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游記》解說與賞析
劉鶚
晚清著名長篇小說《老殘游記》系劉鶚(1857—1909)所作。1903年刊登在商務印書館的《繡像小說》上,但刊登到第13回時突然中止了。原因是,《繡像小說》改動了第10回的結尾部分,并刪去了《老殘游記》第11回,而且在劉鶚對這種做法表示反對后,《繡像小說》拒不歸還原稿。劉鶚在1905年重寫了《老殘游記》第10回的結尾部分和第11回。1906年,《天津日日新聞》連載《老殘游記》初集20回(按:日本學者樽本照雄認為,《天津日日新聞》重新發表《老殘游記》是在1906年,但由于目前沒有看到過原刊本,對這一推測,可備一說)。后刊印成書,是為天津日日新聞本。該書無出版年月。1907年,上海神州日報館排印了32開道林紙印本。辛亥革命以后,《老殘游記》流傳更廣,從1912年至1949年,《老殘游記》的版本有近四十種之多。這些版本雖間或文字上有出入,但并不大,均以天津日日新聞本為祖本。其中以1925年上海亞東圖書館版、胡適寫有長序的《老殘游記》、1934年文藝出版社版和世界書局版、趙苕狂寫有《老殘游記考》的《老殘游記》最為流行。新中國成立后,《老殘游記》一再出版,最流行的是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陳翔鶴校、戴鴻森注的《老殘游記》。1981年齊魯書社出版、由嚴薇青校注并撰寫長篇前言的《老殘游記》和1982年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橫排本《老殘游記》,最受讀者歡迎。本世紀20年代開始,《老殘游記》先后被翻譯成日文、英文、法文、俄文、捷克斯洛伐克文等。(以上參見拙作《關于〈老殘游記〉的一樁公案》和劉德隆、朱禧、劉德平著《劉鶚小傳·〈老殘游記〉版本簡介》。)
《老殘游記》作者劉鶚,字鐵云,別署鴻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出生于江蘇淮安),是一位失敗的改革者,成功的文藝和學術領域的開拓者,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晚清新型的知識分子。歷史上,劉鶚一再受到攻擊,原因有三:一是劉鶚曾反對“北拳”(北方的義和團)、“南革”(南方孫中山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二是劉鶚曾向兩江總督張之洞建議利用外資興建“蘆漢鐵路”(從蘆溝橋到漢口)和“京鎮鐵路”(從北京到鎮江)的計劃,三是劉鶚在庚子之亂中以“太倉” (國家糧庫)的儲粟賑濟饑民。后兩項被視為“反動”,甚且有人把它們批判為“出賣主權”和“漢奸行為”。事實上,這都是一些相當復雜的歷史問題,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劉鶚之所以受到上面那些不恰當的過火批判,只是因為胡適曾經贊美過劉鶚。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形而上學的“左”的教條主義的看法和做法。
統觀劉鶚一生,他曾經作過許多好事,也說過不少錯話,做過不少錯事,但功大于過,尤其是他創作的《老殘游記》,更是不朽的作品。
《老殘游記》共20回(齊魯書社版《老殘游記》還附有《老殘游記》的續集遺稿7回和《老殘游記》外編1卷)。從小說描寫的故事內容來看,劉鶚的《老殘游記》是為著當時的國家事、身世情而哭泣。
