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俠情傳》
【本書體例】
柳殘陽著。36章,70萬字。希望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敖楚戈是江湖獨行俠,使一“雙無劍”、“鬼泣環(huán)”,扶幼助弱、行俠仗義,然亦心狠手辣,人稱“毒尊”、“一笑見煞”。本書記述敖楚戈行俠江湖之事,凡九則,各事自成一完整故事,互不關(guān)連。
天下八大惡棍之一李嚴良為“十一邪”所擄,“十一邪”是江湖上出名的十一個惡人,武功精奇。李女映霞為救父親,求助于敖楚戈,敖楚戈以此事需冒生命之險,要求以李映霞初夜權(quán)為條件,答應(yīng)搭救其父。敖楚戈和李映霞深入“十一邪”老窩,擊敗“十一邪”及其朋友單宇,但在激戰(zhàn)中,李嚴良為救女兒,身中敵人毒劍身亡。敖楚戈未能實現(xiàn)諾言,李映霞由于對敖楚戈產(chǎn)生愛慕之情,仍愿以身相許,敖楚戈不愿接受,毅然縱馬離去。
這場風波過后,敖楚戈頗心灰意冷。但他故友蕭錚等五人,因幾年前搶劫“寶利當鋪”之事生出過節(jié),以敖楚戈的二叔為人質(zhì),脅迫敖為他們盜取“十龍門”的鎮(zhèn)山之寶“幻星”,楚戈不愿冒險,而且他知道二叔已在一月前去世,但他看到故友們個個貧困潦倒,生惻隱之心,決心為故友盜寶。“幻星”到手后同約而往的嚴宣森、森翔竟想獨吞,與敖楚戈發(fā)生爭斗。此時,“十龍”追殺到此,敖楚戈以調(diào)包之計脫身。不久“十龍門”以綁票為誘餌,將敖楚戈合圍于瓦窯山上,敖重創(chuàng)數(shù)龍,突出重圍,已身負重傷,奄奄一息。但仍以殘喘之身救了被人強奸的少女李小倩,其父喬忠是位名醫(yī),作為酬謝治愈了楚戈。為了索回贖銀,敖楚戈再入虎穴,制服十龍之首童壽春,迫使十龍門交出三萬元贖銀,并起誓永不與敖楚戈為難。
江湖惡魔“三尊”,即天尊、地尊、人尊。他們神通廣大,手下高手無數(shù),乃武林三大惡霸,因為敖楚戈綽號“毒尊”沖犯了“三尊”名諱,便令桑小喬將敖楚戈處死。敖、桑原是密友,決斗時敖為使桑得以覆命見劍不避,身負重傷。桑小喬此時已不愿殺敖楚戈,但三尊手下數(shù)位高手并重,要取敖楚戈性命。桑小喬反而違抗“三尊”之令,救敖楚戈脫險,并讓其女友蘭尊偷了他父親“天尊”潔然天的“血丹”,敖楚戈服后立即恢復元氣。“三尊”卻又趕到,一場狠斗后之后,敖楚戈用“雙天劍”擊斃“天尊”,并重創(chuàng)地尊、人尊。
在幽靈谷里,幽谷女終年守護著情人白玉秋的玻璃棺木,尸身因有寒玉珠得以保存。他們的仇人歐陽世家的百毒先生為得到寒玉珠煉毒,以自己的親生女兒歐陽怡萍為誘餌,脅迫敖楚戈為他盜珠,楚戈迫于無奈,冒死闖入幽靈谷,會見幽谷女。百毒先生乘機溜入,在伸手從白玉秋口中掏寒玉珠時,白突然張口咬下他的兩個手指。原來白玉秋為復仇,竟裝死幾年。百毒先生死于白玉秋之手,敖楚戈因未出手相幫,歐陽怡萍轉(zhuǎn)恨于他揚言復仇,好將結(jié)拜姐妹徐圓圓許給敖楚戈少時之友海其昌,敖前去祝賀,而此時徐圓圓突被綁架,引誘敖楚戈前往營救,設(shè)計謀害。一計未成,歐陽怡萍又唆使徐圓圓將敖楚戈灌醉,正要下毒手之時,敖楚戈卻突然醒來。幾番加害失敗,怡萍窮兇極惡,想把敖楚戈燒死,結(jié)果自己卻落到了縱火自焚的下場。
世代書香門第司馬紫陽一家慘遭殺害,敖楚戈出于義憤訪拿兇手。他一路窮追不舍,終于找出指使殺害司馬一家的元兇,是有千里狐之稱的百里狐獨及其妻黑衣夫人。原來黑衣夫人生性淫蕩,在家里蓄養(yǎng)許多面首和自己鬼混,她看中了司馬紫陽,但司馬紫陽誓死不從,遂遭滿門抄斬之難。敖楚戈義憤填膺,用他的道義之劍,懲治了黑衣夫人
本書另幾則敖楚戈行俠之篇,略同此類。
這部作品的結(jié)構(gòu)非常簡單,線索明晰,它是由各自獨立的九個故事構(gòu)成,每個故事情節(jié)緊湊,懸念迭起,頗能吸引讀者,可謂短小精干。讀者細細讀來,可收可放,毫不費力,卻又往往被其中迷離的情節(jié)所取引,不忍釋卷。各個故事雖自成系統(tǒng),但主人公敖楚戈貫穿全書,故整部作品并不顯得松散。
作者對主人公敖楚戈藝術(shù)形象的塑造頗為成功。他武功精湛、技藝超群,多少江湖惡魔、惡棍屑小斃命于他的“雙無劍”、“鬼泣環(huán)”下;他臨危不懼,身處險境,仍調(diào)侃自如,傲視群雄;他謀略過人,奇關(guān)異險,常在彈指間化為平夷;他風流倜儻,獨立不霸,雖憐香惜玉,也不是一見傾心,甘為情殉的情種。書中并無意把他塑造成完美的英雄。如在少女李映霞求他救父親李嚴良之時,敖楚戈提出要以李映霞的初夜為條件,這似為其他武俠英雄所不為,而他卻有自己的解釋,認為這個條件是雙方自決自愿的,如對方不從,便可他往,亦不強迫于人。這就使他不同于強人惡棍,又脫出了英雄救美人后,毫無指染、義無反顧地離去的那種“厭女癥”式的俠士窠臼。當營救失敗,李嚴良為救女身死之時,李映霞仍愿以身相許,敖楚戈則返身離去。這是敖楚戈獨特的個性,用作品中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該要的一分不少,不該要的半分不多取”。但在敖楚戈的等價交換行俠行為中,仍恪守著“信”和“義”這兩個原則,不信不取,不義不為。表面上看來,他堅持勞有所獲,不愿做武林世界義務(wù)勞動的楷模,但實際上,卻閃現(xiàn)著不以行俠仗義為沽名釣譽,甚至獵取感情的光點。所謂平等交換,只是不愿使對方感恩戴德的一種形式,然而他認真地討價還價,斤斤計較,往往使武林、甚至讀者蒙上了一種成見,只是隨著情節(jié)的剝離,人們才對他的人品有了真正的了解。這也是本書獨到的筆致。
上一篇:《鐵血傳奇》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鐵骨金蜂》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