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定靈軌,尋緒本元。先準之于渾體,是謂正儀立度,而皇極有逌建也,樞運有逌稽也。乃建乃稽,斯經天常。圣人無心,因茲以為心;故《靈憲》作興。
〔注釋〕 天路: 天道。 靈軌: 日月星辰運行的軌跡。 本元: 天地萬物的根源。 準: 仿照、效法。 渾體: 天體。 正儀: 治理儀器。 立度: 制定度量。 皇極: 天極。即北極星所在之處。 逌(yóu): 所。 樞運: 樞星運旋。樞星有二: 其一指北斗第一星,又稱天樞、樞斗。另一指北極之樞星。在人視覺中,天樞繞極而行。 經: 經常、從事。 天常: 天的常道。 無心: 沒有成見。
(賀圣迪)
〔鑒賞〕 《靈憲·序》是為《靈憲》一書所寫的自序,作者張衡(78—139),是中國古代卓有成就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自幼好學深思,年十七外出游學。曾觀太學,與崔瑗等相交。應南陽太守鮑德聘,出任主簿,德升遷,衡辭歸治學。由文學創作轉向天數哲理。后兩度官太史令,遷侍中,出為河間相。文學作品以《兩京賦》、《四愁詩》、《同聲歌》等著稱于世。科學著作有《靈憲》、《渾天儀》等。
《靈憲》一書,寫于太史令任上。東漢時,太史署掌管天時星歷,其長官太史令相當于今國家天文臺臺長。安帝元初二年(115年)衡官太史令。稍后,創制渾天儀,并作《靈憲》。
《靈憲》先論宇宙演化,次說天象地形,再說日月星辰運行。它明確提出宇宙以氣為本源,具有無限時空;記錄洛陽地區的可見恒星數;精確測算日月的角直徑;闡明月球不發光,月光是其對日光的反射,以此說明月相變化;又以地蔽日光說明月蝕成形;認為行星運動快慢與距地遠近相關。
此書在南宋亡佚。今傳諸本,分別為明張溥、清馬國翰、嚴可均、洪頤煊、顧櫰三所輯。本文文首所錄者,據嚴可均《全后漢文》。
《靈憲·序》論述了天文研究的對象、如何研究及其與認識論的關系。
序言先談天道是什么?張衡生活的時代,對天有三種認識: 自然之天、神靈之天和道德之天。因所認識之天有不同,天道也就相異,有天體自然規律、至上神意志和絕對道德規律之別。盡管張衡有天人感應思想,但他堅定認為天是自然物,天道是自然規律。在序言中,張衡以“天路”、“天常”指代天道。在他看來,天道有二個方面: 其一“靈軌”;其二“本元”。本元即元氣。張衡接納前人之說,認為宇宙原本只是氣,無始無終無際涯,在其運行中演化為天地萬物。并認為在天地演化過程中,日月星辰由空宇中部分之氣凝聚而成。因氣又稱為靈,故也可以靈指稱星體。靈軌是指日月五星等運行的軌跡。這一以宇宙演化和星體運行來說天道,是科學的,理當肯定。
既明天道,接著說如何研究。張衡先是說準體正儀。準體是仿效渾天,創制儀器,模擬它的運行。為此,他已在此前發明用以演示天體運行的儀器渾天儀。立度是設立坐標體系,以量度星體及其他天體的位置所在及其運動。天宇原本沒有用作量度位置,速度和距離的尺度坐標,是人出于自己定位和計算需要,而加以設置的。張衡繼承前人成就,以北極星為天極所在,以二十八宿為坐標,分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以赤道橫分天球,去南北兩極各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從而確定天體位置,計量其運動。
渾天儀作為天體模型,是張衡渾天理論和實測數據在儀器上的顯示。它是否正確,張衡認為有賴于檢驗,要根據稽考的結果,得出結論。建立模型,加以稽考的同時,還需“尋緒”研究天地宇宙的本元。尋緒之法是運用思維的抽象活動。在對已有天象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中,由判斷而推理,求索作為宇宙本體的元氣。
認識天道,在張衡看來,是從無知到有見的過程。它符合下述原理:“圣人無心,因茲以生心。”人意識中的天道,是這一普遍真理,在天文學領域的體現。張衡的天文宇宙研究,在正確認識論的指導下,取得了知識和理論上的成果,又以成果充實了科學認識論。
《靈憲》傳播后世,至明清間,經傳教士介紹而至歐洲,被吸收,融入歐洲天文學,對現代天文學理論的形成起過積極作用。
上一篇:滕文公下(節選) 《孟子》
下一篇:物理小識·自序 方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