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兩兩相形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兩兩相形,以整見勁。以兩“到”字作眼,點出“換”字精神。(周濟《宋四家詞選》)
【詞例】
望 海 潮
秦 觀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解析】此詞作于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春。這正是舊黨下臺,新黨再起的動蕩時期。而秦觀追隨蘇軾等人,在政治上屬于舊黨,此時自然也被貶官。在即將離開繁華的汴京之時,憶起制舉及第以來,五年溫馨的京都生活,豈能無眷戀之情?時當初春,舊地重游,景隨情異,時與世移,勝地不常,勝會難再,撫今追昔,寫下了這篇感舊之作。感時傷世,思親念鄉,多重情思交織,文彩綺煥。
作品情思內在的律動,要求采用今昔對照的結構,這就是詞家周濟所謂的“兩兩相形”。
上片前三句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東風暗換年華。”寫重游舊地所見梅花由盛轉衰,花朵稀疏,顏色淡褪,河冰瓦解消溶,描述早春時節冷落散亂的感受,表達時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接下去的八句 “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與此相對,渲染昔日的游樂與艷遇反襯今日的冷落凄清。“金谷俊游”三句概述汴京往日,一次令人難忘的勝游。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花園,地在洛陽西北。銅駝路是西晉國都洛陽皇宮前的一條大道,以宮前立有銅駝而得名。本篇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名園與大道。“細履平沙”,寫出了那種從容品味,細細賞玩的情致。“長記誤隨車”五句,追憶一次難忘的艷遇。“絮翻蝶舞、芳思交加”即是當時節物風光的掠影,又是興奮心態的寫照。“亂分春色到人家”極為傳神地描繪了春色繁富,家有不同的圖景和春思繚亂,春情盎然的時刻。下片前三句 “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轉憶往日一次歡快的夜宴。清笳伴飲,燈月交輝,表現了一種夜以繼日的豪興,飛與上片前三句形成反差,又與下片的后八句形成反差。“蘭苑未空”三句,點明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現實。“但倚樓極目”五句寫懷著悵惘之情所見灰暗的景物: 晚煙使一切黯淡,樹上棲息的烏鴉,點點濃黑,加重了心情的沉重,現實令人失望痛苦,目光與心思自然會追隨遠逝的流水去往天外的故鄉。
通觀全篇,的確貫穿著今昔對照的寫法,處處是 “兩兩相形”:上片前三句寫眼前情景,冷調;下片前三句則寫往日情景,暖調。上片第一、第二、第三句與下片的第二、第三、第一句形式上句句對應。反之,上片后八句寫昔日情景,暖調,而下片后八句則寫眼前情景,冷調,形式上依次又是句句對應。周濟所謂“以兩 ‘到’ 字作眼,點出‘換’字精神。正是指出這種對照結構的關鍵所在。全詞非常醒目地在上下兩片的末句重復使用了一個 “到”字,成為句眼,把兩種相反的情緒引到極致: 將春色分到各個人家是歡樂的高峰,而將歸心用流水送到天涯,則是憂郁的低谷。這兩個顯眼的 “到”字自然而然成為揭示詩歌內涵的鑰匙,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上片前半部“東風暗換年華”中的那個富于暗示性的 “換”字。如果說這首詞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其要旨的話,那就只能是這個 “換”字。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正是渾涵在這個“換”字之中。樂景與悲景的轉換,冷調與暖調的交替,風流倜儻與嘆老嗟卑的更迭,無不籠罩在 “換”字的構架之下而轉換、交替、更迭的內因、也隱含在 “換”字的陰影之中。
“兩兩相形”的藝術技巧,屬對照中的一種。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往往相反、相對,在文學作品中、將其放置一起,加以比照,使其特征更為鮮明,感染力更強,便屬對照寫法。“兩兩相形”的對照要比一般的對照更為細密、系統。而全詞對照、均衡結構,整體感極強,更要有深厚的修養才不致以文害意。故而在作品中要慎用。
雖然同是運用這種“兩兩相形”的對照手法,各個作家在具體的作品中又有不同的變化。
秦觀此詞,在嚴格的對照中,兼以錯綜手法,即今——昔,昔——今。而歐陽修的名作《生查子》則是在 “去年元夜時”與“今年元夜時”的兩兩相形之中,加入了重疊的因素。更增加了回環之美。蘇東坡的《少年游》則采用局部對照的寫法,只在上片內部對照“去年相送”—— “今年春盡”,“飛雪似楊花”——“楊花似雪”,而且稍加錯綜,并加入參差句,寫得既富于變化,又歸于統一,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結構類·紆馀反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以曼聲寫幽憤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