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兩宋志傳
明代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全稱《按鑒演義南北兩宋志傳》,又名《南北宋志傳》、《南北宋傳》。二十卷一百回。分《南宋志傳》、《北宋志傳》兩部。《南宋志傳》,又名《南宋志傳通俗演義》、《南宋飛龍傳》、《南宋小飛龍傳》、《南宋志匡胤出身志傳》。十卷五十回。題“云間眉公陳繼儒編次,潭陽書林三臺館梓行”。《北宋志傳》,又名《北宋志傳通俗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全傳》、《北宋楊家將》、《北宋金槍傳》。十卷五十回。不題撰人。作者實為熊大木。熊大木,名福鎮(zhèn),字大木,號鐘谷,以字行,明嘉靖福建建陽書坊忠正堂主。成書于明嘉靖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歷建陽余氏三臺館刊本,藏日本內閣文庫;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藏日本內閣文庫;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金閶葉昆池刊玉茗堂批點本,藏日本宮內省圖書寮;清武林鴻文堂刊本,藏大連圖書館;清康熙經國堂刊本,藏黑龍江大學圖書館;清文錦堂刊本,藏國家圖書館;清刊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清光緒五年(1879)務本堂刊本,藏首都圖書館;清光緒修齋堂刊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清光緒上海源記書局袖珍石印本,藏首都圖書館。1985年臺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影印建陽余氏三臺館刊本及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影印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建陽余氏三臺館刊本,1995年巴蜀書社“明代小說輯刊”排印建陽余氏三臺館刊本。
明萬歷建陽余氏三臺館刊本《南北兩宋志傳》扉頁書影
明萬歷建陽余氏三臺館刊本《南北兩宋志傳》正文書影
南宋志傳
五代石敬瑭聰明過人,武藝高強,后唐明宗招其為婿,封為駙馬都尉,掌六軍,鎮(zhèn)守河東,防御契丹。明宗駕崩,閔帝即位,改授潞王為河東節(jié)度使。潞王起兵謀反,廢閔帝自立,仍命敬瑭守河東,卻留其妻子于洛陽為人質。敬瑭見唐主疑忌,從劉知遠、桑維翰言,起兵反唐。唐主殺敬瑭四子,出兵圍攻河東。敬瑭求援契丹,且約以父禮事之,許以事成之后,割地、輸金帛與契丹。契丹主率兵援河東,與劉知遠內外夾攻,大敗唐兵。唐主下詔親征,命趙德鈞統(tǒng)兵進剿。趙按兵不動,密求契丹許其為中原之主。敬瑭聞知,遣桑維翰見契丹主求請翼護。契丹主立石敬瑭為中原之主,國號晉。石敬瑭割幽、薊十六州謝契丹,又許每歲貢納金帛三十萬匹。趙德鈞兵敗降契丹,契丹述律太后責其不忠不義而斬之。晉兵南下攻取洛陽,唐將曹恩兵敗身死,唐主登玄武樓自焚,唐亡。
