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一氣旋折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譚獻曰:“一氣旋折,作壯詞須識此法。”蓋此詞以事之曲折為文之波瀾,……通篇一氣直下,不使一提筆、轉筆、襯筆,尤見力量 (陳匪石《宋詞舉》 卷上)
【詞例】
八聲甘州
張 炎
辛卯歲,沈堯道同余北歸,各處杭、越。逾歲,堯道來問寂寞,語笑數日,又復別去。賦此曲,并寄趙學州。
記玉關踏雪事清游,寒氣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長河飲馬,此意悠悠。短夢依然江表,老淚灑西州。一字無題處,落葉都愁。
載取白云歸去,問誰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向尋常。野橋流水,待招來不是舊沙鷗。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
【解析】 “一氣旋折”,這里是指作詞的一種表達技巧和方法。這種寫法要求作品起勢旺盛,開篇即波濤洶涌,狂飚突進,中間激流回旋,奔騰起伏,于回旋中蓄勢待發,然后從高處盤旋直落主題。一篇之中,作者不用提捏、轉折或映襯之法,而是一氣貫注,沖波逆折,籠罩全局。作者諸般感情,排闥而出,有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不可阻遏。這種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力度,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壯闊健美的氣象或者是悲涼慷慨的格調,使我們在閱讀和欣賞的時候,胸中有滔天巨浪在拍擊,心靈深深為之震撼和感奮。即使作品中回旋跌宕的地方,我們也仍然感覺到了一種被擠壓的大力,猶如被阻隔的洪流,一旦閘門開啟,便以破竹之勢摧枯拉朽。張炎的《八聲甘州·記玉關》就是這樣一首以一氣旋折法寫成的壯詞。
本篇是張炎45歲寄寓紹興時所作的詞,主要寫他北游歸來的失意和離別的愁情,其間將個人身世零落、前途無望的哀傷與傷悼宋邦、懷念故國的思緒,交織一起,情調悲涼而深厚。詞的開篇極為雄健,“記”字凌空而起,直貫以下五句。當年“玉關踏雪”,本是寒氣襲人而易讓人意興蕭瑟的事,但詞人用“清游”二字,便說明自己初履邊關時心境非常開朗愉快,他在另一首詞 《壺中天·夜渡古黃河》 中說:“須信平生無夢到,卻向而今游歷。”可見當時他們都為北地雄渾闊大的景象所吸引、所沉醉。以上五句是追憶第一次與友人同入幽燕事,作者以“記”字逗出舊游諸事,句句緊續,一氣呵成,不容頓宕,氣勢直貫而下,十分峭拔。“短夢”兩句,由追憶切入現實,筆意直落,盤旋而下:北行已屬夢境,醒來方悟身在江南,情境快速移轉,急折而至哀愁。以上兩層,作者的情感一瀉而下,其起落變化,全因“記”字激發,它不僅貫穿舊游幾句,而且從氣勢上貫注全篇。“淚灑西州”則將詞人生不逢時的不遇之恨和“邦國殄瘁”的亡國之痛,深刻而直接地抒寫出來,其情感如同裂帛一般破空而來。“一字”兩句,翻用唐人紅葉題詩故事,辭精警,情凄苦,將上文的沉痛之情,推向深處,諸般哀傷詞人雖“一字無題處”,但“落葉都愁”已然統統包含了,不說不題的結果是反勝題說,所以俞陛云認為“短夢”以下四句,“能用重筆,力透紙背”,將原來的兒女纏綿之情變而為蒼涼凄愴的家國之恨了。
下片改用前面的貫注濃密的筆法,采用疏宕之筆,以“載取”和“問誰留”故作搖曳,以疏間密,造成波瀾曲折以蓄勢待發。“折蘆花”二句將人與蘆花合寫,以見己之孤寂凋零,與上文“一字”句相頡頏,意慨深沉而筆力厚重。“向尋常”句直承上句,寫盡了物換星移的人事滄桑之感。詞什之中,詞人一步三搖,回旋起伏,但郁抑哀痛之心一以貫之,毫不旁逸。最后三句點明感慨,其懷念故友、故國之情,如繞梁之音,嫋嫋不絕如縷。作者用了宕開一層、退后一步來寫,愈加突出了其哀之甚、痛之切了。
張炎詞大抵“清遠蘊藉,凄愴纏綿”(劉熙載語),陳廷焯認為張詞“感時傷事”,“沉厚不及碧山”,但這首詞卻被譚獻評為“一氣旋折”的壯詞。譚獻所本,除了前面說的本篇中詞人將別離之情和亡國之慟,淋漓慷慨地抒發出來,使之有別于張炎那些描寫身世之嘆的纏綿纖麗之作,詞的意境蒼涼壯闊,內涵豐滿,顯示出了“壯詞”的格調之外,還由于張炎在本篇中采用了氣勢流轉貫注的遣詞布局技法,使之與深廣的內容相表里,顯示出波峭旋折、舒卷起伏的風格。開篇的“記”字統貫全篇,大氣磅礴,有先聲奪人之感,成為全篇情感的激射之點。加之文筆清雅峭拔,有“精警無匹”、“令人拍案叫絕”的造句,如“短夢”四句和“折蘆花”二句; 結尾悠然深長,將作者的真實悲慨,直振長呼,排闥而出,造成了壯詞“一瀉而下,莫之能御”的特色; 而一氣直下之間,又幾見旋折,有勁氣暗轉處,有騰挪頓宕處,讀來聲情并茂,甚見力度。
上一篇:記敘類·神韻清遠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三角式烘托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