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蹈派;帕爾納斯派
指法國一個流派的詩人群體,大部分出生于1840—1850年間,其中心人物是勒孔特·德·李勒(1818—1894)。他們的詩歌多取材于歷史、科學、大自然或當代生活,屬于客觀評說而非個人抒情。但也有幾位詩人以寫作抒情詩為主。他們尊重前輩詩人,并常常師法前輩,采用傳統(tǒng)形式創(chuàng)作。他們把詩歌崇拜視作宗教崇拜。高蹈派在1866、1871、1876年出版了三部集體的詩選,定名為《當代帕爾納斯》。于是該派所代表的文學潮流亦得名為帕爾納斯派,因帕爾納斯是希臘帕爾納索斯山的法語音譯,這座山曾是祭祀太陽神阿波羅以及詩神繆斯的圣地。高蹈派的個人詩作從1865年到19世紀末不斷發(fā)表,代表了浪漫主義以后象征主義之前這段時期法國詩歌總的風格。蘇里奧認為,勒孔特·德·李勒是高蹈派的領袖,真正的高蹈派詩人只有他及其弟子萊昂·迪耶爾克斯和何塞·馬里亞·德埃雷迪亞。但是伊布羅瓦克、馬爾蒂諾以及佩爾等人則指出了高蹈派作品的復雜性,認為高蹈派詩人并不總是師法勒孔特·德·李勒。A·夏弗爾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些觀點,闡明了高蹈派詩人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及作品類型的多樣性特點。
高蹈派運動是由卡蒂爾·孟戴斯和L·X·德·里卡德于19世紀60年代初首先發(fā)起的。高蹈派成員最初在勒美爾書店和德·里卡德侯爵家中聚會。后來他們集合于勒孔特·德·李勒夫人的沙龍。她的丈夫被大家視為圣哲先知,尊崇備至。高蹈派當時約有50余名成員,這里僅介紹其中幾位主要人物。格拉蒂尼(1839—1873)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他的作品深受泰奧多爾·德·邦維爾(1823—1891)的影響。蘇利—普魯多姆(1839—1907)致力于探索內心生活的奧秘,有德國詩人海涅之銳敏,但無海涅之尖刻。他的哲理詩所使用的是從自然科學擷取的精巧意象。弗朗索瓦·科佩(1842—1908)主要描寫下層人民的生活與苦惱。和蘇利—普魯多姆一樣,他十分注重作家的道德責任。李勒的追隨者們既尊重傳統(tǒng)道德又崇拜藝術。泰奧菲爾·戈蒂耶(1811—1872)與邦維爾都是高蹈派的重要詩人,其作品至今影響猶存。例如前者的詩集《琺瑯與玉雕》(1852)和后者的論著《法國詩歌格律簡論》(1872)。迪耶爾克斯主要寫作歷史題材的悲劇詩,情調低沉。拉奧爾寫作佛教故事詩歌,格調孤寂。埃雷迪亞的作品從希臘神話和希臘格言以及拉丁詩作中汲取靈感,他是一位學者,一位古文學家,一位藝術大師。1895年他出版了《錦幡集》,其中的作品大部分為十四行詩,使他成為現代法國杰出的十四行詩大師。安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更是獨創(chuàng)一格。他崇尚新希臘主義,以古希臘人生活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詩劇《科林斯人的婚禮》(1876),但他也很善于描寫自然美,發(fā)表了詩作《金色詩篇》(1873)。儒勒·勒梅特爾(1853—1914)是一位文學批評家兼文學史家,也是一位詩人兼小說家。
總而言之,高蹈派詩人并非希臘主義者,也不缺乏感情與個性。他們的共同特色是:講究表述精確,追求形式完美,崇尚韻律優(yōu)雅。
上一篇:馬來古典文學
下一篇:黎巴嫩近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