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鼎盛萬年清》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不題撰人。八集七十六回。清光緒年間成書。此書屢印屢續(xù),版本頗多,要者計有: 廣州坊刊本,初、二集八卷十三回,又一種五集十八卷二十七回,封面題《繡像萬年清奇才新傳》。光緒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上海書局、上洋海左書局石印本,八冊八集七十六回。又坊間石印本,八卷,改題 《乾隆巡幸江南記》。均不題撰人。
書敘乾隆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一日,乾隆皇帝忽萌微服巡幸江南之念,便留下一道圣旨,稱遲則十年,早則五載才回京都,江山大事暫由大學士陳宏謀、劉墉料理。隨即扮作客商,化名高天賜,獨下江南。行至瑞龍鎮(zhèn),于聚升樓飲酒,因忘帶銀子,店主言語沖撞,乾隆怒而大打出手,少年周日青相勸止怒并代付銀兩。乾隆大喜認為義子,偕同出京。
乾隆與日青一路尋山問水,游歷名勝,暗中私訪各官賢愚善惡。一日,來到海邊關,乘興在杏花酒樓賞景,遇邊關總督葉紹紅之子葉慶昌。此人謀人田宅,占人妻女,起造杏花樓,糾集心腹在此設計害人。乾隆大怒,踢死慶昌。葉紹紅聞子殞命,即率兵丁赴杏花樓廝殺。九門提督顏汝琛聞訊,飛馬前來救駕,將葉紹紅滿門斬首。
金平城新科翰林區(qū)仁山私鑄偽銀,又恃勢陷村民張桂芳于死地,張妻也被逼欲投河自盡,被乾隆救起并贈銀百兩。后區(qū)仁山又將銀子搶去,乾隆親至區(qū)家善言相勸,區(qū)反令家丁持械行兇。乾隆大怒,將區(qū)拿至金平府。知府不問青紅皂白,將區(qū)釋放,并喝令將乾隆拿下侯辦。乾隆遂將奸官斬首,區(qū)仁山正法。
兵部尚書葉宏基之子葉振聲交通山賊,私設稅場,抽取厘金,刻剝民財。乾隆與日青前往暗中察訪,并點火燒毀稅場。事后乾隆至段翰林莊上居住,葉振聲率山賊圍困段家莊。危急之際,河道陳祥前來救駕,殺退山賊,擊斃葉振聲。
乾隆穿州過縣先后巡游了朱仙鎮(zhèn)、臨清、南京、蘇州、松江、揚州、鎮(zhèn)江、杭州、金華等地,飽覽勝山麗水,遍嘗風味佳肴,若遇貪官劣紳,非手刃之即傳密旨派兵剿殺; 凡逢危難,非英雄解救即有神靈護佑。一路上延攬文才,結納英豪,濟危扶困,平冤決獄,并先后舉薦了武藝高強的關最平、楊遇春、趙芳慶、鮑龍、洪福等赴任武職。在揚州府一小村,乾隆遇盜不敵,虧本村女英雄柳燕姑趕來相救。乾隆見燕姑武藝嫻熟,容貌出眾,遂生納寵之意,終得完婚。
在蘇州玄妙觀,乾隆從相士高進忠、捕快方魁口中得知,近些年來廣東地面不甚太平。原來廣東富商方德,暮年納妾苗氏。苗氏乃武林高手之后,生一子取名方世玉。世玉出生不久就熬煉筋骨,長成后周身堅實如鐵,武藝高強,專好打不平。時有教頭雷洪在杭州設擂,已打死廣東人數名,適方世玉隨父來杭收賬,為替鄉(xiāng)親報仇,世玉上臺將雷洪打死。雷妻李小環(huán)請來父親李雄,欲報夫仇。苗氏情知世玉敵不過白眉道士的首徒李雄,遂到云南白鶴山拜請師伯五枚。李氏父女終在梅花樁上死于五枚之手。方世玉于投拜福建泉州少林寺主持至善禪師門下途中,搭救了一名已被機房人眾欺凌兩代的青年胡惠乾。兩人來到少林寺,在至善指點下苦練少林武功。幾年后,惠乾功成回鄉(xiāng),大報父仇,專與機房作對。機房請來的武當高手?;?、雷大鵬、呂英布也相繼喪命。武當掌門馮道德聞訊前來,欲取胡惠乾性命。虧五枚大師搭救,惠乾方脫此難。惠乾從此愈益放肆胡為,又在西禪寺聚眾授徒,鬧得鄰近幾縣不得安寧,當地又無人能降,故方魁奉命前往四川峨眉請白眉道士下山除惡。
乾降帝聞惠乾所為實屬不赦,即傳密旨派兵前往助陣。官兵圍住西禪寺后,白眉高徒高進忠與胡惠乾在大雄寶殿上惡戰(zhàn)?;萸淖o身花刀法為進忠所破,終被進忠的獨劈華山拳劈死。白眉道人下山后,與五枚、馮道德相會,認為至善縱徒施惡,不予管教,已失武門旨意,罪亦當誅,遂齊往少林問罪。至善不服,與白眉交手,終不敵白眉強硬的內氣功,五臟崩裂而亡。方世玉與五枚亦全不念舊情,互相斯殺,世玉被踢中命門,死于寺前。福建少林就此被蕩平。
乾隆與日青取道濟寧回到京都,眾臣出郊跪迎。乾隆回朝后得知少林已被蕩平,高進忠功績頗高,遂擢任他為總兵; 并封忠心侍主的周日青為一等御前侍衛(wèi)大臣。
