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宗師出身全傳
明代文言短篇歷史演義小說集。一名《孔圣傳》、《孔圣全傳》。四卷十九則。不題撰人。成書于明正德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刊本,藏國家圖書館;影抄明刊本,藏浙江省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明刊本。
(首則標題佚)
(首闕)孔子母死,意欲與父合葬,因不知父墓在何處而感到為難,于是就向鄹曼父的母親詢問后才知道父親的墓乃在房山,便將母親的靈柩也葬于房山。時孔子二十六歲。既葬而歸,撥七弦琴,五日竟不成音,至十日后,乃成笙歌。等到他二十七歲時,剡子自東夷到魯國,因他知書達禮,孔子乃訪而問官,始信天子失官而學在四夷。孔子二十八歲時到晉國從師襄學操琴,撥其聲、操其數、習其志而終得其為人,師襄折服。
周齊君臣服圣
孔子三十歲自晉返魯。齊景公及臣晏嬰到魯國去,向子貢詢問孔子的人品和學問等。子貢對他非常稱頌。等到他們見到了孔子,被他所宣講的王霸之論而深深折服。第二年,齊景公派使者去請孔子。孔子到齊國后,景公讓凳而不坐,賜邑而不受,言無功不受祿。他在三十四歲時,與南宮敬叔到周,歷效社之所,考明堂之制,察廟廷之度。又往見周大夫萇弘問樂。既見,萇弘對人說,孔子不成王業,定為王師。孔子三十五歲時,去見周守藏史老聃問禮時,稱贊老子為猶龍。
明刊本《孔圣宗師出身全傳》正文書影
明刊本《孔圣宗師出身全傳》正文書影
孔子奔齊反魯
孔子三十六歲時,季平子與郈伯得罪魯昭公,昭公不悅,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合兵共攻昭公,昭公大敗,逃到齊。孔子亦到齊國,通過高昭子的家臣見到了齊景公。齊景公向孔子詢問軍國大事,孔子只說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景公大悅,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勸說景公千萬不要被孔子的胡言亂語所迷惑,所以,齊景公最終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返回魯國教學。其時,恰遇延陵季子之子死,孔子往觀其葬,以為于禮無不合也。三十八歲,季孫以夫子貧,致粟千鐘,孔子受而施之于門人。子張、子貢、子游等侍坐問禮,孔子一一答之。
孔子鼓瑟見老聃
孔子三十九歲時,每日與弟子講習禮樂。一日,孔子鼓瑟,魯子、子貢側門而聽。曲既終,魯子對子貢說,瑟聲殆有貪狼之志、邪僻之行。子貢以為然,問于孔子。孔子耐心解釋之。子貢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孔子謂“知過能改,其進矣乎”。四十一歲時,孔子攜顏回等去見老聃。老聃剛洗完澡,頭發披散,全非人形。孔丘侍而問道,出以告顏回“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備論歷代帝王
孔子博聞強記,淹貫古今。他在四十二歲時,見桓子穿井得土偶,便說這是當地奇怪的羵羊。桓子又問孔子為魯哀公釋“夔一足”之事,孔子略為詮解。又,吳伐越于會稽得巨骨,問于孔子。他說這是當年大禹殺死防風氏時而留下的遺物,接著便一一敘述了防風氏之源流及長人、矮人之國。季桓子、康子問他五帝五正之名,孔子曰太皞、炎帝、黃帝、少吳、顓頊為五帝,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為五正。孔子四十三歲,宰我問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歷代圣王之事,他一一為其詳細講解。
師弟講論五經
孔子四十四歲時,季桓子有寵臣叫仲梁懷,與陽虎不和。陽虎欲把他逐出,被公山弗擾勸止。仲梁懷益發驕橫,為陽虎所執,桓子大怒。陽虎因囚桓子,與其盟誓后釋之,自此陽虎更看不起季氏。季氏僭越公室,操持國政,自大夫以下皆越于禮,孔子自覺無趣,退而授徒,四方人士皆慕名而來,自此弟子日眾。孔子修詩、書、禮、樂之書,與弟子朝夕講論切磋。
