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戲曲文獻·清代戲曲史料的介紹與整理
研究一代戲曲,僅僅依據作家作品的著錄及作品本身,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自20世紀一開始,戲曲的初步研究即與戲曲史料的勾輯、考定與整理聯系在一起,前人的努力最終為后人進一步提供了大量的參考文獻。
早在1911年,蔣瑞藻即撰有《小說考證》,后來,又陸續撰有“續編”、“拾遺”,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合刊。并撰有《小說枝談》一種,1931年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從大量文集、詩話、曲話、筆記中征引有關資料,如作家軼事、故事源流、版本考訂及前人對作品的一些分析評價,涉及自元以來四百七十余種小說、戲曲。1913年錢靜方撰《小說叢考》,其性質與蔣氏《小說考證》大略相似。不過,這些著作只是將小說戲曲與正史、野史、筆記等相比勘,以考證其來源,對于戲曲本身并沒有發現什么新的資料,而且對小說與戲曲無明確區分,以至于體例混亂,但首開風氣之先,其功卻不可沒②。
后來學者或廣泛收集各種史籍、筆記、檔案、圖譜,或親自出入梨園歌場訪伶問優,搜羅、輯抄或撰寫有關戲曲史料,并進一步匯刻成書。所涉范圍有梨園、戲班、優伶、腳色、聲腔、演劇活動、作家佚事、時(前)人曲論等等。
20年代以來,出現了如董康《讀曲叢刊》(1917年誦芬室刻本)、陳乃乾《曲苑》(1921年10月古書流通處影石印巾箱本)、任二北《新曲苑》(1940年中華書局聚珍仿宋排印本) 等大型叢書,輯錄各種前人曲學著作。其中董氏所輯7種,清人著作僅焦循《劇說》一種。陳氏《曲苑》,收入史料、論著14種,較之董氏所輯增錄6種,其中5種為清人所撰。后1925年《重訂曲苑》復增入5種,清人4種。任氏《新曲苑》,收錄34種,皆不見于《曲苑》諸書,其中清人、近人所撰20種。
自1959年7月到1960年1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0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全書選輯了自唐以來戲曲理論專著48種,其中不少都是罕見的孤本。清代部分,主要見于第6—10集,共計24種。
除此以外,南北學人整理清代戲曲史料的成果,頗值得一提的,尚有以下幾種。
1.《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
20世紀30年代,張次溪先生以畢生之力,廣集清代有關戲曲著述,達51種之多,匯成《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上起吳長元的《燕蘭小譜》、下迄張次溪本人的《燕歸來簃隨筆》,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直到民國初年,對二百多年來北京的戲曲演出活動、班社沿革、名優傳略,以至于梨園中的種種逸聞掌故,都有所反映。誠如戲曲學家趙景深先生所說,此書可供“研究從昆曲到皮黃的變遷之用”,是“戲曲史和演劇史上的一個極有價值的貢獻”。張氏此書正編曾于1934年由北平邃雅齋店排印出版,續編則于1937年由北平松筠齋書店排印出版。198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點校出版。其中搜羅備細,所謂“綜菊部之珍聞,垂藝苑之故實”,具有相當珍貴的史料價值。
2.幾禮居戲曲叢書四種
周明泰先生,別號幾禮居主人。1918年后任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內務部參事。因喜愛觀劇,與當時伶人多有往來,熟諳梨園掌故,并廣泛搜羅梨園圖籍,后閉門著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幾禮居戲曲叢書四種。此叢書刊于1932年。第一種《都門紀略中之戲曲史料》,就清楊靜亭《都門紀略》一書之“詞場”一門,以圖表形式,列入其初版(1845)至六版(1907)所錄為北京戲曲班、角色、劇目、戲園資料。第二種《五十年來北平戲劇史材》,著錄當時戲班、戲目,并編成戲名檢索表,注明演出地點、時期、演員等。第三種《道咸以來梨園系年小錄》(1932),一名《京戲近百年瑣記》。名為京戲,其實輯錄了清嘉慶十八年(1813)至1932年間,有關京劇、昆劇、秦腔等多種劇種的資料,包括演員、樂師、票友的生平、藝事活動及一些重要曲班、茶園和上演劇目。此書再版時除書名改變外,資料增至1944年,并將《五十年來北平戲劇史材》重訂為《六十年來京劇史材》,附于書后。第四種《清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周明泰于1932年查閱到北平圖書館所得海鹽朱氏舊藏清升平署檔案五百余冊,分門別類,編成六卷。并附有樂器折、安設樂器折、安設樂器次序單、清升平署存檔釋名及存檔詳目等。
另,幾禮居刻有《續劇說》(1940)1種,4卷,系作者自古籍中摘錄有關戲曲的資料,因意在續補清人焦循的《劇說》,故于清代、近代戲曲史料搜輯尤詳。
3.清升平署檔案
升平署為清代宮廷的演劇機構。清廷演劇,主要由升平署樂工、伶人承應,每逢各種喜慶大典,更有繁縟之儀式,雜演劇、奏樂等承應。升平署檔案正是記載當時宮中的各種演劇活動及署中伶人的起居、職責,并收錄供演劇目、戲單及劇本等,全面地反應了清代宮廷演劇的情況。
