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
清乾隆隨園藏版本
《子不語》扉頁書影
清乾隆嘉慶間《隨園三十種》
本《子不語》正文書影
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又名《新齊諧》。二十四卷,續十卷。題“隨園戲編”。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倉山居士、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成書于清乾隆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隨園刊本;清乾隆嘉慶間《隨園三十種》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嘉慶隨園刊續集本;清嘉慶二十年(1815)美德堂刊本;隨園三十八種本;民國上海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石印本;民國上海進步書局“筆記小說大觀”石印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蓮溪書屋刊本;1914年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1985年岳麓書社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江蘇古籍出版社《袁枚全集》排印清乾隆隨園刊本及清嘉慶隨園刊續集本,1995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筆記小說大觀》影印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排印本。
《子不語》在摹仿《聊齋志異》諸作中堪稱上乘。書名取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一語,意即此書專講鬼神怪異之事;又說見元人說部中有同名者,遂改為《新齊諧》。元人說部之同名書早已失傳,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語》之名。
書中內容或為作者親朋好友口述,或出自當時官方邸報或公文,或直接采自他書。自序稱其書寫作目的,一為“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二是“以妄驅庸,以駭起惰”。作者對鬼神、術士、佛道極盡調侃揶揄。《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說豁達先生不怕鬼的“一迷二遮三嚇”,結果鬼只好求饒。《李通判》揭露道士貪財圖色,害人不成,自己反倒“為雷震死壇所”。《鳩人取香火》記道士為招徠香客,騙無賴喝下鴆酒辱圣帝像立死,以顯圣帝靈威,于是香火大盛。揭露了利用宗教迷信坑騙世人的行徑。
《子不語》還有不少故事以鬼怪的形式反對封建禮教,反對禁欲主義。《沙彌思老虎》非常形象地對禁欲主義進行了抨擊。《鬼差貪酒》、《白虹精》表現了作者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的不滿。作者也反對單方面要求婦女貞潔的觀念,《歪嘴先生》寫一教書先生為一改適的女子辯護,把鬼辯得無言以對。《替鬼做媒》記一對男女鬼因各自夫婦在陽間結為夫妻,便來作祟,有媒人替二鬼作媒,兩鬼結合于陰間,使陰陽夫妻各得其所。說明尊重正當欲望,講求人鬼平等實則人人平等的道理。《雷誅營卒》、《徐四葬女子》則寫因男子多疑而造成的悲劇,有一定的批判意味。
