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岳全傳·槍挑小梁王》解說與賞析
“槍挑小梁王”,從第8回岳飛完姻歸故土寫起,到第14回岳飛槍挑小梁王后平定金刀王善之亂與施全結義結束。岳飛、王貴、湯懷、張顯、牛皋等兄弟,通過相州節(jié)度都院的考試,節(jié)度使劉光世要湯陰縣知縣徐仁查明岳家基業(yè),發(fā)銀造屋,岳飛娶了李縣令千金返歸故土,返里后第三日,即與眾弟兄趕赴東京,臨行前,劉光世要岳飛帶給護國大元帥、汴京留守宗澤一封親筆推薦信。誰料這推薦信在第9回竟引起了宗澤與岳飛間的沖突。小說詳細地描寫了宗、岳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解決的過程。原來劉光世先期有信給宗留守,宗澤有鑒于宋朝政治腐敗,已有戒心。今日岳飛將劉光世第二封信遞上,宗澤又見岳飛與張顯換穿的華麗衣服(岳飛原穿白色,恐見宗澤不便,故與張顯調換),更起疑心,因而動怒,嚴厲地逼迫岳飛說出真相,用多少財帛買來書信。岳飛向宗澤稟告?zhèn)€人身世,宗澤稍釋疑心而試藝,岳飛挽三百斤弓,連發(fā)九箭,箭箭中在紅心,宗澤大喜;岳飛舞弄鋼槍,使出三十六翻身,七十二變化,宗澤“不覺連聲道好”; 岳飛回答用兵之道后,宗澤吩咐掩門請坐,待以客禮,說道:“我只道賄賂求進,那知你果是真才實學。”此時宗、岳矛盾基本解決。但接著兩人在“按圖布陣”上有不同見解,矛盾又加劇,岳飛說了一席話:“排了陣,然后交戰(zhàn),此乃兵家之常,但不可執(zhí)死不變。……用兵之妙,只要以權濟變,全在一心也。”使宗澤折服。說道:“真乃國家棟梁,劉節(jié)度可謂識人。……”又回到劉節(jié)度的書信,這時劉節(jié)度的書信的作用又反了過來,來了個否定之否定。岳飛在宗澤那里實際上是經歷了一場嚴格的考試。第9回的宗、岳沖突,出人意料,來勢驟猛,逐步解決,余波突起,歸于一致。宗澤的反應由怒轉喜,喜又不悅,最后贊賞不絕,起伏有序;劉節(jié)度的書信前后呼應,寫得多而不亂,跌宕有致。
宗澤考過岳飛后,道出了考場的秘密: 藩王柴桂要奪此科狀元、行賄四大主考官,張邦昌、王鐸、張俊都已許諾,只有宗澤拒賄。于是引出岳、宗與柴、張、王的矛盾。
第10回卻插寫岳、牛與楊、羅的矛盾。乍一看是橫生枝節(jié),其實是順理成章。如果第9回是寫岳飛參加一場真正的考試,第10回則是寫一場真正的比武。這一回是由牛皋獨自游覽引出矛盾。正在牛皋不知到何處玩耍時,碰到了楊再興與羅延慶,作者由牛皋所見,介紹二人的外形:一個滿身穿白,圓白臉(楊),一個是渾身穿紅,淡紅臉(羅)。再由牛皋所聞,跟隨二人后,聽說書介紹二人的家世,一個是楊令公的子孫,一個是羅成的子孫,都是將門之后。接著寫三組比武。楊、羅比武是虛寫,牛皋與楊、羅,岳飛與楊、羅比武都是實寫。楊、羅二人勝負難分,牛皋敗于楊、羅之手,岳飛與楊、羅比武時,使出“敗槍”;楊、羅兩桿槍一齊挑出,岳飛“把槍望下一擲,只聽得一聲響,二人的槍頭著地,左手打開,右手拿住槍鉆上邊”,這是“再無救處的”,所以二人大驚,說道:“今科狀元必是此人,我們去罷。”此二人日后均是岳家軍中名將。通過三組比武,比出了首名“狀元”——岳飛。這一段以牛皋一人穿針引線,連接幾個層次,結構很巧妙,牛皋的語言、行動十分有個性。
在岳飛打敗楊再興、羅延慶之后,第11回上半回寫“周三畏遵訓贈寶劍”。通過岳飛詳述寶劍的來歷,進一步寫岳飛博古通今、學識豐富,使形象更為飽滿。這一段再無刀光劍影,其實是激戰(zhàn)前的平靜,預示著更大的風暴。周三畏日后在第60回中已任大理寺正卿,奉旨勘問岳飛,竟掛冠而去。這第11回與第60回是遙相呼應的。到第11回上半回,讀者已可以得出真正的狀元是誰的結論了。