民國十三年(1924),海鹽朱希祖購得清升平署檔案及抄本一千多冊,即著手整理,撰《整理升平署檔案記》,自云:“略謂近百年戲曲之流變、名伶之遞代,以及宮廷起居之大略、朝賀封冊婚喪之大典,皆可于此征之。”由于清升平署檔案涉及文學、史學,范圍極廣,史料價值極為珍貴,當時學人紛紛渴求一睹為快,朱氏遂于1932年將一應檔案出讓于北平圖書館,公諸學界同仁。稍后,便有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檔事例漫鈔》(參上述)及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等一系列著作行世。
王氏以為:“清代戲曲之盛者,正此俗謳民曲之發展,為前代所不及。”又道:“真正民間文學,自應于此求之,若雜劇傳奇,不能占民風之變,若其致是之因,則不得不推清帝倡導之功,而其中尤以高宗為最有力。”①因此,王氏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升平署檔案的整理與研究中,先后主要撰寫了四種著作。其一,《腔調考原》,雙肇樓圖書部1934年版。主要考訂清代流行之聲腔,如西皮、二黃等的興衰,并考訂了清乾隆間13位京劇名伶的生平事跡。其二,《北平圖書館藏升平署曲本目錄》,中華書局1936年版。將升平署檔案所及劇目,分雜劇、傳奇、亂彈分列。其三,《清代伶官傳》,中華書局1936年版。輯錄當時在清內廷供奉之伶人、樂工、檢場人等之小傳,共295人,分三卷敘述。卷四附錄《北平圖書館藏升平署曲本目錄》及《腔調考原》。其四,《清升平署志略》,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此書分六章,引論外,分別考察了清代宮廷演劇機構——升平署的沿革(二)、成立(三)、分制(四)和署址(六),第五章 則列出“職官太監年表(附民籍學生年表)”。此書實為王氏數年研究升平署檔案最佳之成果,前數書則都不過是資料性的準備而已。
4.地方志戲曲史料及各家戲曲序跋
在文獻的挖掘上,研究者還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就是從方志中去尋找戲曲史料。趙景深就曾爬梳了上千卷方志,撰寫了《方志著錄明清曲家考略》一文,在這篇論文中有著很多罕見的珍貴資料和從未發現的曲目,收入1957年的《明清曲談》中②。以趙氏的工作為先導,后來又有《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趙景深、張景元編,1987年中華書局版)一書。該書利用方志,對658曲家生平、籍貫、里居、名號作了較為詳細的考證,僅清代戲曲作家就有258人,不計清代散曲家及曲論家。其中為過去未見著錄的戲曲家有124人,在這些新發現曲家小傳中,還發現了罕見曲目一百余種。戲曲作家已有著錄,但其作品未為人知者也提供了約五十種。是書搜羅齊備,實為戲曲史增添了不少新資料。自1990年起,鄧長風赴美國國會圖書館讀書,閱讀了大量清代別集、總集、方志、叢書、筆記小說等,作了大量的讀書雜記,后來匯成《明清戲曲家考略》一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陸續又有《明清戲曲考略續編》(1997)《明清戲曲考略三編》(1999)出版,這兩部書以詳細的資料解釋了明清戲曲史上的一些疑案。陸樹萼《清代戲曲家叢考》(學林出版社1995),也是專門研究清代戲曲家生平事跡的專著,頗有發明。
另外,蔡毅則從搜集戲曲序跋入手,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凡四冊,齊魯書社1987版,亦補入了一些不見于清人、近人戲曲書錄的元明清曲家曲目,并為曲家生平及創作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史料。
《讀曲叢刊》等所輯錄的前人曲學,大抵都是前人筆記所得,主要在于辨析戲曲發展之源流、作家作品之得失,且主要是名家名作,其得失之品評也主要集中于音律與文采兩端。自刊刻以來廣為流傳,已成為戲曲研究的必備參考書。至于《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以下數種,從不同的角度拓寬了對清代戲曲史的了解,卻似乎尚未引起戲曲研究者足夠的注意。因此,筆者在這里多用了一些筆墨加以介紹。
另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王曉傳(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作家出版社1958)《蔣士銓研究資料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等等,皆可參考。至于后來在研究作家、作家群、作品里,所作種種史料整理與考訂的工作,這里就不再一一介紹。
注釋
② 例如,1916年,錢靜方《小說叢考》中有《長生殿傳奇考》一文。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傳奇的劇情,并把它與正史、野史、私家筆記等互相比勘,追尋傳奇的淵源。大約是迄今可見的最早的一篇研究文章。① 《清升平署志略》第一章“引論”,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版。② 是書自1938年至1948年間陸續撰成,凡41篇,涉及明清曲家生平考訂、作品輯佚、情節簡述、流傳及影響等。以《方志著錄明清曲家考略》一文,最為珍貴。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先秦諸子散文·法家著作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散文·清代散文的藝術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