本書是一部帶有傳奇、俠義色彩的長篇小說。它是在民間傳說與藝人說書的基礎上,由不知名的文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中乾隆游江南與胡惠乾等復仇被誅,本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故事。
乾隆皇帝在十六年至四十九年間,曾六下江南,主要目的是考察江南的吏治民情,籠絡江南的地主階級,以鞏固清王朝在南方的統(tǒng)治,并督察黃淮河務與新修的浙江海塘。乾隆下江南,自然不是所謂微服巡幸,而是或乘龍舟航行于已浚的河道之中,或坐鳳輦行進在新修的御道之上; 也非不事聲張,而是沿途有地方官吏跪拜迎送,駐蹕處有御林軍森嚴戒備。當時的兩江總督總理河務高晉輯有一百二十卷《南巡盛典》,記錄數次南巡的盛況。才藝頗高的乾隆皇帝處理公務之余,一路飽覽江南風光,與士子文人唱酬應答,極娛游之樂。數次南巡,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遺聞逸事。這些不連貫的故事在百姓中口耳相傳,再經說書藝人的虛構潤色、敷演排比之后,傳奇性愈強,離史實亦愈遠。本書中的乾隆游江南故事,側重強調皇帝文武全才,洞察一切,除暴安良,斬奸薦賢這一面,誠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概括的,此書敘了乾隆“自游江南,歷遇奸徒骫法,英杰效忠”事。此書所敘雖多為不經之談,但其中有些故事與乾隆的所好還是相近的。乾隆會詩能畫,喜與江南士子交游,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本書這方面的情節(jié)就較多,如第十一回 “遇詩翁蔡芳奪舟,訪主子伯達尋江” 中,乾隆端陽會詩一節(jié),文化氣息就顯得很濃。作者首先用彩筆渲染了端午節(jié)鎮(zhèn)江城外的盛況: 揚子江中畫舫游船蜂屯蟻聚,岸邊各搭高篷,放滿了龍舟奪標之彩,遠處金山古寺高接云霄。接著畫筆一轉:迎面駛來一隊座船,通周五彩畫成,錦帆風送,勢如奔馬,原來這是詩社彩舟。在這般濃筆重彩烘托中,乾隆在日青陪伴下,登舟與江南士子陳玉墀、蕭洪聯詩酬唱,真也其樂融融??墒亲髡咴陲@示乾隆文功的同時,仍念念不忘存有武備,于是又穿插進蔡公子尋釁挨揍一節(jié),多少敗壞了這一回剛剛培起的清興。本書中對聯出現較多,也與乾隆皇帝的雅好有關。我國對聯最為盛行的時候,就在乾隆年間。本書開卷不久的一副對聯: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風刀天作陣; 龍王夜宴,月燭星燈,山肴海酒地為盆?!毕鄠骶褪乔≡诤贾輹r出的上聯,當地的士子蕭紅春應的下聯。這副聯移到小說中,應下聯的就成了“嶺南下士”馮誠修了,這也可見作者移花接木手法之一斑。
本書的民間傳說痕跡還可舉“高天賜”這個化名為例。民間盛傳,乾隆帝本是康熙朝陳閣老 (元龍) 之子,在襁褓中時,為當時還是雍親王的雍正皇帝掉包所得。而陳閣老本為渤海高姓之后,祖上高諒于明初入贅于海寧陳明誼家,子孫從此改姓陳(民間傳說,陳閣老乃陳家入贅女婿高海生之子)。故乾隆微服南巡就用了這個化名,既暗喻自己的皇位并非世傳,乃高天所賜,也表明他祖上本來姓高。
本書十八回 “劉閣老屢代光昌”一節(jié),也頗有以劉家影射陳家之嫌,劉府門上之匾寫著 “天下第一家” (乃僭上之語),劉家三世宰相 (陳家世代簪纓),劉家三代長壽(陳元龍及其父、其子壽命均在八旬以上)。這些都表明作者既想采用民間傳說以豐富小說內容,又恐觸犯忌諱不敢明言,只得用暗喻的手法來敘述的心理。
從小說題目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是要歌頌天子的 “仁圣”與清朝的“鼎盛”,所以,作者竭力將乾隆塑造成一個具龍鳳之儀,秉文武全才的圣人形象加以謳歌,但同時又在這一形象中不無瀆尊地滲透了若干平民俠義氣息,表達了百姓的愛憎之情。另外,書中還對忠孝節(jié)義、封建禮教、科舉功名不遺余力地進行了宣揚說教,這就是作者思想陳腐一面的反映了。不過,作者還是較為清醒地看到和暴露了現實政治的黑暗與腐敗,如乾隆帝一路所遇到的官吏鄉(xiāng)紳,多為貪贓不法之徒,以致民不聊生。在第十二回,作者甚至還讓皇帝廁身于“官逼民反”的現實中,讓他與“水陸響馬頭領”崔子相等大談兵機戰(zhàn)策,退兵要略,這些,都是對所謂 “乾隆盛世”的一種諷刺吧。
