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于七》
【本書體例】
王樹國著。24回,16萬字。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年6月版。
清順治年間,為鎮壓人民起義,清政府實行血腥政策,山東半島刀光劍影,臥尸千里。女俠趙凌媚殺官兵除惡官為民申冤。后來,她結識了大刀于七,二人聯手共誅邪惡:裝鐘馗救人鬧州府,打擂臺于七逞英豪,斬殺知州為平民憤,開倉分糧普救眾生。兩人發動群眾,組織義軍占據“鋸齒山”抗擊清廷。義軍敗類湯文、宋彝柄,偷取義軍的盟單,為殺害于七密報官府。登州知府張尚賢用“暗渡陳倉”之計從海上偷襲鋸齒山,被于七識破,張尚賢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順治皇帝聞知大怒,命令靖東將軍濟什哈等率十萬綠營兵前往山東鎮壓。清軍久攻“鋸齒山”不下,于是濟什哈要以圍困孤山、切斷義軍糧道的方法餓死義軍,日久天長,山上義軍面臨斷炊的危險。于七只身下山尋糧,不慎落入陷馬坑,被清兵生俘,面對清軍的威逼利誘于七毫不動搖,崩斷鐵銬逃回“鋸齒山”,率眾沖出重圍,揚長而去……
小說的思想(主題)表達有別于哲學著作,它不是依靠抽象的、理性的邏輯思維來實現對自己命題的論證,而是通過具體的人物形象來傳達作者的愛憎和好惡。讓我們看看《大刀于七》的作者是如何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大刀于七》描寫了清順治年間,山東半島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清斗爭,著重塑造了俠客于七這一不畏強暴、剛直不阿的英雄形象。為了突出表現于七的武藝超群,于七的出場被安排在趙凌媚(于七的妻子)之后,趙凌媚在第一章出場:手使一桿亮銀槍,如玉龍擺尾,怪蟒翻身,殺入清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武功不弱。第三章,作者借玄真道長之口講出于七,稱贊他的武功蓋世、膽識過人遠在趙凌媚之上,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雖然在這里作者還沒有讓于七出場,但讀者通過對趙凌媚的熟悉自然對于七的才干有了大概的認識,更增添了幾分識得“廬山”真面目的欲望,這不能不說是作者構思手法的高妙。同樣,小說的許多章節作者也采用了類似的手法,烘云托月,以其他人物襯托主人公的形象。讓我們看看第十章的一段細節。
第十章寫知州劉文湛擺擂臺,設下借刀殺人計,于七大鬧登州府。八月中秋節,登州擂臺開擂,作者先將擂場內外的景象大肆渲染一番:“打擂,在寧海州這還是第一次,人們未曾見過,都想過來看看打擂是怎么回事。隨著鑼聲、吆喝聲,人們從四面八方向擂場擁去。大街上那些耍猴的、算命的、捏面人的、跑馬戲的、賣海貨的……剎那間便沒了生意,也只好收拾起自己的家什,湊到擂臺前面看熱鬧。”幾筆帶過,緊張、熱烈的擂場氣氛躍然紙上。打擂開始,擂主寧海州兵馬守備、神拳焦奇勇猛異常,俠客胡德彪上臺挑戰。焦奇遵照劉文湛計策行事,故意賣破綻敗給胡德彪,讓胡作擂主,好看俠客之間自相殘殺,坐收漁翁之利。胡德彪利欲熏心,當場打死上臺攻擂的馮老大。于七見此情景勃然大怒,騰空而起,掠過眾人頭頂,一下子蹦到臺上。下面這段描寫非常精彩:“胡德彪趁于七立腳未穩,使了個掃趟腿,企圖把于七掃下臺去。好一個于七,來了個旱地拔蔥,騰空而起,高約丈余,把擂臺的臺頂沖破了一個窟窿。”能別人所不能,敢別人所不敢,這才是大俠的風度和氣慨。
“無情未必真豪杰”。俗話說:“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俠客英雄也長得肉體凡胎,他們也有七情六欲,小說中對于七和趙凌媚戀愛的一段描寫別有一番情趣。
第十二章,二人林中比武。趙凌媚傳情于他,比武間故意賣出破綻:“手中樹枝一引,把于七的進招讓過肩頭。于七攻勢不住,身體直躍過來,一下和凌媚撞在一起。凌媚輕呼一聲,滿面火紅,低頭不語。于七也愣在那里,見凌媚不說話,只道她生氣,連忙作揖賠情道歉……“沒等于七把話說完,凌媚已一躍而起,兩只拳頭在于七的胸膛上‘咚、咚、咚……’連擂了十幾下……榆木疙瘩!榆木疙瘩!”好一個鐘情的趙凌媚,怎么就沒想到你的于七哥是個腦子不會轉彎的實心眼兒;好一個憨厚、呆傻的于七,你破敵制勝的機智、果斷怎么全在“關鍵”時刻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委婉含蓄,多少愛意,多少柔情盡在其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完美無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大刀于七》雖然在整體氣勢、以及主體思想的開掘等方面稍顯不足,但在其他方面還是取得相當的成功,小說最大的功績是塑造了于七這一農民起義領袖的英雄形象。合上書,小說主人公的音容笑貌會一直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
上一篇:《大俠龍卷風》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大刀喋血》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