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江帆樓閣圖
唐代李思訓作。立軸,絹本,青綠設色。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李思訓,初唐畫家,字建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中宗神龍后任左羽林大將軍,晉封彭國公,玄宗開元初,官左武衛大將軍,開元六年(717)卒,享年66歲,追贈秦州都督。擅山水,《歷代名畫記》說:“山水之變,始于吳(道子),成于二李(思訓及子昭道)。”《唐朝名畫錄》稱他為“國朝山水第一”。本圖取材游春,繼承和發展了展子虔《游春圖》青綠山水,更加豐富而精工,構圖闊遠,不畫江岸邊際,顯得煙水浩渺,境界寬廣。右上江天廣闊,風帆泝流。下段寫長松秀嶺,有蒼虬挺拔的青松,婀娜蟠曲的椿樹、雜木,且有茁壯崢嶸的翠枝新芽。叢樹中,碧殿朱廊隱落,麓道回轉,有游人結伙而行,悠閑適意,有著唐長衣者四人,其中同游二人,殿內獨步一人,乘騎于蹬道者一人,仆從有前導者,有肩酒肴之具后隨者。整幅畫有實有虛,處理疏密得體,饒有情趣。用筆上以粗細、轉折、頓挫的線條交替使用,挺勁優美,富有變化,近粗遠細,墨色近深遠淡,表現出前后遠近的空間透視。畫山石有勾無皴,水紋起伏均勻,屋宇精麗工致,樹木交叉取勢,尤其樹葉形狀頗多,有元寶形、枇杷葉形、三層包疊卷心形、雙勾介字形、槐樹葉形等。設色以青綠,“金綠為質,金碧為文”,“陽面涂金,陰面加藍”,以色的變化使用,很好地表現出山石的陰陽向背和質感,彌補了沒有皴法的不足。畫松針,先一片一片染以石綠,后用花青以兩筆交叉的勁細筆勢,描畫出松針,整體勢態蔥郁,富裝飾味。明沈顥《畫麈》中評此畫是一面旗幟,代表了長于骨法用筆的行家山水,有別于后世文人山水畫,是李思訓繪畫成就的代表作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上一篇:音樂戲曲·漢宮秋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