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秧歌
我國廣泛流傳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傳統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于廣場表演。這個舞蹈與農業勞動密切相關。由勞動的步法,作為舞蹈步法的基礎,在藝術上加工,并且使群眾的隊舞整齊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漸成為祝賀性、娛樂性的新年社火隊舞,表演內容多為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秧歌舞在清代就已盛行,清朝學者吳錫麒在其《新年雜詠抄》一書中認為宋朝流行的民間舞蹈《村田樂》是秧歌舞前身。秧歌可分為高蹺秧歌和地秧歌兩種,一般由十余人到數十人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話傳說里的各種人物,手執扇、手帕、傘、鼓、棒等道具。舞蹈開頭和結尾為大場,中間穿插各種小場。
《秧歌舞》是歌、樂、舞三結合的,用鑼鼓伴奏由于流傳地區不同,形成不同的特色:東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以演唱秧歌小曲為主,帶故事的小戲較少。風格潑辣、熱情、風趣而又豪爽;河北秧歌中,冀東秧歌的女角以舞扇見長,冀中秧歌以演唱秧歌劇為主,冀西北一帶的榆林秧歌曲牌眾多,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山東秧歌有北路秧歌,以鼓子秧歌為代表,風格較為剽悍粗獷,流行在膠東半島的稱東路秧歌、以膠州秧歌,海陽秧歌為代表,膠州秧歌,跑場動作火爆,扭得幅度大,腳步重抬輕落,動作柔韌舒展,民間以“扭斷腰”形容;山西秧歌,以祁縣、太谷、沁源、武鄉等地聞名;陜北秧歌,風格健壯,節奏自由,演唱奔放,富有高原情趣。《秧歌舞》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音樂、舞蹈、詩歌、戲曲表演的集合體,常與旱船、霸王鞭、蓮花落等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演出,是風俗性強的一種集體活動。直到今天,《秧歌》仍是我國漢族地區流行最廣,最受人民喜愛的民間歌舞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北方再度興起“秧歌熱”,使這種藝術形式與健身結合起來,顯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秦觀
下一篇:古代教育·稷下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