《子不語》還借助鬼神故事抨擊科舉弊端。 《李倬》寫某督學受贓三千而黜落了一位有才學的秀才,致使秀才憤激而亡。《陳州考院》鞭撻了一個奸殺仆婦、極其殘忍的科舉中人。《地藏王接客》對八股文進行指斥。 《麒麟喊冤》也批斥時文是“腐爛之物”。 作者在抨擊科舉弊端的同時,還抨擊了理學和考據學。 《麒麟喊冤》中說“漢人多事,名曰《六經》,造作注疏,穿鑿附會”,流毒天下。 宋學更是“捆縛聰明才智之人,一遵其說,不讀他書”,于是讀書人都變成了應聲蟲。 《狐道學》借一酷嗜理學的狐貍嚴懲企圖淫人小婢的狐孫故事,對口談理學而身作巧宦者進行抨擊。 《全姑》揭露理學家不通人性沽名釣譽的丑惡靈魂,頗有深度。
《子不語》另外一些故事則是借鬼神怪異故事揭露吏治腐敗世風澆薄。《城隍神酗酒》寫城隍神酗酒妄刑錯傷人命。《閻王升殿先吞鐵丸》譴責貪官“食千萬人之膏血”就等于“食人肉”。《一字千金一咳萬金》暴露官場層層欺詐的現象。《枯骨自贊》寫一鬼“前世作大官,好人奉承,死后無人奉承,故時時在棺材中自稱自贊”,則觸及官僚們的另一種心態。《錫錁一錠陰司間準三分用》暴露了侍衛勒索通報錢的惡習。《鬼借官銜嫁女》反映了虛榮勢利的不良風氣。《裹足作俑之報》表達了作者對纏足陋習的不滿。
《子不語》不事雕飾,敘事自然流暢,章法變化多端,雖三言兩語卻意味雋永。《敦倫》寥寥數語就將一個理學家的面目勾勒出來,不加評論但意義顯豁。《官癖》一波三折,饒有意味。有些篇章,情節曲折跌宕,敘述委婉多姿,妙趣橫生,十分引人入勝,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清人葉稚斐《開口笑》、孫郁《繡幃燈》、沈起鳳《伏虎韜》傳奇均以此書相關故事為本。《吳髯》記吳髯至粵迎娶途中遇前所負女子鬼魂,遂同至粵,并同新婦回揚州,也為張玉谷《再生緣》傳奇所本。
鬼畏人拼命
介侍郎有一族兄,性格強悍,很討厭別人談論鬼神之事。每到一個地方,專揀那種平時被人稱為有鬼作怪的地方居住。他路過山東到一間旅店投宿時,人家說西廂房有妖怪,介某很高興地打開西廂房門而入。坐到二更,有瓦片自屋梁上掉下來。介某罵曰,鬼須擇其屋上所沒有而擲方畏之。果然一扇磨石擲下。介某又罵曰,鬼須碎其茶幾方畏之,果然一塊巨石掉下,把茶幾的一半砸得粉碎。介某大怒,罵道:“鬼狗奴! 敢碎吾之首,吾方服汝!”說畢起身擲帽于地,昂首而待。但是自這之后寂然無聲,而且,這所房子的鬼怪也永遠地消失了。此謂鬼亦畏人拼命矣。
蔣廚
監察御史蔣用庵家的廚子李貴,在灶下打水時忽然昏迷倒臥在地。叫巫師來看,巫師說李貴晚上出去時沖犯了城隍的儀仗隊伍而被鬼卒抓去。必須擺三牲、燒紙錢,向城隍廟里西邊走廊的黑面差役禱告、請求,方可得以釋放。照巫師的話做后,李貴果然蘇醒過來。家人問,則說正在打水時被兩個武進縣的黑面差役抓去,稱他沖犯了老爺的儀仗隊而把他縛在衙門外面的樹上,等候老爺發落。今天又聽這兩個人說他已經孝敬過了,可以放他回去而不必稟告老爺了。于是差役解開繩子把他推到水里,他就醒了。蔣御史聽了笑著說:“看此光景,捉拿時城隍不知,放時城隍也不知,都是黑面皂隸詐錢作祟耳! 誰謂陰間官清于陽間官乎!”
土地受餓
杭州秀才張望齡發瘧疾,發高燒病重時看見已死的同學顧某踉蹌而來,說張望齡的壽命已絕,幸小時救過一女子因此可增壽二十年。張見老友為自己事而來,衣服又破爛不堪,臉色青黃,乃送銀子表示感謝。顧推辭不受,并說他現為本地的土地神,“因官職小,地方清苦,我又素講操守,不肯擅受鬼詞,濫作威福,故終年無香火,雖作土地,往往受餓。然非分之財,雖故人見贈,我終不受!”張次日辦好祭品祭祀他。當夜顧某來感謝,說鬼飽食一餐可頂一年,能夠熬到陰間官員考核,指望薦卓異時升官了。張問何故如此清官卻不能升為城隍,顧答曰:“解應酬者,可望格外超升。做清官者,只好大計卓薦。”
真龍圖變假龍圖
嘉興仙游令宋某以包公自命。某村有王監生與其佃戶之妻有奸情。嫌惡佃戶在家,就賄賂算命者告訴佃戶必遠游他方才可免在家流年不利之難。佃戶信之,告訴王監生,王借給他本錢去四川做生意,三年未歸。村人傳言他已被王謀害。宋令過去聽說過這件事,一日經過這村子時有旋風起于轎前。細查,風從井中出。派人打撈水井,撈出一具腐尸。宋令不經勘查便認定是佃戶。拘王監生與佃妻,嚴刑拷訊,各自認罪謀殺了佃戶而按刑律處決。村人稱贊宋為宋龍圖,演成戲本到處彈唱。又一年,佃戶從四川歸,入城時見戲臺上演王監生事而走近觀看,方知其妻已冤死,登時大慟,哭號著到省城控告。皋司審理此案,宋某以“故勘平人致死”罪名抵償罪責。仙游人歌曰:“瞎說奸夫害本夫,真龍圖變假龍圖。寄言人世司民者,莫恃官清膽氣粗。”
秀民冊