本書所載乾隆皇帝微服南巡的故事波瀾迭起,緊張生動,故此書一出,即為民間說書藝人提供了更完備的說唱底本資料,此后又被改編成連臺本戲《乾隆游江南》,在舞臺上盛演一時。
小說中乾隆下江南,并不是一個起訖連貫的故事,而只是下江南故事的集錦。每個故事又是獨立的,由主角乾隆皇帝串連起來,就象《西游記》小說西天取經路上所遇群魔故事一樣,靠唐僧師徒四眾的行程串連,前后故事多自獨立。與此不同,書中有關方世玉、胡惠乾始興終滅、復仇被誅的故事則是首尾一貫,可以連續(xù)成篇的。作者將這兩個相對獨立的故事交替敘述,為的是使故事情節(jié)緩急相間,并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將這兩個故事揉和于一書,恐怕也不能排除書賈牟利的可能性,因這兩個故事主要只在一點(乾隆玄妙觀遇方魁、高進忠) 相會合,其余多不相干。作者對兩個故事中人物的描述手法也有所區(qū)別。乾隆下江南故事中,皇帝自不必說,其余人物也都是類型化的,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一個個都壞入徹骨,因此非置于死地而后快。而乾隆看得中的人物則不是秉絕代姿容,就是武藝無雙,或者是滿腹詩書,謙恭有禮,如柳燕姑,“年方十八歲,生得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詩詞歌舞,件件精通; 并且習到渾身武藝,十八般兵器,般般嫻熟”,怪不得皇帝一見,才會生出 “納寵”之意。再如乾隆尚未出京時所收的義子周日青,年齡雖小,即也滿腹珠璣,武藝高強,加上忠孝俱全,儀表堂堂,簡直就是乾隆的投影一般。與此不同,小說中另一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就豐富多了。
胡惠乾,是故事中作者用筆最多的一個人物。初出場時,他只是一個已被機房人眾欺凌兩代,當時又被跌打在地的可憐小人物,且一向 “身體軟弱,氣力不足”。他獲救后,矢志報仇,隨方世玉投拜南少林高手至善禪師門下。至此,他苦練武功,人又聰敏,加上至善平日最愛惠乾,所教工夫也特別用心,不幾年,惠乾猶如脫胎換骨一般,成了一個錚錚鐵漢。他功夫才學得七成,便私逃出寺,回鄉(xiāng)復仇去了。自此,惠乾走上了一條作惡行兇、欲罷不能的道路。正因功夫才學得七成,至善聞知他潛回家鄉(xiāng),就嘆道:“畜生不聽為師良言,此去性命難保。”可是,在惠乾回鄉(xiāng)后很長一段時間,卻似乎形成了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樣一種局面,這除了他心毒手狠之外,師兄弟們的暗器相助也至關緊要??苫萸砸詾槟塥毎砸环剑娣潘梁鸀椋K至引起民憤,落得命喪九泉的下場。作者寫這個人物時,將他落難時的可憐相與得志后的飛揚拔扈對照得異常鮮明,并將他之所以持續(xù)傷人的心理過程與內因、外因揭示得也較為清楚。讀者對他的感情,亦隨著作者的筆鋒而變化,由開始時的同情轉為驚嘆,再轉為憎惡。這一切,與這個形象塑造得性格突出、棱角分明是有關的。
作者在寫到胡惠乾的師兄弟時,并未將他們寫成一群與惠乾同樣作惡不止,下手毒辣的人物。其中如方世玉、三德和尚、洪熙官等還頗具同情心,經常勸止惠乾無端行兇。他們只是囿于義氣,方與惠乾共進退,同榮辱,最終落得被一舉蕩平的下場。特別是方世玉,他武藝高強,又常能濟人于困,扶人于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頗似豪俠所為。正因至善禪師的門徒們各有特色,所以此書一出,就有人擷取其中的片斷或以其中某高徒為主人公來敷演成書,如 《洪熙官大鬧峨眉山》等。直至近年,還有好事者將方世玉形象搬上銀幕,如香港鳳凰影業(yè)公司的《新方世玉》等。這自然也與書中打斗場面激烈,扣人心弦是分不開的。
這部小說的語言帶有 “擬話本”色彩,作者猶如面對讀者娓娓而談,顯得親切自然,生動活潑,總的看來還算通俗曉暢,只是有些章回情節(jié)復述過多,顯得累贅啰嗦。這可能也是因為此書 “屢印屢續(xù)”所造成的吧。
上一篇:《國事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