訓謙言志居官
孔子四十六歲時,在魯國游桓公之廟,有欹器,聞其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試之果然。夫子喟然嘆曰:“夫物惡有滿而不覆者!”旬日后,游景山,孔子讓子路、子貢、顏淵各言其志。子路說愿奮長戟救兩國之患,孔子稱其為“勇士”。子貢愿逞口舌解兩國之難,用者存,不用者亡,孔子稱其為“辯士”。顏淵愿相小國,以德化君臣,綏于上而和于下,垂拱而治,孔子稱其為“圣士”。又子張問孔子做官的道理,他說,只要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這是做官治民的最高道理。
孔圣政教異常
孔子四十七歲時,魯定公以其為中都宰。其時季平子卒,定公欲以君之璠玙殮之,孔子諫而止。孔子以禮樂游說定公,定公大悅,在其四十八歲時任之為司空。先時魯昭公被季平子逐出,死于干侯,季平子葬之,不使近祖墳以貶損之。孔子乃開昭公墓,與眾公之墓合葬,并對季桓子說,貶君之罪以彰己罪,今合之所以掩君子之不臣。孔子由司空為大司寇,有父子爭訟,康子欲殺之。孔子共囚其于牢獄三月后把他釋放,這就是“上失其道而殺其下”,是沒有道理的。
尼父德教先知
孔子四十八歲時,季孫問如何看待殺無道以濟有道這樣的事。孔子曰:“為政焉用殺。”接下告之以刑德治國的道理說,有功而不賞,則善不勸;有過而不誅,則惡不懼。又有一次,宋人有黑牛生白犢的異事,其人遣子問于孔子,孔子回答說,這是非常好的事啊。過了一年,宋人的父親居一無故而目盲,而牛又生白犢,他又遣子問于孔子,孔子又回答說,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啊。過了一年,宋人的兒子也無故而目盲。會軍隊圍城,民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壯皆戰死,父子以疾得免。及圍解,父子俱復明,始信圣人之言而有征,先忤后合。
詳論冠婚喪祭
孔子四十九歲時,邾隱公即位,欲行冠禮,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于孔子,孔子為詳述之。又魯君問“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豈不晚哉”,孔子回答說:“圣人因時以合偶,禮所言乃其極也。”退朝后,子貢問怎樣舉辦喪事,孔子只說了一句“以敬為上”。對此,子貢表示不理解說:“閔子騫母喪,援琴而不盡哀,子稱其君子,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以“哀未盡能斷之以禮”一句話作回答。孔子五十歲時,衛將軍文子將準備在自己家中立三軍之廟,派他的兒子子羔訪孔子。孔子說:“公廟設于私家,這是不符合古代禮儀所規定的事。”以后,又為衛將軍詳細地講述了舊時各種祭祀的禮儀和制度。
誅亂訓教訪道
孔子五十一歲時,由大司寇攝行相事,三月而政教盛行,百姓咸稱之。適魯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以“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相諫,定公從之,遂帶領手下的人到司馬的住處。酬酢畢,齊使萊人以兵鼓舞之,謀劫定公,孔子歷階而進,口折齊侯。齊侯慚怍,乃奏宮中之樂,戲俳優侏儒于前。孔子斬侏儒,齊侯懼,乃與魯結盟,并歸還所侵四邑及汶陽之田以謝過。魯子問聽獄之術,孔子訓之。又南之沛見老聃訪道,有得而返。
齊怯魯還田歸邑
孔子五十二歲時,隨魯定公赴夾谷之會。孔子退朝閑居,突然,有個腳上無趾的人接著來訪。孔子對他說:“你既然有這樣的疾病,今天又怎么來的呢?”那個無腳趾的人說:“從前不知務而輕用吾身,所以失去了腳趾,然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哪里知道夫子之猶如是這樣的。”孔子乃延入,請講以所聞。又有一個叫王貽的人,他的學生與孔子差不多,經常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圣人也,立不教、坐不讓、虛而往、實而歸,乃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也。”