丹陽縣荊某參加進學考試。做夢到了一間寺廟,有官吏捧科舉考中的名冊站立。荊某請求查看。可查遍鼎甲名冊也沒有他的姓名。于是又查進士、孝廉的名冊,也沒有。荊某不覺臉色已變。又查明經、秀才名冊,仍是沒有。荊某大笑說這名冊是假的,以他文才可以奪魁天下,遑論秀才?并想撕碎名冊。官吏勸他去找宣明王查秀民冊。秀民就是有文才卻沒官運的人。人間把狀元作為第一,天上把秀民作為第一。結果打開第一頁,第一名就是荊某的名字。荊某放聲大哭。宣明王說:“汝何癡也! 汝試數從古有幾個名狀元、名主試乎? 韓文公孫袞中狀元,人但知韓文公,不知有袞。羅隱終身不第,至今人知有羅隱。汝當歸而求之實學可耳!”宣明王又說韓愈、白居易等既有文才又有文福的,一朝里不過幾個人,荊某更加沒此福氣了。荊某無話可說,宣明王生氣地站起來,高吟:“一第區區何足羨,貴人傳者古無多。”荊某一驚而醒。果然,一直到死也沒考中。
全姑
蕩山茶肆全姑美麗婀娜,與鄰居美少年陳生相愛并私通,被匪人捉住。陳以百金賄賂匪人,縣役欲分其贓,最后扭打到縣衙。縣令自負理學名望,對他們妄自加刑,各杖四十還不算,又剪掉少女的頭發,扒去鞋子置案上傳觀以為戒,并將少女發出官賣。陳生賄賂他人買下,而后自己仍娶了她。當縣令知道他們居然結成夫妻之后,便重新捉拿住二人。陳生被掌嘴數百后又被杖打,歸家一個多月后死去。少女知不能免難,偷偷將敗絮草紙放置衣褲中護其臀。 縣令查知,令裸其臀杖之,且把少女賣為某公子妾。 有俠士劉孝廉闖入,責備縣令太過分。 縣令說:“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陳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錢。”劉憤然:“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聲名,可乎?行當有報矣!”后來縣令遷守松江。 一日午餐時分,一少年從窗入并以手拍縣令后背三下。 縣令遂大呼背痛,且不能進食。 已而其背腫尺許,中有界溝如兩臀。 不到十天,縣令死。
三姑娘
擒盜能手梁守備受九門提督令擒拿妓女三姑娘。提督依梁守備之請撥了三十人給他,并且嚴厲要求梁守備“不擒來,抬棺見我”。梁守備徑抵妓院,命令三十人在大門外包圍埋伏,自己爬墻而入,趴在院內高遮住屋檐的席篷上等候。先見二個婢女領一少年入,又見四個婢女護送三姑娘出來與少年相見,接著六個婢女伺候三姑娘與少年飲酒作樂,然后入寢。當梁闖入時,三姑娘裸體跳下床抱住梁守備的腰,從容問梁是哪個衙門派來的,并請求梁讓她穿衣,梁允諾。三姑娘穿好衣服后給梁四雙明珠并呼女婢煮羊燒兔,把三十軍士請進屋內大吃。梁欲擒床上少年時,三姑娘說:“彼某大臣公子也,國體有關,且非其罪。妾已教從地道出矣。提督訊時,必不怒公。若怒公,妾愿一身當之!”天色黎明,三姑娘坐車隨梁行。快到公署時,提督飛馬諭梁速速釋放三姑娘。這時三姑娘的十二個婢女已騎著馬來迎候了。
沙彌思老虎
五臺山上一禪師,收留一個三歲的小和尚。師徒兩人在山頂修行從不下山。過了十多年后,禪師同小和尚下山,小和尚看見牛、馬、雞、狗,都不認識。禪師便一一為其解釋。后來小和尚問剛走過的少女是什么東西,禪師怕他動了凡心,就嚴肅地告訴他說:“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無存。”回到山上后小和尚說:“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總覺舍他不得!”
枯骨自贊
揚州人汪某住在蘇州上方山的寺院里,大白天聽到臺階下方有人喃喃說話,其他客人也都聽到了。大家懷疑是鬼在訴說冤情,就招集僧人掘地五尺,發現有一具腐朽棺木,中有一具枯朽骨架,此外無物,就依舊埋回原處。不到半個時辰,又聽地下有人喃喃說話,聲音好像是從棺材里發出,但大家始終聽不清楚其內容。于是請通曉鬼語的德音禪師來聽。他聽了說:“不必睬他! 此鬼從前也曾作大官,好人奉承。死后因無人奉承,故時時在棺材中自言自贊耳!”
上一篇:《婆羅岸全傳》介紹|賞析
下一篇:《孔圣宗師出身全傳》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