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阿爾讓特依大橋》
作者是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莫奈。油畫《阿爾讓特依大橋》被認為是更典型、甚至是更加發(fā)展了的印象主義的經典形式: 它閃爍著、顫動著,產生出熾熱的陽光在水面上輝映的效果。水本身是由好幾百個黃、橙、綠色的小筆觸畫出來的,充滿了藍和紅的倒影,即使最深的陰影也采用毫不含糊的色彩。然而在這幅里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筆觸模式,樹木畫的如同絨毛一般,相對來說成了一些均勻的體量,前景水面的藍色,以及天空的藍色,畫的相當平坦而光滑; 船和橋是以結實的、線條般的、建筑畫的筆觸描繪的。在這幅作品中,顯示出畫家對于不同風景面貌的獨特理解,雖然這些風景類似于柯羅和杜比尼的早期繪畫,但它在主要方面卻表現出自己的革命性變化。畫中完全避免使用黑色和深棕色,主張在畫面上處處調節(jié)色調,因而進入了一個光色感覺的新世界。顯然這是在風景畫的各個要素; 天空、水面、樹木、建筑的質感當中形成的,所有這一切要素,都是作為顏料統(tǒng)一在它們所共同表現的事物之中。由于運用顏料本身實際有形的質地感,厚涂或者用畫刀將顏料擺在畫面上, 使其畫面的藝術效果得到極大的豐富。
《阿爾讓特依大橋》,畫家把所有的要素都安排在謹慎推敲的部位上,橋的建筑物和水平狀的團團樹叢,封住了背景的視線。形成水的那些斷斷續(xù)續(xù)的色彩筆觸,本身就有限制和明確深度的效果,如同用平行于畫面的色塊,表示透視消退的效果。這樣,這件屬于印象主義的作品里,就可以被看成是光學現實主義 (opticcal realism) 的一種最終的精煉,一種視覺真實的表現,而這種視覺真實,不只是簡單地保留了自然對象的外表,而是陽光與陰影、水上反光和飄過天空的云彩的形式,永無止境的質變。這就是欣賞者實際看到的世界,它不是欣賞者在有限的畫框內,以凝視不動的眼睛所看見的固定的和絕對的透視幻覺(Perspectire illusion),而是由不停轉動著的眼睛,所捕捉的千姿百態(tài)、不斷變化的自然景象。這種景象作為一種反應,既反對了靜止狀態(tài),也反對過去風景畫中的嚴謹性,《阿爾讓特依大橋》所表現的如此充滿陽光和歡快的色彩世界,在此幅作品問世之前是從來沒有達到這種效果的。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超級現實主義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阿爾讓特依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