首先,他是為當時中國瀕臨“棋局已殘”的危難局勢而哭泣。劉鶚在創作《老殘游記》時,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已經過中英鴉片戰爭、中法安南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庚子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外國帝國主義已在中國初步劃定了各自的勢力范圍,清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對此,劉鶚是有一定認識的。他在《老殘游記》第1回中,把中國比喻為一條大船,“這船雖有二十三四丈長,卻是破壞的地方不少:東邊有一塊,約有三丈長短,已經破壞,浪花直灌進去;那旁,仍在東邊,又有一塊,約長一丈,水波亦漸漸浸入;其余的地方無一處沒有傷痕?!边@里比喻當時的中國,東北三省和山東一省已成了外國人的勢力范圍,其余各省也是百孔千瘡,被外國人的勢力所滲透。但統治者是如何處治這一局勢的呢?船主(比喻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和四個專管轉舵的人(比喻清王朝的軍機處)卻因過去不曾“遇見這大的風浪”,“都毛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八個管帆的(比喻清朝的八個部或八個總督)“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只船上似的,彼此不相關照”;而水手們(比喻清王朝的下級官吏)“卻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隊里亂竄”,“在那里搜他們男男女女所帶的干糧,并剝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在這樣的情勢下,“這船眼睜睜就要沉覆”了。這是當時的中國形象的絕妙寫照。劉鶚為“棋局已殘”而哭泣,有兩層含義:一是為清王朝即將覆滅而哭泣,二是為中國的命運哭泣。而后者是主要的。因為在劉鶚眼中,清王朝是國家的象征,中國的代表,清王朝的“棋局已殘”是和當時中國處于“棋局已殘”的危難形勢聯系在一起的。劉鶚沒有革命思想,但他作為中國的一個國民,卻有深厚的愛國之情,國將不國,劉鶚怎能不感到極大的悲哀,因此,他寫作《老殘游記》,為中國的危難情勢哭泣。他在《自敘》中說的“家國之感情”,指的也是這一點。
二是為他的救國之道未被采納而哭泣。劉鶚對如何救治行將滅亡的舊中國,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的。他痛恨義和團簡單排外,更反對孫中山搞革命??涤袨?、梁啟超“百日維新”的失敗,又使他認為此路在中國也走不通。在他看來,中國要免遭滅亡的命運,就得進行改革。在《老殘游記》第一回中,他借老殘之口說:“為今之計……送他一個羅盤,他有了方向,便會走了。再將這有風浪與無風浪時駕駛不同之處告知船主,他們依了我們的話,豈不立刻就登彼岸了嗎?”這里表明,劉鶚是指望清王朝接受他的想法進行改革的。證之劉鶚的其他言行,他的救治、改革中國之道,大致有這樣一些:一是實業救國,通過發展工商業,使國家、人民富強起來。他親自辦過織布廠,計劃創辦鋼鐵廠,創設過海北精鹽公司,創立過“五層樓商場”(百貨公司),是晚清的一個工商業活動家。雖然他的實業救國活動全都失敗了,但劉鶚把這視為救治中國之道是可以肯定的。二是吸收外資,開礦筑路。他說:“仆自甲午以后,痛中國之衰弱,慮列強之瓜分,未可聽其自然。思亟求防御之方,非種種改良不可?!炙迹悍餐鈬塘λ街?,即為各國兵力所不到之地,則莫若用洋商之款,以興路礦,且前可以御各強兵力之侵逐,漸可以開通風氣,鼓舞農工。卒之數十年期滿,路礦仍為我有?!?《礦事啟》)當時由于帝國主義國家要獨占中國的資源,不同意按比例分配收益,清王朝更沒有改革精神,劉鶚的這一主張也不可能實現。三是澄清吏治。劉鶚目睹清王朝官僚機構種種弊端,對當時的吏治極為不滿?!独蠚堄斡洝匪茉炝税鬃訅?、王子謹、申東造等好官形象,要求懲辦玉賢、剛弼那些自詡“清官”的壞官。但是,就是這一條也沒有辦到,毓賢(玉賢)照樣當他的曹州太守,后來還升官了。劉鶚的這些改革設想遭到守舊官僚的反對,被誣為“漢奸”?!独蠚堄斡洝返?回寫道:“那知大船上人余怒未息,看三人上了小船,忙用被浪打碎了的斷樁破板打下船去?!暱讨g,將那漁船打得粉碎。”劉鶚的救治中國之道既不為統治者所采納,他的救治中國之心又不被人們所理解,這又怎能不使他在《老殘游記》中發出憂憤至極的哭泣?!
