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嶺斷云連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還重到、斷魂處”與“酒易醒,思正苦”取嶺斷云連之勢,為前后遍之關鍵。故前遍之前七句全說前游,“滄波”四句,一拍合便開后遍,而后遍之“屢”字及“幾番”,又關合前遍。(陳匪石 《宋詞舉》卷上)
【詞例】
湘 江 靜
史達祖
暮草堆青云浸浦。記匆匆、倦篙曾駐。漁桹四起,沙鷗未落,怕愁沾詩句。碧袖一聲歌,《石城》 怨、西風隨去。滄波蕩晚,菰蒲弄秋,還重到、斷魂處。酒易醒,思正苦。想空山、桂香懸樹。三年夢冷,孤吟意短,屢煙鐘津渡。屐齒厭登臨,移橙后、幾番涼雨。潘郎漸老,風流頓減,《閑居》 未賦。
【解析】嶺斷云連,也即筆斷意連,近離遠合之法。此詞為漂零天涯的遷客舊地重游,追昔嘆今、言情說恨之作。這本是詞中最常見的題材,但因其獨特的結構造成的嶺斷云連之勢,故具有“氣象則渾灝流轉,詞句又磐折鈴圓”的特點。
發端“暮草堆青云浸浦”和“滄波蕩晚,菰蒲弄秋”數語,刻畫今昔相同的時地景致: 秋天的傍晚,云沉草暗之際,停船的江邊浦口籠罩在凄迷的云水暮靄之中,綠色的水波在夜色中拍打著小船,水草被染上了秋色。“記匆匆”至“西風隨去”,由今而突入對前情往事的追憶: 記得當年匆匆乘船路過此地作短暫停泊,也是這樣草暗云沉的暮秋景色,耳畔此起彼伏的是漁人以長木擊船驅魚入網的鳴桹之聲; 眼前是沙鷗驚恐不安,在空中久久盤旋無處棲身的影子,為詞人的離思愁懷平添愁緒,以致詩句難成。“怕愁沾詩句”意深而語新,道盡旅人愁極無詩之懷。“碧袖”三句,寫詞人于愁極無聊之際,與歌女的短暫際遇。他們因“一聲歌”而相逢,因“西風”而隨去。“隨去”與“匆匆”相照應,愈發見出此次相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短暫。然而這來去匆匆一去不返的相逢,竟給詞人留下如此美好的記憶和纏綿的“怨”思,以致此地被詞人視為情深而傷極,使其銷魂神往的“斷魂”之“處”。“還重到”,挽合“暮草” “滄波”三句,點明今昔同一的時地景致,“斷魂處”則既總括上片,點染其一往情深但卻物是人非之悲,又開啟下片的傷今之慨。
從整個上片與過片的結構看,舊地重游,當有許多感喟,即過片所寫之“酒易醒,思正苦”,但詞人于發端之后特地不先說現時心事,而轉由追溯前游入手,宕開數筆,即為嶺斷、近離之法。而后之又以“滄波”四句今之情景拍合發端,并將往事前情帶給詞人的刻骨銘心之感,總括于“斷魂處”一語之中,承前啟后,為過片“酒易醒,思正苦”的今情感喟張本。此為云連、意接之法。如劉熙載所云: “近離者,以離開上句之意為接也。離后復轉,而與未離之前相合,即遠合也。”“詩以離合為跌宕,故莫善于用遠合近離。”(《藝概·詩概》 )
“酒易醒,思正苦”: 舊地重游,物是人非,令人斷魂,只好借酒澆愁。無奈酒易醒,而醒后之人,愁復更愁。二句籠罩后片。“想空山”借典事表明詞人企求歸隱山中的美好愿望。“三年”二句從縱向和橫向描寫此去之后,天涯倦客日夜奔走于水鄉渡頭,在晨鐘暮鼓中旰食宵衣的悲涼身世情景。“屐齒”二句,謂自那次離別之后,幾番冷雨,詞人已厭倦登山臨水,怕惹起感傷。結句反用潘岳五十作 《閑居賦》 之事,表明自己無從歸隱閑居,只能繼續遷客生涯漂泊四方的苦楚。
此詞發端至過片,由今之所見,突入前情舊游,再拍合發端,轉為今情近離遠合,嶺斷云連之勢,是其第一重轉折跌宕,過片以下,“想空山”二句是又一重跌宕,“三年”至結,以縱橫、正反方面反復勾勒在 “斷魂處”感發的 “正苦”之 “思”,是第三重跌宕轉折。故如陳匪石所言:“其轉折皆在空際,為潛氣內轉之法,愈轉愈深,愈轉愈郁。”(《宋詞舉》)
上一篇:結構類·作兩邊綰合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側筆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