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淡語入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傷離遠念之詞,無如查荎 “斜陽影里,寒煙明處,雙槳去悠悠”,令人不能為懷。然尚不如孫光憲 “兩槳不知消息, 遠汀時起鸂鶒”,尤為黯然。洪叔玙 “醉中扶上木蘭舟,醒來忘卻桃源路”,造語雖工,卻微著色矣。兩君專以淡語入情。(王弈清 《歷代詞話》 卷八引 《詞筌》 語)
【詞例】
踏 莎 行
洪 瑹
滿滿金杯垂玉箸,離歌不放行人去。醉中扶上木蘭舟,醒來忘卻桃源路。
帶綰同心,釵分一股,斷魂空草高唐賦。秋山萬疊水云深,茫茫無著相思處。
【解析】 淡語入情,即以平淡的語言表現深厚的感情。
洪瑹的這首 《踏莎行》 就以平淡無奇的語言,抒發了深摯的離情。上片寫餞別的場面。首先寫餞別的酒宴,就要分別了,多情的女子斟滿一杯酒,止不住的熱淚已流了下來。“玉箸”本是白色的筷子,常用來形容女子的眼淚。高適的 《燕歌行》 有“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接著這位女子又唱起了別離的歌,想用歌聲把行人挽留住。行人此刻是百感交集,不愿離開又不得不離開,終于“蘭舟催發”,在醉中被扶上了木藺舟,酒醒過來一看已是他鄉山水,與自己心愛的人分手之處已無處可尋。其語言極平淡,而感情卻極深摯。
下片寫別后相思。先追憶一筆,想當初,分別時,女子將衣帶綰成同心結,把頭釵分一股送給自己,“帶綰同心,釵分一股”平白如話,卻寄托了女子的無限深情。“斷魂空草高唐賦”,用宋玉《高唐賦》 之意,說行人自己如今只能在夢中與她相會。傳說楚襄王游高唐,夢見巫山神女。接下去寫詞中行人回望來時路,“秋山萬疊水云深,茫茫無著相思處。”行人眼望層層疊疊的秋山和那水天一色的風光,遙遠而深邃,他眼也茫茫,心也茫茫,一片相思之情不知寄托在何處,“著”是著落的意思,在此引申為寄托。
這首詞的語言極其平淡有幾處近似口語,毫無雕鑿痕跡,而表現出的感情卻是深厚而綿長的。
廖世美的 《燭影搖紅·題安定浮云樓》 也具有淡語入情之妙。此詞的上片寫歡樂氣氛,下片抒發遲暮之嘆:“催促年光,舊來流水何處?斷腸何必更殘陽,極目傷楚平。”《蕙風詞話》 曾評此詞“語淡而情深”。李清照的 《一剪梅·紅藕香殘》: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以“不徑意語”著稱。
于平淡中見深情,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突出的審美追求。這里所說的淡,絕不是淡而無味,是一種摒棄浮艷歸于質樸的境界。賀裳在 《皺水軒詞筌》 中評無名氏的 《青玉案》 一詞時,說它“語淡而情濃,事淺而言深,真得詞家三昧,非鄙俚樸陋者可冒。”可見,淡語入詩之“淡”,并非指淡薄、淺近、乏味之意,而是一種內蘊豐厚、語言質樸、韻味深長的詩風。詩家常“誤以淺近為平淡,畢世作不經意、不費力,皮殼數語,便栩栩自以為歷陶、韋之奧,可慨也已。”(清黃子云 《野鴻詩的》)陶詩“寄至味于淡然”,小謝詩平淡有思致,眾所公認,自不待言,“圣俞詩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 《東溪》 云:‘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山行》 云:‘人家在何處,云外一聲雞。’《春陰》云:‘鳩鳴桑葉吐,村暗杏花殘。’ 《杜鵑》 云:‘月樹啼方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須細味之,方見其用意也。”(宋魏慶之 《詩人玉屑》 卷十七引漁隱語) 其實,真正的“淡”,是由絢爛之極的結果,葛立方 《韻語陽秋》 說得好:“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詩如此,詞亦然。詞家同樣崇尚平淡而自然的審美境界,吳衡照 《蓮子居詞話》 所謂“詞愈淡愈妙”,劉熙載 《藝概》 所謂“淡語要有味”,就是典型的論述。
上一篇:風格類·深秀雋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寄伊郁于豪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