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展轉(zhuǎn)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愿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蕭統(tǒng)《文選》有“雜詩”一類,李善注說:“雜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雜也。”“雜詩”大多是一些富有興寄的游子思婦詩,今所存者以建安詩人之作為最早。此篇是一首游子思婦詩,寫長期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濃厚抑郁的思鄉(xiāng)情緒。從風格、情調(diào)和措詞都和《古詩十九首》相近,帶有模擬性質(zhì)。
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以悲秋而引起愁苦郁悶心情的抒發(fā)以后,對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本詩寫游子,一開始即將主人公置于凄涼寂寞的漫漫秋夜:“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這種凄涼的深秋長夜,最容易引起飄泊異鄉(xiāng)的游子的滿腹憂愁和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深切思念。次二句即將筆鋒轉(zhuǎn)向了游子,寫主人公由于強烈的懷鄉(xiāng)思緒的折磨,展轉(zhuǎn)反側(cè)而夜不能寐,在無聊的愁思之中披衣起床,徘徊于戶外。這“展轉(zhuǎn)不能寐,披衣起徘徊”二句,明顯化用《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篇“憂愁不能寐”一節(jié)。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寫出戶徘徊所見的景物。“忽已久”,交待彷徨時間之長,也顯示了主人公當時思鄉(xiāng)的意癡情迷。“白露沾我裳”,暗示夜深和氣候的寒涼,由于寒露的侵襲,驚斷了客子的思緒,從而引起下文的“俯視”和“仰看”。曹丕寫詩,善于通過視覺上下角度的變化,多方位地表現(xiàn)景物,并從而引起聯(lián)想。這一俯一仰,極其自然和諧,毫無斧鑿痕跡。“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二句,承上繼續(xù)寫“仰看”。“天漢”,指銀河,“回西流”,寫銀河的方向,秋天傍晚時銀河是西南指向,隨著夜深而向西轉(zhuǎn)移,現(xiàn)已轉(zhuǎn)向正西,可見夜已很深。“三五”,指天空稀疏的星斗,《詩經(jīng)》有“嘒彼小星,三五在東”之句,朱熹《詩集傳》說:“‘三五’,言其稀,蓋初昏或夜將旦時也。”二句既是眼前景物,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彷徨之久,反襯出他長夜不寐的痛苦。“草蟲”二句轉(zhuǎn)寫動物,“草蟲鳴何悲”,寫聽覺,照應上文的“俯視”,“孤雁獨南翔”句又一轉(zhuǎn),寫視覺,照應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間,所見所聞,無非都是令人心傷的景象。使主人公仿佛感到自身如一只失群的孤雁般無所歸依,并從而引出下文濃厚愁苦的思鄉(xiāng)之情的直接抒發(fā)。這種以自然界的動物襯托主人公的心情,引起聯(lián)想也是詩人慣用的手法。
“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xiāng)”,正面點明主人公強烈而愁苦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一切感受視聽和意念皆由此而生發(fā)。全詩的筋骨,至此方始揭出。末四句更具體寫欲歸不能的痛苦,暗用漢樂府《悲歌》中的“思念故鄉(xiāng),郁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之意,表現(xiàn)不得回歸時肝腸寸斷的痛苦。至此,主人公苦痛悲切的思鄉(xiāng)之情達到了高潮,全詩也就在這斷腸聲中戛然而止。
本詩寫得清麗自然而又纏綿悱惻,歷來被認為是曹丕的代表作品。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說:“魏文帝詩如西子捧心,俯首不答,而回眸動盼,無非可憐之緒。傾國傾城,在絕世佳人,本無意動人,人自不能定情耳。”正是指此類詩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效果而說。
上一篇:《雜詩七首(其四)曹植》原文|賞析
下一篇:《雜詩二首(其二)曹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