三是為玉賢、剛弼之流殘民以逞、反受重用這一令人忿懣的現狀而哭泣?!独蠚堄斡洝芬源罅科衣读诉@一生活真實。玉賢、剛弼之流以“清官”自命,朝廷也以“清官”譽之,但實際上他們這種“清官”對社會的危害比一般貪官污吏更為嚴重。玉賢視百姓如草芥,“隨便見著什么人,只要不順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籠站死”。他說:“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語說的好,‘斬草要除根’,就是這個道理?!痹谟褓t的虐政統治下,曹州成了地獄世界。為此,老殘憤慨地寫下了一首控訴酷吏的詩:“得失淪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處處鵂鹠雨,山山虎豹風。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這又是“不以哭泣為哭泣”的哭泣。這類官吏里另一個代表是剛弼。他以“清官”自詡,主觀武斷,草營人命,只因魏家老家人為了使主人不致受屈而被迫向他行賄,他就一口斷定老魏和賈魏氏一定是兇手,置他倆于死地。這樣的酷吏卻受到清王朝的重用,作者由衷地感嘆道:“有才的人急于做官,又急于做大官,所以傷天害理。歷朝國家俱受此等人物之害?!?《老殘游記》自評)
四是為儒生、本本主義者誤民、害民而哭泣?!独蠚堄斡洝返?3、14回著重揭露莊宮保聽信儒生、本本主義者史觀察的話,廢民埝,守大堤,結果造成黃河一帶幾十萬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劇。小說寫道:“(莊宮保)治河一端,不免乖謬,而廢濟陽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舉,尤屬荒謬之至,慘不忍聞,況目見乎?此作者所以寄淚也。”又說:“生平有三大傷心事,山東廢民埝,是其傷心之一也?!?br>
五是為所謂“北拳”、“南革”之亂而哭泣。劉鶚出身官僚地主階級,從小受的是封建的正統教育,因此,他對義和團和革命黨是反對的。他在《老殘游記》中借黃龍子之口說道:“北拳的那一拳……幾乎送了國家的性命,煞是可怕!”對義和團的不滿,溢于言表。對于南方革命黨,黃龍子尤感憤慨:“惟此‘革’字上應卦象,不可小覷了他,諸位切忌。若攪入他的黨里去,將來也是跟著潰爛,送了性命的!”過去,有些人僅憑這幾句話就斷定劉鶚是反動派,那是過于簡單化了。其實,在黃龍子有關“北拳”、“南革”的議論里,還表現了劉鶚另一些頗有辯證、發展色彩的思想。黃龍子說:“然壞即是好,好即是壞;壞非不好,好非不壞……此二亂黨,皆所以釀劫運,亦皆所以開文明也。北拳之亂所以漸漸逼出甲辰之變法,南革之亂所以逼出甲寅之變法。甲寅之后,文明大著,中外之猜嫌、滿漢之疑忌盡皆銷滅?!笨梢钥闯觯瑒Ⅸ橂m然反對義和團和革命黨,但又認為“北拳”、“南革”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沒有北拳南革,就沒有后來的變法,更沒有未來的“文明大著”。劉鶚并沒有把北拳南革全盤抹煞,聯系劉鶚的其他言論,他反對北拳,是反對義和團的簡單排外;他反對南革,是反對革命黨中的那些口頭革命分子。不過,劉鶚為所謂北拳南革之亂而哭泣,無論如何是他階級局限的落后表現。
六是為他自己的身世哭泣。劉鶚四十六歲時寫作《老殘游記》,他飽嘗了人生的況味,對現實已有深切的認識。正如第7回老殘所說:“我二十九歲的時候,看天下將來一定有大亂,所以極力留心將才,談兵的朋友頗多?!鋾r講輿地、講陣圖、講制造、講武功的,各樣朋友都有。只是到了后來,大家都明白了:治天下的又是一種人才,若是我輩所講所學,全是無用的,故爾各人都弄個謀生之道,混飯吃去,把這雄心便拋入東洋大海里去了?!边@里不全是藝術的虛構,而是劉鶚的生活經歷的影子。他年輕時曾與“井里少年”結交,很想在日后有所作為; 從1876年起,劉鶚參加過鄉試,經過商,行過醫,但都無所成就;再往后,1888年黃河決口,他獨自投奔河督吳大澂處效力;1890年,他擔任黃河下游提調,主張“束水攻沙”,但他的意見并沒有為山東巡撫張曜 (《老殘游記》中的莊宮保)所采納;1896年,他上書直隸總督王文韶,建議吸收外資修筑“京鎮鐵路”,又受到舊派人士的反對;后來,他受聘于英商福公司,被人視為“漢奸”;1900年庚子之難中,他籌借錢款,只身到北京辦理賑濟,欠了一身債,還受到友人陸樹藩的責難。因此,《老殘游記》中充滿了作者對身世的感慨。第12回寫老殘在黃河岸上想道:“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人又要添一歲了。一年一年的這樣瞎混下去,如何是個了局呢?”“現在國家正當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處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廢,將來又是怎樣個了局?國是如此,丈夫何以家為?”老殘想到此地,“不覺滴下淚來,也就無心觀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這是劉鶚寫作《老殘游記》時心境的寫照。
