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劍俠圖》
【本書體例】
張虎山著。26回,32萬3千字。花山文藝出版社1989年4月版。
清朝始建之初,至順治皇帝登極,把一枚世代相傳的國寶——“傳國玉璽”失落民間。順治在位十八年找了十八載,終如大海撈針,氣極之下,假稱“駕崩”,遁入空門,把皇位留給八歲之子愛新覺羅·玄燁,改國號為“康熙”。八歲頑童怎能支撐一國之政?故朝政大權被奸賊鰲拜所把持。鰲拜欺康熙年幼,獨霸龍庭,且久懷篡位之心。他平時日串三宮,夜宿六院,已經玩膩了皇宮三千粉黛,竟想從宮外物色一位美貌女子來。于是派欽差五爪龍海里鼠以尋寶為名,前往江南選美。在九江海里鼠選中了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后代美艷絕倫的袁雪姣。雪姣之弟袁三鹿為救姐姐出水火,在與海里鼠死命相拼不敵的情況下,被橫刺里殺出的紅娘子義女紅梅女拔刀相助,二人合力斬除海里鼠。鰲拜得知欽差被殺,旋即派人緝拿兇手,袁三鹿竟陷囚中。為救袁三鹿,紅梅女在蕭美、小勝子和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十七世玄孫岳樂等武林英雄的幫助下,大敗海氏四虎,將袁三鹿救出。官兵敗退九江,朝廷豈能善罷干休,眾好漢異口同聲,發誓要與大清朝做個對頭,遂到九峰環抱一夫把關萬夫莫開的九龍寨休整。冬去春回,眾人武藝大進,功非昔比。岳樂、紅梅女、袁三鹿、小勝子義結金蘭之好。
自群雄反了九江,朝野上下震驚,旨派豫親王多鐸帶兵二十萬,捉拿反叛,眾人聞訊齊想退敵之計,忽聽有人報紅娘子被殺,紅梅女當即昏厥過去,醒來后決意歸山葬母,遂與袁、鹿、小勝子一道前往。原來這是賊子之計,詐言紅娘子喪命,誑紅梅女歸山,好借機擒之。三人殺敗伏兵,識破詭計,一氣之下,想起國恨家仇,決定去京都殺了皇帝,圍魏救趙,使多鐸不戰自退。三人披星戴月趕往京都,巧妙進得內城,大鬧丞相府。不想此舉加速了奸賊鰲拜篡權的步伐,意想借機摘取康熙頭上的“八寶鬧龍珠”,幸得輔政大臣遏必隆救駕。
鰲拜之女鰲鳳仙姿容出色,武功超群,一心許配康熙,她深明大義,悖父事君,出污泥而不染,受到康熙青睞。鰲拜詭計多端,想借此挾制皇帝,欲趁機舉行成婚大禮。緊要關頭,老臣哈爾奴提起先王托孤之言:“日后太子婚典,皇后者,必是執鳳扇之女也!”事有湊巧,那執鳳扇之女竟是紅梅女。原來紅梅女原是當朝大臣蘇克薩哈之女蘇武鳳,因奸相專權,蘇克薩哈一家三百余口被羅織罪名,盡皆戮尸于市。多虧蒼天有靈,神鷹叼走蘇武鳳。武鳳與康熙同年同月同日同時所生,天造奇緣,先皇賜以龍鳳二扇為憑,意在締結連理。紅梅女得知自己的身世后,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決意隨康熙微服出京,千里尋寶,除奸治國。
康熙一行出京,途中歷盡千難萬險,得到武林奇才牛丘、武林前輩五羊老人、九華老人等的幫助,躲過奸賊派出的武林高手一次次追殺,終于到得南京。紅娘子感康熙圣明,特來獻上“傳國玉璽”。多鐸見岳樂年少有為,手捧帥印讓與岳樂,康熙首肯,囑岳樂從此代朕行令。各路英雄殺回京都,剿滅奸賊鰲拜。康熙筑壇祭寶,婚典親政,大赦天下,敕封功臣。
自元滅宋、清亡明,引出多少民族仇視、同室操戈、怨怨相報的悲劇故事。國家分裂、生靈涂炭,過在民族失和。正因為此,歷史上那些無數個有識之士,胸懷壯志,為民族合睦、華夏統一而奮斗不息,名留青史。《康熙劍俠圖》所描寫的正是這樣一批憂國憂民可歌可泣的忠武形象。
歷史上康熙就是一個明君圣主,作者正是循著這一既定的歷史事實,對康熙的政治理想和人物命運進行了系統的刻劃。在第9回中,通過順治教子、康熙擇師等片斷的描寫,奠定了康熙“滿漢同根、炎黃不分”的思想基礎。無論是作為漢家一代學者大師的孔子,還是文皇順治的“我國之民,同為炎黃子孫”的諄諄教導,都在康熙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拜漢人為師,對他“滿漢宿怨不應長結”思想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為他在創業之時不分滿漢、廣攬天下賢才為己所用,他才得以滅害除奸,奠基霸業,繼而成為堪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并駕齊驅的開明有為的君主。
為了表現“滿漢同根,炎黃不分”這一主題,小說其他幾個主要人物的刻劃也都緊緊圍繞這個中心。每個具有特殊身份人物的設置,每個人物與清廷那種耐人尋味的關系,每個人物前后思想發生的突變,都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滿生漢養、與滿清有深仇大恨的紅梅女,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之后袁三鹿、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十七世玄孫岳樂、與滿清不共戴天的明末起義軍女將紅娘子,他們因為各自特殊的身世和政治態度,都為清廷所不容,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與清廷作對,有的甚至意欲刺殺康熙。可是,當他們真正認識到了康熙其人的政治抱負、治世主張和俠肝義膽后,(當然有的是在不明康熙的真實身份,出于情投義合與康熙走到一起的。)竟決然拋開了個人恩怨、以國家大業為重,做出了新的政治選擇。當然這種選擇經歷了一個痛苦、曲折的過程,而人物性格、品質的展示、刻劃,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升華。作者塑造典型人物設計之精心,安排之巧妙,可謂苦心孤詣,不同凡俗。
作為武俠小說,對武林豪杰出神入化的武功描寫,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第18回描寫袁三鹿的力大無朋,在他失了兵器的情勢下竟將一棵碗口粗的棗樹拔起,并用它將五毒蜂砸成了肉團,真是仿佛魯智深再世,神奇之極。第22回描寫矬子牛丘內功之精深,“碾石如粉”,與袁三鹿力拔棗樹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小說精彩的懸念、驚險的精節、流暢的文字,使人讀來愛不釋手。
上一篇:《廣陵劍》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彌留之際》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