石敬瑭滅唐,遷都大梁。契丹改國號曰遼,貪婪無厭,幽、薊十六州軍民抱怨,欲反歸中國。鎮(zhèn)州節(jié)度使安重榮欲出兵攻遼,晉主不允。遼主恃其有恩于晉,揚言提兵來中原另立他姓。晉主懼,憂憤而亡,臨終托孤于大臣馮道。馮道與都虞候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改立齊王石重貴為晉主。重貴即位,告哀遼國,致書稱孫而不稱臣。遼主大怒,遣使責之。景延廣口出大言,激怒遼主,又貪受賄賂,逼使平盧節(jié)度使楊光遠叛晉投遼。遼主以楊光遠為向導,出兵攻晉。恒州一戰(zhàn),晉軍敗降。晉主召劉知遠出兵勤王。劉知遠與部將郭威商議,按兵不出,坐觀成敗。遼兵破大梁,晉主投降,景延廣被囚自殺。
晉亡,諸將擁立劉知遠為主。劉知遠命史弘肇統(tǒng)兵攻遼,連克澤、潞二州,又收復晉、陜失地。遼兵北遁歸國,劉知遠入洛陽,正大位,國號漢。封郭威為樞密大使,鎮(zhèn)守魏府以御遼兵。
司空趙弘殷長子趙匡胤,任俠尚義,勇而好武,與張光遠、羅彥威、石守信九人結為十虎兄弟,又因開弓較力,與鄭恩結義。一日,鄭恩邀匡胤游教坊司訪樂妓韓素梅。匡胤醉臥,素梅見其頂上現出八爪金龍,知其日后大貴,遂與匡胤定情。次日,匡胤眾人游御勾欄,觀大雪、小雪扮演雜劇。匡胤擅坐漢主御椅,又因小雪討賞受其折辱而大鬧勾欄,殺死大雪、小雪,投案入獄。獄官王奇見匡胤有異相,助其越獄出逃。匡胤避難關西。
漢主病逝,后主承佑即位,大赦天下。趙匡胤得赦返回汴京。時蘇逢吉專權,趙匡胤破賊有功不賞,史弘肇斥奸無罪被殺。又誣陷郭威募兵造反。郭威被逼起兵清君側,連敗漢將高行周、慕容彥超。漢后主親征,未戰(zhàn)而潰,蘇逢吉死于陣中,漢后主自縊于佛寺。漢二世而亡。
郭威入京,請李太后垂簾聽政。太后命郭威率兵抗遼。兵至滑州,諸將擁郭威為天子。郭威回京即帝位,國號周,立內侄柴榮為皇子。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聞郭威稱帝,自立為王,號北漢,以金帛結連遼國,興兵復漢,兵敗晉州。
周主郭威駕崩,世宗柴榮即位,以高懷德為先鋒,率趙匡胤諸將親征北漢。南北兩軍會戰(zhàn)高平,柴榮親冒矢石督戰(zhàn),趙匡胤、高懷德連斬敵將,北漢軍大敗。周軍北進,圍攻晉陽。北漢王劉崇召山后應州金刀令公楊業(yè)解圍。楊業(yè)率七子馳援晉陽,連戰(zhàn)連捷,水淹周軍,大獲全勝。
周世宗北征失利,勵精圖治,國力漸盛。世宗漸放縱心志,荒于朝政,納南唐美姬于賞花樓,日耽于聲色。趙匡胤屢諫不聽,遂與鄭恩等設計火焚賞花樓,燒死南唐美女。世宗受驚嚇成疾,未幾駕崩。七歲太子繼位,符皇后垂簾聽政。
時北漢王劉崇已死,劉鈞繼位,聞世宗崩,發(fā)兵攻周。趙匡胤奉旨御敵,兵至陳橋驛,諸將共謀,擁立匡胤為君。趙匡胤黃袍加身,即位稱帝,國號宋,為宋太祖。宋太祖以五代紛紛,皆由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之故,依趙普之言,大宴諸將,杯酒釋兵權。后宋太祖為一統(tǒng)海內,發(fā)兵征荊南,伐西蜀,討南漢,諸鎮(zhèn)先后皆平。又命大將曹彬、潘仁美攻南唐。南唐后主李煜兵敗降宋。曹彬與諸將焚香設誓,軍士入城不妄殺一人。宋軍入城,秋毫無犯,百姓皆歡。
北宋志傳
北漢主劉鈞聞知宋太祖平定各鎮(zhèn),與眾臣商議對策。諫議大夫呼延廷建議修表納貢以保河東。樞密副使歐陽彷素與呼延廷不睦,進讒言誣陷呼延廷與宋私通。呼延廷被削職歸田里。歐陽彷遣人扮作強盜殺呼延廷全家,唯有妾劉氏抱幼子呼延贊逃脫。后呼延贊長大成人,習武報仇,刺殺歐陽彷,投太行山,與金頭馬氏比武結親。
宋太祖見北漢無歸順之心,發(fā)兵征討。北漢不敵,再次召山后金刀令公楊業(yè)抗宋。楊業(yè)率諸子出戰(zhàn),連斬宋軍二將。太祖因軍中缺糧,遂與楊業(yè)講和,各自罷兵。