形象大于思想。《老殘游記》中的藝術形象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作家哭泣的主觀動機。透過小說中的形象描寫,我們看到和想到的許多東西是作者并未意識到的:
一、小說提供了晚清中國社會生活的眾多生動畫面,寫出了這一歷史時期的某些本質方面。如上所述,劉鶚寫《老殘游記》為的是哭泣那些他認為應該為之哭泣的事物,但我們看到的卻是這樣一些生活畫面:最高統治者進退失據,眼看著中國即將淪亡而無所作為;地方官員要么是像莊宮保那樣雖有好心,但由于聽信缺乏實踐經驗的儒生之言,結果給人民干下了壞事;要么是像玉賢那樣殘民以逞,像剛弼那樣剛愎自用,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的苦難;而作者心目中的好官白子壽、王子謹、申東造等卻屈居下僚,無大作為。在這樣的反動統治下,人民被迫為盜,治盜問題已成了整個社會的迫切問題,以致劉鶚也殫精竭思,企圖讓劉仁甫這樣的武俠人物出來解決問題。但是,這只能是劉鶚的一廂情愿,區區劉仁甫是解決不了人民鋌而走險的社會問題的。更多的人民群眾或者像曹州府治下的百姓,過著地獄般的生活;或者像遭受黃河水災后的翠環那樣,淪落風塵,過著日日以淚洗面的生活。這一幅幅晚清社會的生活畫面,形象地勾勒出了晚清“棋局已殘”的形勢。不管作者主觀上如何企圖挽救這個殘局,但小說中的描寫給人的直感是一個無可挽救的殘局,只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才能把當時的中國從傾覆中挽救出來。果然,在《老殘游記》發表后八年,辛亥革命的槍炮終于摧毀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列寧說過:“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那末,他就一定會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質方面。”劉鶚雖不是偉大的作家,但卻是晚清的重要作家,《老殘游記》確實反映了該時期歷史的某些本質方面。
二、對生活作出了新的發現。讀過《老殘游記》的人,都會從玉賢、剛弼這兩個藝術形象里感到,所謂“清官”不一定都是好官。在《老殘游記》之前,中國古典小說總是把封建官吏劃為兩類:忠臣和奸臣、清官和貪官。對前者加以歌頌,對后者加以鞭笞。但在劉鶚的筆下卻出現了新的藝術形象:玉賢和剛弼。他倆并不貪污,自詡為“清官”,朝野也以“清官”目之,但他們較一般的貪官為害尤烈。小說中還寫了莊宮保這樣的“清官”,他“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以致治水失策,黃河潰堤,給幾十萬人民帶來災難。劉鶚評道:“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髡呖嘈脑柑煜虑骞傥鹨圆灰X便可任性妄為也。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游記》始。”徐桐和李秉衡是反對改革的頑固派,他們雖有愛國思想,但由于抱殘守缺,反對進步,結果還是把中國引向絕路。光是不要錢,卻不能給人民辦好事,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老殘游記》中的“清官”其實是保守派、頑固派、教條主義者,他們不可能做出什么好事。這樣,《老殘游記》中的“清官”形象超出了作家的思想,從而獲得了典型的意義。
三、《老殘游記》中的形象大于思想,還表現在劉鶚所著意描寫的正面人物老殘身上,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有多大作為。他要把“方針”奉送給“船主”,把“有風浪與無風浪時駕駛不同之處”告知“船主”,卻被“大船上人”打下海底;他揭露玉賢在曹州府的殘酷統治,要求莊宮保撤去玉賢的職務,但莊宮保并沒有接受他的意見,說什么“目下不敢出爾反爾,似非對君父之道”,老殘又碰壁而歸;他設法使翠環在妓院中脫身,也不過讓翠環做他的一名小妾,并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這些描寫,都使讀者感到,老殘雖然有良好的愿望和杰出的才能,但在晚清時代是不可能有大作為的。正面人物老殘已經到了無所作為的地步,這個社會的腐敗至極也就可想而知了。
《老殘游記》的藝術形象大于作家的主觀思想,讀者可以從藝術形象中認識到比作家的“哭泣”更多的東西。
