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張飛威鎮長坂橋》解說與賞析
《張飛威鎮長坂橋》(第42回),是緊接《趙云單騎救阿斗》之后的又一個雄奇壯美的篇章,歷來膾炙人口。
歷史上的張飛,確實曾在長坂橋頭大顯威風,《三國志·蜀書·張飛傳》中有記載。在劉備倉惶敗退、瀕于絕境的危急關頭,張飛以罕見的英雄氣概震懾強敵,保護了劉備的殘余力量,這一史實本身就具有濃郁的傳奇色彩,容易激發后人追懷揣摹的想象力。經過一千多年民間傳說的加工,張飛成了廣大人民十分喜愛的英雄人物之一,威震長坂橋的故事也愈演愈奇。
《三國演義》在保留史實基本輪廓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藝術虛構,把故事寫得既變幻奇妙,有聲有色,又夸張有節,不違情理,在藝術上比《三國志平話》有了極大的提高。
小說第42回開頭,寫趙云懷抱阿斗,從曹軍的重重包圍中沖殺出來,奔到長坂橋邊,已是人困馬乏,氣喘吁吁。早已守候在那里的張飛催促趙云快走,自己獨自對付蜂擁而來的曹軍。這樣,小說自然而然地把張飛推入讀者視野的中心。
張飛是怎樣出現在長坂橋上的呢?作品第41回已經作了交代:當他聽糜芳說趙云投降了曹操時,不禁火冒三丈,馬上領著二十余騎,要去找趙云問個明白。行至長坂橋,他見橋東有一帶樹林,頓時靈機一動,心生一計:“教所從二十余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沖起塵土,以為疑兵?!庇捎诒悔w云救回的簡雍說明了情況,他隨即消除了對趙云的誤解,便留在長坂橋上,這樣既可以接應趙云,又可以防備曹軍。
這時,曹軍大將文聘首先趕到長坂橋前,見此情形,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接著,曹仁、夏侯惇、夏侯淵等大將也都趕到。他們對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的奇計還余悸未消,“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曹操聞報親自趕來,同樣不敢貿然上前。于是,長坂橋前形成了奇妙的對峙場面:曹操一方是大軍云集,狐疑不前;張飛一方卻是單騎獨矛,橫眉怒目。這真是戰爭史上罕見的景象!
本來,張飛和趙云一樣,也是孤膽英雄,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然而,此時的張飛與趙云處境不同,意圖不同,所以行動也不一樣:趙云是身處重圍,而又一心要救出阿斗,只能是拼命沖殺,奪路而走;張飛則是要阻擋曹軍,為兵敗勢危的劉備贏得喘息之機,因而不能硬拼。試想,如果張飛只顧一時痛快,莽莽撞撞地殺入曹軍之中,曹軍豈不是馬上可以分兵殺過長坂橋去嗎?劉備等人又怎能抵擋?特殊的環境決定了人物的特殊行動,此時的莽張飛,表現出難得的沉著和機警,他倒豎虎須,圓睜環眼,緊握蛇矛,穩穩地立馬于長坂橋頭,既不前沖,也不后退,有意在精神上威懾敵軍。如果說在第41回中,小說突出描寫了趙云的高超武藝的話,那么在這里,則竭力渲染了張飛的赫赫威風。
接著,作品化靜為動,精心描寫了張飛的三次大喝,并逐層遞進地描寫了三次大喝的效果。第一次,張飛“隱隱見后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便“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 誰敢與我決一死戰?’”這如同巨雷一般的吼聲,極富挑戰意味,加上他背后的疑兵,使曹軍“盡皆股栗”,也使曹操“急令去其傘蓋”,不由想起當年關羽所說:“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庇谑遣懿龠B忙吩咐左右:“不可輕敵?!边@“急令去其傘蓋”的行動和“不可輕敵”的言詞,表明曹操已生怯意,正好給張飛鼓了一把勁。緊接著,張飛第二次大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 誰敢來決死戰?”這一聲,比剛才更加宏亮,給曹軍增加了新的壓力,使其軍心更加動搖。這一來,曹操“頗有退心”,而其后軍已經開始“陣腳移動”。張飛見此情景,趁熱打鐵,又發出第三次大喝:“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這飽含殺氣、咄咄逼人的吼聲,猶如五雷轟頂,把曹將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頓時,曹軍的精神防線崩潰了,主帥曹操“回馬而走”,諸軍眾將也都“一齊望西奔走”,陷于一片混亂之中。張飛的三聲大喝,竟收到如此強烈的奇效!
作品寫張飛這三次大喝,層次感極強,它們就像三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了張飛粗中有細、機警果敢的性格特征。
作品對張飛英雄氣概的渲染,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作者并沒有孤立地描寫張飛的凜凜威風,更沒有隨心所欲地神化他。由于作品前面有諸葛亮兩次火燒曹軍的描寫,有張飛巧設疑兵的伏筆,在描寫張飛大喝時又照應了關羽當初夸贊張飛的情節,并以曹軍方面的反應為對照,這就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規定了情節發展的必然性,使人既感到驚險奇妙,又覺得合乎情理。
作品描寫了張飛喝退曹軍這一令人叫絕的高潮之后,筆勢陡然一轉,寫張飛為了防止曹軍回頭再來追趕,下令將橋拆斷,然后撤退。這是作者的匠心之筆,它不僅使作品的情節又出一奇,而且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莽張飛到底還是比較魯莽,“粗中有細”的主導方面畢竟還是“粗”,所以,他在偶爾用計的同時又常常失于計較。這一失誤,露出了張飛力量單薄,并無埋伏的馬腳。正如劉備所說:“曹操多謀?!舨粩鄻?,彼恐有埋伏,不敢進兵;今拆斷了橋,彼料我無軍而怯,必來追趕?!惫?,曹操聞報后猛然醒悟,立即下令追擊劉備。這樣,張飛性格的不同側面便更加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說明作者精通人物塑造的藝術辯證法。
總之,《威鎮長坂橋》充分突出了張飛英勇無畏、威中含怒的形象,為塑造張飛這一藝術典型加上了重要的一筆。讀者在讀罷《趙云單騎救阿斗》之后,再來閱讀這一篇章,在沒有直接廝殺的場面上同樣感受到鼓蕩而來的豪壯之氣。作者塑造英雄人物,確有多種筆墨,多樣手法。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作品描寫張飛喝退曹操大軍的正文,僅僅只有五百多字,加上前面的交代和后面的尾聲,全篇也不過一千字左右,卻寫得大開大闔,蕩人心魄。作品語言之精煉,表現力之強,令人驚嘆不已,百讀不厭。
上一篇:《三國演義·張飛》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