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燈余話·聽經猿記》解說與賞析
該篇載于《剪燈余話》卷1,記敘一老猿投身佛門并轉為人身的故事。
這篇小說的情節比較復雜,作者在短短三千字左右的篇幅中,比較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反映了作者的佛教輪回思想。小說在渲染了一通禪師的法術之后,轉入敘述禪師和袁遜的接觸,接著寫袁遜在寺院中的種種行跡,最后頓悟并轉胎投生。整個故事環環相扣,沒有節外生枝,一改《剪燈余話》其他幾篇的拖沓、繁冗的敘述風格。這種敘述方式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顯示了作者一定的駕馭情節的藝術功力。
在《剪燈余話》中,人物性格的模糊是一個比較大的缺陷。然而,在《聽經猿記》中,袁遜的形象塑造得頗為成功。作者有層次地揭示了袁遜的性格特征,使他的形象漸漸活現紙上,給讀者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小說一開始描寫了一老猿常常躲在樹叢中,偷聽禪師誦經。等禪師走后,自己跑了出來,披上禪衣,看起經來。見人來后,又倉惶逃竄。寥寥數筆,便初步勾勒出了一個狡猾、好奇、貪玩、好動、膽小的老猿形象。后來,他頂巾束發來拜謁禪師時,禪師含蓄地用“公若頂巾束發,在我教謂之沐猴而冠”的話來點破他的偽裝,他不知所措,面露慚色。這就進一步揭示了猿恨自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也為他最后頓悟坐化并轉胎人身埋下了伏筆。直到這里,對主人公的形象的描述還只是大筆勾勒,接下去作者便開始用較為細膩的筆觸寫他在寺院中的一系列行為:“有時跏趺床上,以被蒙頭,使僧徒禮拜,曰:‘此白衣觀音現身也。’有時箕踞龕中,以靛涂面,令廚人致敬,曰:‘此洪山大圣監齋也。’或納蛇缽中,謂之降龍;或縛貓座下,謂之伏虎。如此者不一。”通過這些描寫,小說將猿猴的脾性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形象的個性得到了加強。這種細膩生動的描寫在整部《剪燈余話》中是不多見的,正是這種細節的描寫,使主人公雖然身披袈裟卻依舊猴性未改的形象躍然紙上,讀者所看到的依舊不是一個修心養性的佛徒,而是一個好奇、好動、貪玩、好捉弄人的機智的老猿。
在《聽經猿記》中,伏筆的運用和情節的呼應構成了小說的另一特色。在小說的敘述過程中,禪師最先知道袁遜的底細,并曾經一語暗示,然而他始終沒有直接點破。小說既未說出當年那只偷披袈裟倉惶而逃的老猿何處去,也未曾說穿袁遜的來歷,而只是把兩個仿佛并不太相關的故事各自慢慢道來。直到袁遜坐化之后,禪師才揭開謎底,言此人有異,讓大家諦視,結果乃一老猿。至此,兩個不相干的故事一下子聯結到一起:原來袁遜便是老猿。這種情節的緊密性和完整性使小說本身獲得了一種渾然一體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鏡花緣·君子國》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儒林外史·周進》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