為官師徒問答
孔子五十三歲時擔任魯國司寇,國人為謠謗之;既而教化大行,國人又詩而誦之。又,子貢南游于楚,返魯時過濮陰,有為囿者問:“你是什么人?”他回答說:“我是孔子的學生。”為囿者又問:“子夫非博學以擬圣,賣名聲于天下者乎?忘汝神氣,墮汝形骸,庶幾乎身之不能治,何暇治天下乎?”子貢聽了,大驚失色,歸以告孔子。孔子曰:“假修混沌氏之術者也,抱神以游世俗之間,汝何足以識之哉?”又,子路問管仲之事,孔子曰:“大人也。子路以其不辨、不能、不慈、無愧、不貞、無仁難之。”孔子一一為之辯護。
圣人墮都訓賢
孔子五十四歲時,孟孫、叔孫、季孫三家蓄兵甲,城百雉,僭越古制。孔子向魯定公進言,請求削弱三家以強公室。于是派仲由去拆毀三家都邑。叔孫氏之郈既毀后,又將毀季孫氏之費,公山不狃和叔孫輒率費人攻魯公,孔子命軍伐費人,敗之,于是毀費城。又欲毀郕,公斂處父以無郕即無孟氏相諫孟孫。郕未毀,魯公攻之未克。至此魯國公室強盛私家弱小,君尊臣卑政化大行。時閔子騫為費城之宰,向孔子請教政事,孔子以賢來訓導他。
孔子攝政去魯
孔子五十五歲時,參與魯之政事,國民大治。齊侯擔心魯國稱霸殃及自身,于是選美女八十人、文馬三十駟送至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窺看,留戀不舍,于是告魯君而受之。桓子三日不聽政事,孔子哀其道不行,為是作《猗蘭之操》,離開魯地到了衛國。時齊臣田常欲作亂,然畏懼管仲、鮑叔,于是移師攻魯。孔子以父母之邦遭難,派子貢游說田常加兵于吳。子貢又到越國,說越王助吳師以攻齊。爾后吳敗于齊,越乃滅之。魯國得保。
夫子道窮于衛
孔子五十六歲時居衛,向太史大韜、伯常騫、狶韋問衛靈公之所為,三人答詞使孔子十分失望。居久,有人在靈公面前進讒言,靈公派公孫余使甲士一出一入,孔子懼無故得罪,于是離開衛國。五十七歲時,孔子從衛去陳經過匡地,匡人以其貌似陽虎,發甲士圍攻他。子路奮戟欲戰,孔子急忙阻止他,訓以禮樂仁義。又放聲而歌,讓子路和之,曲三終,匡人解甲而罷。匡人數圍之而孔子弦歌不輟,子路怪而問之,孔子答以“命有所制”。
孔圣歷曹宋鄭陳
孔子六十歲時,出衛之東門,姑布子卿以“喪家之狗”為辭。孔子歷曹至宋,宋司馬桓魋自為石槨,經三年而未成功,孔子譏其奢靡。乃與弟子在大樹下演習禮樂,桓魋欲殺之,拔其樹。弟子催孔子速行,于是又來到鄭國。孔子在鄭與弟子失散,獨自一人立于郭之東門,有人對子貢說,東門有人似喪家狗然。乃至陳國,住司城貞子家。年余,以陳經常受大國攻擊,乃于六十一歲時離陳。過蒲地時,公叔氏據此叛亂,衛靈公欲伐之,孔子諫不可。孔子六十二歲時,靈公怠于政事,終不能用之。
夫子衛陳論政
孔子六十三歲時,自衛至陳國,陳惠公造陽靈之臺,工程未竣而數十人坐法當死。孔子登臺而嘆:“自古以來,還沒有建如此之臺而不殺人的。”陳惠公默然而退,赦死者,罷筑臺之役。至蔡,逢蔡內憂外患,又至葉。葉公子高向孔子咨詢政事,孔子曰:使近處歸附遠方來朝爾。還于陳、蔡之間,時吳伐陳,楚救之,軍隊駐于城父,派人禮聘孔子。孔子使子貢先至楚,昭王興師來迎,欲封以書社之地七百里。楚令尹子西以楚之臣吏皆不若孔子之弟子相諫,昭王遂不用,孔子于是返回衛國。
晉人兵納蒯聵
孔子六十四歲時,子羔為衛士師,刖人之足。不久蒯聵作亂,子羔遁走郭門,適刖者守門,處之于室。追兵去后,子羔問刖者,何不乘吾在難而報怨也?刖者言,君論刑時神色愀然,天生之仁人也,故脫君厄。六十八歲時,孔子在衛,時冉有為季氏將師,率魯兵克齊師。季康子問學軍旅于何人,冉有以孔子對。于是康子召孔子歸魯,孔子命載而行,凡去魯十四年矣。魯終不用孔子,乃修詩書禮樂以教弟子。至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上。弟子服喪三年,相別而去。
上一篇:《子不語》介紹|賞析
下一篇:《孫龐斗志演義》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