我國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基本上是由“說話”藝術發展而來,它們長于在行動中刻畫人物和在對話中表現人物,而對于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大多比較簡單。劉鶚接觸過一些外國小說 (《老殘游記》中就提到“福爾摩斯”的名字),《老殘游記》借鑒了外國小說中心理描寫的經驗,使之與我國古典小說中比較簡單但卻明確的心理描寫手法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白描式的心理描寫方法。如第13回中寫翠環的心理活動:
大家聽了這話,都不禁發了一笑,連翠環撫著臉也撲嗤地笑了一聲。原來,翠環本來知道在客人面前萬不能哭的,只因老殘問到他老家的事,又被翠花說出他二年前還是個大財主,所以觸起他的傷心,故眼淚不由的直穿出來,要強忍也忍不住。及至聽到老殘說他受了一肚子悶氣,到那里去哭,讓他哭個夠,也算痛快一回,心里想道: 自從落難以來,從沒有人這樣體貼過他,可見世界上男子并不是個個都是拿女兒家當糞土一般作踐的。只不知道像這樣的人世界上多不多,我今生還能遇見幾個?想既能遇見一個,恐怕一定總還有呢!心里只顧這盤算,倒把剛才的傷心盤算的忘記了,反側著耳朵聽他們再說什么。忽然被黃人瑞喊著,要托他替哭,怎樣不好笑呢?所以含著兩包眼淚,撲嗤的笑了一聲,并抬起頭來看了人瑞一眼。那知被他們看了這個形景,越發笑個不止。翠環此刻心里一點主意沒有,看著他們傻笑,只好糊里糊涂陪著他們嘻嘻的傻了一回。
這段對翠環的心理描寫完全貼切翠環當時的身分、處境、出身、教養,回環曲折,把她心理活動中的細微之處都寫出來了,讀后分外見精神。
老殘在黃河岸上望月的那段心理描寫(第12回),也是我國的傳統小說中不曾有過的:
老殘對著雪月交輝的景致,想起謝靈運的詩“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兩句,若非經歷北方苦寒景象,那里知道“北風勁且哀”的這個“哀”字下的好呢?這時月光照的滿地灼亮,抬起頭來,天上的星一個也看不見,只有北邊北斗七星,開陽、搖光像幾個淡白點子一樣,還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邊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人又要添一歲了。一年一年的這樣瞎混下去,如何是個了局呢?又想到《詩經》上說的“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現在國家正當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處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廢,將來又是怎樣個了局?國是如此,丈夫何以家為!”想到此地,不覺滴下淚來,也就無心觀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一面走著,覺得臉上有樣物件附著似的,用手一摸,原來兩邊著了兩條滴滑的冰。起初不懂什么緣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原來就是方才流的淚,天寒,立刻就凍住了,地下必定還有幾多冰珠子呢。悶悶的回到店里,也就睡了。
如果把老殘黃河岸邊望月的這段心理描寫和《水滸》中林沖上梁山前在水泊邊酒店里的那段心理描寫作對比,就可以清楚看出,劉鶚在心理描寫方面既吸收了古典小說中白描的優點,又借鑒了外國小說中描寫心理細微、曲折的長處,并且把它們自然地糅和到了一起,產生了動人心弦的效果。
《老殘游記》中的景物描寫,在我國古典小說歷史上也具有開拓性意義。中國古典小說對景物的描寫常常使用套語,寫水,寫火,寫雨,寫村莊,寫寺廟,寫大山,寫小溪,多用“但見……”,接著便是一番套語。所以,《水滸》、《西游記》、《封神演義》、《金瓶梅》中的景物描寫往往雷同,缺乏特色。《老殘游記》的景物描寫很大程度上跳出了傳統的窠臼,可以和外國優秀小說中那些出色的景物描寫相媲美。如第12回對黃河冰流的描寫,可以說是傳世名篇,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引述了。
概括起來說,《老殘游記》是劉鶚在“棋局已殘”時的有力的哭泣之作,但作品中的形象大于作家的主觀思想,對《老殘游記》中的有些復雜問題應作具體分析,如是,我們才能對《老殘游記》獲得較全面的認識。
上一篇:《紅樓夢》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聊齋志異》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