宋太祖回京,染病不起。臨終遵太后遺命,傳位于兄弟光義,是為宋太宗。宋太宗親征北漢,所向披靡。宋太宗暗使反間計,致使劉鈞欲殺楊業(yè)。楊業(yè)忠而見疑,一怒率部投宋。宋軍入太原,劉鈞乞降。
北漢國亡,宋太宗聽信潘仁美之言,引兵攻遼。遼主蕭太后令耶律休哥為帥,與宋軍大戰(zhàn)于幽州城下。宋軍輕敵中計被圍,幸虧楊業(yè)父子趕到,殺退敵兵,救太宗返回汴京。
宋太宗率文武群臣前往五臺山降香,被遼兵圍困在邠陽城內。楊業(yè)父子救駕殺進邠陽城,保太宗君臣逃出東門。
蕭后命遼將蕭撻懶、韓延壽繼續(xù)攻宋。太宗令潘仁美為帥、楊業(yè)為先鋒領兵抗遼。楊令婆奏告太宗,潘、楊素不和睦,須有大臣保之同往。太宗準奏,特派呼延贊為保官,賜金簡,與楊業(yè)一同出征。潘仁美欲害楊業(yè),設計使呼延贊回朝催糧,逼令楊業(yè)孤軍出戰(zhàn)。楊業(yè)兵困陳家谷。潘仁美不發(fā)一兵一卒。楊業(yè)血戰(zhàn)遼兵,碰死在李陵碑下。楊六郎延昭單騎殺出,入京擊鼓鳴冤告御狀。太宗將潘仁美罷職為民,楊延昭有失軍機,發(fā)配鄭州。
太宗駕崩,傳位其子元侃,是為真宗。真宗任命王欽為樞密使,謝金吾為樞密副使。朝中大臣見真宗寵信二人,各懷去意。王欽本為遼國奸細,此時密約蕭后侵宋。蕭后約宋皇會獵比武于晉陽。真宗召取楊六郎回朝。六郎隱匿不出,暗中偕八娘、九妹赴晉陽。比武場上,六郎兄妹連勝遼將,遼兵遂退。
六郎退敵有功,不受顯職,卻愿鎮(zhèn)守宋遼邊界三關。遼兵畏服,邊患少息。
中秋佳節(jié),六郎因父親尸骨埋在北國未得歸葬,郁郁不樂。其部將孟良私自出關,前往北地盜回令公骸骨,又騙取蕭后良馬獻于宋皇。蕭后大怒,發(fā)兵攻宋。楊六郎與蕭天右大戰(zhàn)于澶州,中計被困于雙龍谷。孟良前往五臺山搬兵,楊五郎率僧兵大鬧澶州,斧劈蕭天右,遼兵遂退。
王欽見楊家將屢勝遼兵,與謝金吾合謀,說動真宗下旨拆毀楊家天波樓。六郎聞訊,與焦贊私下三關,回府商議對策。焦贊怒殺謝金吾全家。王欽上奏真宗,真宗下旨將六郎發(fā)配汝州,焦贊發(fā)配鄧州。后王欽又誣六郎在汝州私賣官酒,真宗下旨處斬六郎。呼延贊與八王、寇準設計,以一死囚替換六郎。岳勝、孟良諸將聞六郎遇害,反上太行山,焦贊在鄧州也越獄逃走。
王欽見六郎已死,密約蕭后攻宋,將真宗圍困在魏州。八王突圍回京,召六郎救駕。六郎召集三關舊將進軍魏州,殺退遼兵,救出宋皇。
宋真宗為雪魏州之恥,分兵四路攻遼。蕭后借五國之兵,在九龍谷擺下七十二座天門陣。楊六郎奉旨破陣,一時無計,遂請真宗下旨,召其母令婆來軍中相助破陣。六郎之子楊宗保得仙人擎天圣母傳授兵書,通曉陣法,私自出府前往九龍谷助父破陣。為破陣,宗保前往山東木閣寨取降龍木。木閣寨女寨主木桂英武藝高強,陣前生擒宗保,見其英俊,自許婚姻。宗保回營因犯軍令被囚禁。木桂英下山營救,活捉六郎,經孟良說明六郎身份,木桂英獻木歸宋。真宗拜宗保為帥。宗保、桂英夫妻率宋營眾將大破天門陣,生擒遼軍主帥韓延壽,大獲全勝。
王欽與蕭后密謀,誘八王、寇準十大宋臣往九龍飛虎谷接受遼邦降表,八王諸臣中計被困。六郎與宗保出兵解圍,四郎延朗約為內應,宋軍攻克幽州。蕭后見宋兵入城,自縊后宮。王欽真相暴露被斬。六郎因孟良前次所盜之骨是假,命孟良再往北番盜取。不料焦贊聞知,隨后跟去。孟良誤殺焦贊,痛而自刎。六郎痛失愛將,得病身亡。
西夏國聞楊六郎病故,興兵犯宋。楊宗保奉旨掛帥征西,被困于金山籠中。天波楊府眾女將請旨出征,救出宗保,直搗西夏都城連州。西夏王勢窮出降,楊門女將西征凱旋。
上一篇:《十二樓》介紹|賞析
下一篇:《南北史演義》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