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類·如入畫境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彭傳師于吳江三高堂之前作釣雪亭,蒲江為之賦詞云:“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 ……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樽酒。”無一字不佳。每一詠之,所謂如行山陰道中,山水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也。(魏慶之《魏慶之詞話》引 《中興詞話》語)
【詞例】
賀 新 郎
盧祖皋
彭傳師于吳江三高堂前作釣雪亭,蓋擅漁人之窟宅,以供詩境也。趙子野約余賦之。
挽住風前柳。問鴟夷、當日扁舟,近曾來否? 月落潮生無限事,零亂茶煙未久。漫留得、莼鱸依舊。可是從來功名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后?今古恨,一搔首。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風起,夜窗如晝。萬里乾坤清絕處,付與漁翁釣叟。又恰是、題詩時候。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飛過我,共尊酒。
【解析】晉代書法家王獻之 (子敬) 曾謂:“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世說新語 ·言語》)本文文題 “如入畫境”,是從 《中興詞話》 所引用的王獻之的這段話中引申出來的。“如入畫境”,本是對秀麗山水、景色的贊語,這里用以評論詩詞作品,其義則近于 “詩中有畫”,指的是意境深遠、形象鮮明、字字珠璣、美不勝收。
《中興詞話》 所提到的這首 《賀新郎》 詞,作者為盧祖皋,字申之,號蒲江。詞系盧祖皋任吳江 (今江蘇吳江) 主簿時,應友人趙子野約,游釣雪亭時所寫。釣雪亭為宋嘉泰二 (1202) 年吳江縣尉彭法 (字傳師) 所建,位于宋初所建三高祠 (祀奉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位高士)前。
這首 《賀新郎》 詞,既然是作者游覽、吟詠釣雪亭之作,那么,自然就要聯系到亭前江景及亭后三高祠來寫。祠前建亭,祠因而添色; 亭后有祠,亭亦從單純自然景觀變為人文景觀。兩者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因此,詞的上片,側重詠三位高士,抒懷古幽情。下片,側重寫江天雪景,披露隱居之志。試看上片,我們從“挽住風前柳”而提問的動作描寫中,不是可以想象到詞人佇立亭畔,挽住柳條,凝視細問的情景么? 這一問,問得奇特,足見構思之新穎。也正是在這一問中,已介紹出 “三高”中時代最早的一位,即滅吳功成后飄然遠去,“扁舟五湖”的范蠡 (鴟夷子皮為范蠡自號)。以下,通過寫最有代表性的事跡,分別介紹晚年隱居松江甫里、嗜茶并擅品茶、自稱江湖散人的唐代詩人陸龜蒙及因思念吳中莼羹鱸膾于千里外棄官歸隱的晉人張翰。由于這些事跡的具有代表性,并已成為常用的文學典故,故道來人們十分熟悉,讀者由此亦不難想象出“三高”當年的形象及風韻。當然,詞人不僅是追思昔人、懷念先賢,亦寄寓了深沉的感慨于字里行間。“可是功名從來誤,撫荒祠,誰繼風流后?”三高祠建成只二百年上下,如今已是一片荒涼景象,先賢的高風亮節,無人為繼,這怎不使詞人生發無窮感慨呢?通過歇拍二句的描寫,則又仿佛讓我們看到了恨恨不已、搔首浩嘆的詞人形象。總之,從上片來看,在簡潔的文字中,抒情主人公及歷史人物的形象,都被刻畫得十分生動。而下片,如前所述,以寫景言志為主。首句 “江涵雁影梅花瘦”,系化用杜牧 《九日齊山登高》 中 “江涵秋影雁初飛”詩句,寫江水清清倒映著大雁的影子,釣雪亭畔清瘦的梅花已經開放。“四無塵、雪飛云起,夜窗如晝”二句,寫雪景如畫,又巧妙地照應詞題中釣雪亭的 “雪”字。“萬里乾坤”三句,寫雪后萬里江山,銀妝素裹,一片潔白,景致清絕。家家俱已關門閉戶,此時此刻,只有 “漁翁釣叟”才能欣賞這雪后江山萬里圖了。這里的 “漁翁釣叟”,自然不是指一般的勞動人民 (藉漁釣維生者),而是指如柳宗元 《江雪》 中所寫到的 “獨釣寒江雪”式的志趣高潔之士。面對這屬于高人雅士的瓊瑤世界、面對這萬里人間清景,詞人的詩思怎能不被激起如泉涌?故謂 “又恰是題詩時候”。從上片所詠的“三高”到此處寫到的“漁翁釣叟”,再到詞人自己,其間有一共同的精神紐帶。這就是不為塵世污泥所染,歸隱、棲身江湖,嘯傲煙霞,保持高潔之志。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而又痛感“三高”的志趣風操無人繼承,故詞人在雪夜與友人觀賞江景時,唱出了“猛拍闌干呼鷗鷺,道他年、我亦垂綸手”的詞句,表達了深藏已久的心愿: 異日將步“三高”后塵,垂釣于江湖,與鷗鷺為友。從藝術的角度看,“猛拍闌干”這一動作描寫,亦十分傳神。它與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同一機杼,實際上也反映了詞人不得已而準備歸隱的苦衷。歇拍二句,是說己無“機心”,故鷗鷺不驚,飛而過我,共飲清酒。此處采用 《劉子·黃帝》中“鷗鷺忘機”及蘇軾《后赤壁賦》中所寫孤鶴“飛鳴而過我”的典實,而渾然不見痕跡。
因為《中興詞話》 的作者與盧祖皋 (蒲江) 在思想情趣上有一致之處,也由于詞中寫景如畫,寫人物能傳其神,語言雋麗,故此詞被認為是“每一詠之,所謂如行山陰道中,山水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處處美不勝收,所得評價甚高。
上一篇:寫景類·設景寫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寫景類·言景不言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