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家神品丹法》的主要內容,《諸家神品丹法》導讀
《諸家神品丹法》是宋代或宋代以后的人輯錄的丹法匯編。輯者佚名。成書年代尚不能考定,最早是宋代或更晚。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本書共6卷,約3萬余字。卷1錄《抱樸子內篇·黃白》及其他丹經中的部分內容;卷2錄唐或五代人孟要甫(道號玄真子)撰《金丹秘要參同錄》中的“修丹擇地儀式”;卷3錄《金丹秘要參同錄》和唐代孫思邈《太清丹經要訣》中部分內容(如赤雪流珠丹法),其他內容出處不詳;卷4錄《孫真人丹經》內“五金八石”章和“伏朱砂法”5條,唐宋間成書的《葛仙翁紫霄丹經》內“伏朱砂法”10條以及《金丹秘要參同錄》內伏朱砂法3條等;卷5錄《葛仙翁紫霄丹經》中伏汞法5條、伏硇砂法4條、伏火硫黃法、伏雄黃法、伏雌黃法、伏膽礬法、伏白礬法、點青金法、長生匱法各1條,《孫真人丹經》內伏汞法14條、伏硫黃法3條、伏火雌黃法1條、伏膽礬法2條、伏信法3條,唐人撰、北宋人重訂《太虛丹經》內伏雄黃法、伏硫黃法、伏砒法各1條;卷6錄五代末至宋初日華子撰《日華子點庚法》4條以及《太虛丹經》內各種丹法33條。
本書所錄丹法約百余種,限于目前研究水平,這里僅就其中已研究得比較清楚的內容介紹如下:
1.金銀分離法 《諸家神品丹法》卷5轉錄了《葛仙翁丹經》內“點青金法”:“用膽礬、綠礬、青鹽各等分,為末,將淡庚打作片子,以醋調藥末如面糊相似,涂于金上。又以赤石脂為末,牛糞調,固濟陰干,文武火燒三伏時,再入坩堝,消作汁,成色寶矣。”文中的“淡庚”指不純的含銀黃金。在這個過程中,銀與礬、鹽作用生成AgCl,AgCl很易熔化(熔點455℃),熔化后便滲入外裹的赤石脂泥中,從而實現金銀分離。《諸家神品丹法》卷3還記載了一種出自唐宋時期的“罨庚”的方法:“綠礬一兩,白礬五錢,鹽三錢,焰硝八錢,同為細末。同甘泥捏成槽子,將造成(金)釵畢,于水內濕過,前藥內滾勻,放槽子內。上火燒藥,卻取出于水盆內蘸,如此五次,為上色寶也。”這段文字是關于金銀分離術中的“礬硝鹽法”的最早記載。這種分離金銀法的原理是:礬、硝、鹽的混合物在加熱時會同時釋出鹽酸和硝酸,能有效地溶解白銀,甚至消蝕黃金。
2.金粉制作法 《諸家神品丹法》卷3記載:“化庚粉法:用上好庚一十兩,汞五十兩,貯于磁罐內,常用火暖。將庚燒令赤,投汞中,以柳篦子攪,化庚盡。用鹽花三斤,與金泥同研細,入大鐺中,勻平,上用盆子勘蓋定,泥固濟周圓,令密。慢火煅之,令汞飛上盆上,以汞飛盡為度。次用前水沃淘鹽,味盡將(為)度。庚粉放盤內,日曝干后,細研,入在藥用。”這種作金粉法的原理是:先用水銀使黃金化成液態汞齊,再與鹽共研,使黃金分散,附于鹽末表面,然后加熱蒸去水銀,進而用水溶去鹽末,于是便得到極細的金粉。這種方法最早于東漢末狐剛子《出金礦圖錄》,但這里的敘述的更加清晰。
3.鋅黃銅的煉制 我國古代的鍮石(鋅黃銅)最初是用爐甘石(ZnCO3)點化紅銅而成的。這種技藝的現存最早文字記載見于《諸家神品丹法》卷6收錄的《日華子點庚法》。按日華子姓大名明,四明人,是五代末宋初的煉丹家和醫藥學家,宋開寶中(968—975)曾撰《日華子本草》傳世。《日華子點庚法》記載:“百煉赤銅一斤,太原爐甘石一斤,細研,水飛過石一兩,攪勻,鐵合內固濟陰干。用木炭八斤,風爐內自辰時下火,煅二日夜足。冷取出,再入氣爐內煅,急扇三時辰,取出打開。去泥,水洗其物,顆顆如雞冠色。母一錢點淡金一兩成上等金。”今人模擬實驗已證實了這段記載的科學性。這種煉制鍮石的點化法工藝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
4.銅鋅砷三元合金的煉制 《諸家神品丹法》卷4引《孫真人丹經》內五金八石章記載:“砒霜者出信州界,上好黃類白者用之。研為細末,以法制焰硝或益母草燒灰淋汁煎霜,于新磁缸子內鋪底,入藥蓋頂,以火燒之。漸添火,次加大火,斷煙成汁。點鍮石成銀,及點諸物皆可用之。”砒霜與硝石或草木灰霜(含K2CO3)合煉,即生成砷酸鉀,再以砷酸鉀點化鍮石,在還原劑存在下即可生成銀白色的Cu—Zn—As三元合金。
《諸家神品丹法》的內容大都出自唐宋時期的煉丹術著作,而這些著作多早已散佚,因而此書是研究唐宋時期煉丹術的重要文獻。
上一篇:《論語集解》的主要內容,《論語集解》導讀
下一篇:《諸蕃志》的主要內容,《諸蕃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