離別情”呢?沒有說,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羅帶同心結未成”,美滿的姻緣,橫遭破壞,江畔送別,該有多少話要說?他倆沒有千叮嚀,萬囑咐,而只是象畫外音似的傳來一聲:“江邊潮已平”。江潮已滿,不愿走也得走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張炎論小令說:“末句最當留意,有有余不盡之意始佳”(《詞源》)。此詞正是這樣的。田同之《西圃詞說》 引顧璟芳云:“詞之小令,猶詩之絕句,字句雖少,音節雖短,而風情神韻,正自悠長。作者須有一唱三嘆之致,淡而艷,淺而深,近而遠,方是勝場”。以此按之林逋 《長相思》 可謂句句合拍,尤以 “風情神韻”論,實極近楊慎說的 “情致”,確是“正自悠長”的。
上一篇:風格類·沉著之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態濃意遠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