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女子》
【本書體例】
趙云雁著。14回,8萬1千字。原載《農民文學》總第35期。
隋朝末年,鐵馬銀槍大將柳忠奉命鎮守軍事重地薊門關,因其文才武略深服眾人,兼之利用燕山險地開鑿了七十二個藏兵洞,用兵神出鬼沒,故雖十八路反王相繼而起,隋廷岌岌可危,但邊地卻也平靜,突厥異族也未敢輕舉妄動。
薊門關附近有座甘泉寺,為北方名剎,武僧眾多。主持一清和尚乃柳忠好友,二人過從甚密。一清曾收留一身懷絕技的游方番僧虎頭僧,以教習眾僧武藝。
虎頭僧曾勸柳忠反入中原奪取天下,被柳氏拒絕。后唐王李世民兵來,相持不下,差以說客勸降,柳忠遲疑難決。當其決定歸唐之際,慘遭暗殺,他的藏兵圖也不翼而飛。唐王十分痛惜,派人護其靈柩返漁陽靈泉寨老家。
柳忠有子英杰、女青枝,均習武技。青枝從小與表兄李飛云青梅竹馬,甚相契合,常在一起練功。待飛云回幽州老家,柳忠又死,兄妹二人練武更勤。后因不滿唐漁陽郡王高開霸地,開罪于高開。英杰無辜被抓,青枝涉險搭救,逃出虎口,在官兵的追擊之下,逃到甘泉寺避難,受庇于一清。英杰急于去刺殺高開復仇,傳說遇害。青枝欲從一清為徒,并在虎頭僧處得知殺父仇人為李世民,立志復仇。
青枝被一清薦往嵩山少林寺,路遇猛虎,被一老僧所救。此僧正是少林寺主持慧明法師。青枝隨法師習武三年,藝成下山,途中遇高開,追蹤行刺不成,到長安欲刺李世民,卻被慧明法師阻止。原來慧明已得一清臨終遺書,知青枝被虎頭僧所迷惑,必來刺殺李世民。而其實一清在被虎頭僧所害之前,已查明虎頭僧為突厥國沙利所派、以作內應的,當年他在柳忠降唐之前便下手殺害了柳忠,奪走了藏兵圖。青枝明白真相后,愧悔不已。
此時突厥意欲南侵,長安校場比武,選拔先鋒。青枝少年氣盛,幾番廝殺,在決賽中與表兄李飛云相遇,遂將先鋒讓與飛云,自己絕塵北上,來到漁陽古城,巧遇高開正與已任甘泉寺主持的突厥奸細虎頭僧飲酒密計。高開早有異心,此番與突厥勾結,妄圖自立為皇帝,并應允愿在突厥帳下俯首稱臣,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恰巧唐王欽差來宣高開,高開殺了欽差,公開叛唐。青枝則尾隨虎頭僧來到甘泉寺,無意中在尋藏兵圖時撞破了寺里機關,解救了十幾個被搶來糟蹋的良家女子。正當她帶領村民抵抗突厥番兵的關鍵時刻,飛云帶唐兵及時趕到,殺退番兵。二人相見,百感交集。唐王李世民聞高開已反,親率大兵前來,將漁陽團團圍定。原柳忠部下金虎早對高開耿耿于懷,此番接受唐王勸降,殺掉高開,開門獻城。后來,青枝又盜圖舍利塔,助唐王搗毀藏兵圖,攻克薊門關,大敗番兵,最后又乘勢破了機關密布的甘泉寺,終于刺殺了殺父仇人虎頭僧。唐王封青枝為御妹,飛云為薊門總兵,二人成親。
如何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民族矛盾,如何理解歷史上的國家概念,乃至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所謂“忠”與“奸”,這在學術界眾說紛紜,夙有爭議。
小說《少林女子》不但直接接觸到了這一系列尖銳的歷史問題,而且還能通過故事的描寫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了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不失為是一部較好的歷史武俠小說。
例如,關于“忠”“奸”問題,小說愛憎分明,觀點明確。原薊門關總兵柳忠忠于職守,治軍有方,愛民如子,一心防犯外來侵略,致使邊境平安,百姓樂業,盡管曾一度愚忠隋帝,不肯降唐,顯得有些古板、拘泥,未必能夠及時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和大趨勢,但其不失大節,在位謀政的一片丹心,其剛直不阿、頂天立地的氣概,足以使讀者一領忠臣良將、國家柱石的超拔風采,感受到愛國兒男沸騰的滿腔熱血,從而在情操上獲得美的陶冶。
相反,先降唐后反唐的高開,則顯得既首鼠兩端又極其猥瑣,令人嗤鼻。本來叛隋降唐,從大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還不能算做朝秦暮楚,不仁不義,起碼這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但可卑的卻是將其做為撈取個人好處的政治資本,并且一旦這辦法無法滿足其無限膨脹的權力欲的時候,他馬上又會見異思遷。高開的后來出爾反爾,公開叛唐,甚至與異族勾結、引狼入室,則正是證明了高開那類民族敗類的可恥的政治投機家們的險惡。這些均為讀者提供了現實人物的活的藝術標本,兩相并舉參照,忠奸立分。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首屈一指的無疑是柳忠之女柳青枝。此女自小天真爛漫,性情直爽,嫉惡如仇。生活的變故,使她接受了血的考驗,經受了鍛煉。她幾次復仇,均未得手,證實了她個人力量的單薄;慧明法師的教誨又使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為她的復仇指明了方向,尤其是這使她認識到了許多個人恩怨以外的人生道理,促使她把個人的命運同老百姓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國家(當然是指當時的特定的“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決定了她最終必然走上一條為民族與國家利益馳騁疆場的民族英雄之路。青枝的成長道路,即那種把國恨家仇交織在一起的,以個人復仇始,而以為國效力終的英雄成長之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小說為傳統的幸回本,故事情節的編排脈絡清晰,有頭有尾,注意來龍去脈的介紹,這與末尾的大團圓結局一起,構成了中國式小說創作的原始特色,非常適合一般讀者的欣賞口味。
上一篇:《小邪神》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少林小英雄》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