第11回后半部分與第12回,正面寫岳飛與小梁王柴桂的激烈沖突。支持岳飛的有宗澤與牛皋等兄弟以及各省武舉,支持柴桂的有張邦昌、王鐸等人,所以沖突的形式比較復雜,有時表現為張邦昌、王鐸與岳飛的沖突,宗澤與柴桂的沖突,有時表現為宗澤與張邦昌、王鐸的沖突,或牛皋等兄弟以及各省武舉與張邦昌、王鐸的沖突,當然主要是岳飛與柴桂的沖突。一開始是四位主考(宗澤、張邦昌、王鐸、張俊)間的明爭暗斗,表面上四人都信誓旦旦,拔取賢才,其實在宗澤是立誓取真才,其余三人則是懷著鬼胎,蒙騙天下舉子。宗澤先發(fā)制人,對柴桂曉以事理,一頓發(fā)作,張邦昌報復,斥罵岳飛,卻遭岳飛反駁,理屈詞窮,于是提出先考文才,各寫“刀論”、“槍論”。他企圖扼殺真才,驅逐岳飛,宗澤出面干涉,暗諷張邦昌妒能,更激怒張邦昌,再提出比箭。岳飛連發(fā)九箭,“九枝箭俱從一孔而出”,柴桂不敢應試,自己提出比武,威逼利誘,交鋒時要岳飛詐敗,有重賞,否則性命難保。張邦昌不知道,正是他們自己將小梁王逼向絕路。岳飛先禮后兵,勸說柴桂無效,后東架西架、抵擋柴桂的進攻,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提出立生死文書的請求。又是張邦昌慫恿柴桂同意立下文書,各人畫押。柴桂與手下人陰謀亂刀砍殺岳飛。岳飛在比武時先一讓再讓,后來才輕易地“把槍一起,把個梁王頭望下,腳朝天,挑于馬下,復一槍,結果了性命”。張邦昌見狀下令殺死岳飛。這時岳飛與張邦昌之流、宗澤與張邦昌之流、牛皋等兄弟與張邦昌之流三種沖突形式交叉,先是宗澤力阻張邦昌無效,后是牛皋砍倒大纛旗,大喊“反了罷”,各省舉子大反武場,張邦昌見眾怒難犯,慌得手足無措,才向宗澤乞助。宗澤下令釋放了岳飛,岳飛等五兄弟一同逃出了校場。
岳飛與柴桂爭狀元一段,寫得錯綜復雜,卻層次井然。雙方唇槍舌劍,刀來槍去,有文有武,你來我往,生死相拼,既有一對一的比試,又有群眾性的斗爭,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終以張邦昌、柴桂一伙的失敗告終。在寫作藝術上是很高明的。
小說中的這一次斗爭,對青年岳飛來說,這是第一次生死考驗。從此岳飛名揚天下。事件的性質遠非個人名次之爭,而是一場嚴重的忠奸之爭,關系到宋室江山的安危。
小梁王柴桂所以要謀取狀元,是因為他受了太行山金刀大王王善的煽動,準備兩人內外勾結,推翻趙宋政權,奪得皇位。他的第一步行動是奪取狀元,交結三百六十個同年武進士。岳飛槍挑了小梁王,粉碎了柴桂復辟的癡心妄想。但是忠奸之爭遠沒有結束,并且直接引出了太行山王善作亂,與宗澤、岳飛的平叛斗爭。
第13回、第14回中,張邦昌等將責任都歸于岳飛,徽宗將宗澤削職。岳飛義弟王貴病臥昭豐鎮(zhèn),矛盾的一方暫時受挫。由于王善得知宗澤削職歸農,武場停止,以為朝中別無能人,奸臣當道,乘機作亂。他率三萬人馬,扮做官兵模樣,竟順利地到達離汴京五十里處安營。徽宗重新起用宗澤,張邦昌拋出王鐸,矛盾的彼方受挫。但陰險的張邦昌又讒言讓宗澤只帶五千人馬,奸臣與亂賊欲置宗澤于死地。敵強我弱,力量懸殊,宗澤冒險,單身踹營,準備一死。形勢千鈞一發(fā),岳飛等兄弟殺入重圍,救了宗澤,病中的王貴在牛皋配合下,將王善連肩帶背砍于馬下,降兵一萬余人。岳飛等立下了奇功。然而糊涂透頂的徽宗,又聽信張邦昌,只封岳飛是相當千把總的承信郎。奸臣當道,忠良不能抬頭。宗澤怕奸臣暗害岳飛,不敢留他在京,岳飛兄弟回到湯陰縣。
這第13回至14回上半回,雖只一回半,但矛盾錯綜,起伏不定。宗澤、岳飛一方是由敗到勝,王善一方是由勝到敗。張邦昌與王善是內外呼應的。第14回后半回,岳飛在回湯陰縣途中,又與施全會面。愛國的力量在民間集結,準備迎接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
奸臣與外部敵對力量在這里首次配合,危害國家。小說第一次出現戰(zhàn)爭描寫。岳飛首次出現在保衛(wèi)國家的戰(zhàn)場上,不畏強敵,指揮若定,戰(zhàn)功卓異。如果第8回至12回,寫了一個真正的武狀元,那么,第13回第14回就寫了一個未來的三軍統(tǒng)帥。
從第8回后半回至第14回,波瀾起伏,高潮迭起,險象叢生。岳飛在內外矛盾中,逐步展現自己的才能,作者讓英姿勃發(fā)的岳飛,通過一次次更嚴峻、更大規(guī)模的考驗,逐步完善自己的性格,預示他的精忠報國的戰(zhàn)斗的未來。
上一篇:《水滸傳·林沖受辱》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水滸傳·柴進》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