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圖
清·查士標作
紙本沒骨
縱九○.一厘米
橫三六.七厘米
藏遼寧省博物館
古來山水畫家為充分表現大自然陰晴雨雪、朝暮風云的四時變幻,創造了多種畫格,諸如“淡墨輕嵐”、“水墨蒼勁”、“青綠巧整”、“米點落茄”以及“沒骨寫意”等,形成了各種表現技法,各種流派此起彼伏,交相輝映。有些畫家往往能工能寫,表現出駕馭不同技法的才情。明末清初的查士標,在審美意識上傾向于元人畫格,尤服膺倪瓚逸品神韻。但此幅《山水圖》卻以沒骨方法,一反往常面目,較少“擬古”傾向而別具一格,是他暮年“頗自見賞”之作。
山水圖
所謂“沒骨法”,基本上不用線條勾勒而直接用顏色點染,不以筆線為骨,故稱“沒骨”。這張畫即以這種方式體現了一種平淡天真、清寂寧靜的美學理想,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寫遠山近林、垂柳飛絮的湖光山色,創造了一種情態世界,顯得很有活力。
《山水圖》上以清新明快而樸素的五言詩抒寫了對景物的觀察體驗,并記述感慨,饒有興味:“翠巘連平野,垂楊(柳)覆古堤。斜陽人欲渡,風色滿前溪。”“此余癸丑年所畫,距今六年矣,畫成頗自見賞,藏之篋未易示人。偶漢白道乃鑒而賞之,不能釋手,感其意剡以相贈,而綣戀之色猶見于眉宇間。大凡物必歸于所好,況翰墨雅事時節因緣不可強也,并記之。康熙戊午臘月立春日士標。”
查士標題畫曾有“丘壑求天地所有,筆墨求天地所無”句,意思是畫面形象有生活依據,而筆墨的運用卻由畫家自由發揮,樸素地反映了“心”與“物”的辯證關系。他這張沒骨山水乃是對客觀感受獨特的概括,成為“天地所無”個性風格特征的藝術創造。這種沒骨山水,在查士標所屬的新安畫派中較少見,但在氣息上還是反映了特定時代文人山水畫的審美意識和情趣。
此圖采用五代、北宋以來慣用的全貌式——所謂“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立意定景”(郭熙《林泉高致·畫訣》)的空間結構方式。“翠巘”、“平野”以赭石、墨青大筆畫出,似皴似染,一氣呵成,稍間以破墨法(濕時彩中滲墨,色墨交融)來概括近、中、遠的層次構成基本布局的空濛境界。堤岸柳叢茵茵,搖曳多姿,三組顧盼,疏密穿插,皆點葉為法。而遠處柳叢飾以云氣掩映,擴大了空間造型的變化。湖面明凈,水波不興,“江天無點墨,云水自然生”,加強了畫面繁密和疏朗的對比關系。其中小舟引渡點景人物,宛如“畫龍點睛”,成為觀眾視線停留的支點和“趣味中心”,增添了無限情趣。沒骨簡練,用筆濕潤,設色渾化,風神蕭散,于舒放中見嚴謹,可謂“寄以情而有自得之趣”。
上一篇:《層巖疊壑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松林僧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