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歷程
我國小說發展歷史悠久,在文苑中也是一株根深葉茂的奇葩。從魏晉南北朝出現小說雛形開始,至今已歷一千五六百年歷史;如果從小說大放異彩的宋話本算起,也有七八百年時間了。我國古代小說的歷史確實久遠,遺產也很豐富,很值得我們去繼承與研究。
同任何社會現象一樣,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孕育、產生、發展和繁茂昌盛的成長過程。
小說的起源
小說起源于上古?!靶≌f”是一個古老的名稱,差不多在兩千多年前的“子書”中就已經見到了。最早提到這個概念的是《莊子·外物篇》。它說:“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這是說“小說”只是與大道相對的小道而已,是“小言詹詹”(《齊物論》),是一些淺薄瑣碎的言論。不過,這里的小說,同后來的小說,在含義上是不同的。
至及漢代才有小說家的名稱,大概最早出于劉歆的《七略》。所以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列出:“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所造也?!边@才明確提出小說來自民間口頭傳說,這已近似后世的小說了。班固把小說家列為“九流十家”之末,著錄了小說家書15種、1380篇,但是這些大都已散佚。其中有《伊尹說》、《鬻子說》、《黃帝說》、《封禪方說》、《虞初周說》等5種,可能是漢小說的代表作。據近人考證,《隋書》著錄的《燕丹子》,可能是現存唯一可靠的漢人小說,也是后世講史話本的先驅。
這是“小說”名稱的由來。那么,小說究竟是怎樣起源的呢?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一文中,有一段文字精辟地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
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后的?!嗽趧趧訒r,既用歌喉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以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閑暇。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
既然“談論故事”,便是我國小說的起源,那么它就是古代小說的最早的原始形式。后來的各式小說,就是在“講故事”基礎上逐步演化而來的。從《荀子·成相》篇中看到,在我國上古時代,就已有了講故事的“說唱文學”了。這個《成相》篇,就是采用當時流行的民間說唱體裁寫的通俗作品。
小說的萌生
從遠古到秦漢這個歷史時期中,作為一種敘事性文學樣式的小說,還沒有正式誕生,尚只有某些萌生狀態的東西。從小說發展史上說,秦漢以前,是我國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在這個時期中,雖然還未有完整意義小說的正式誕生,卻有若干小說因素的存在。
首先,它表現在遠古神話傳說中。這時的主要作品有:《山海經》中的“精衛填?!?、“夸父逐日”、“刑天與帝爭位”等等。戰國時出現的《穆天子傳》,正是利用遠古神話傳說所寫的原始形式的小說。后來的《西游記》、《封神演義》和明清的狐鬼作品等,均與神話一脈相承,在寫法上也有若干相似之處。因此,可以認為我國小說正是導源于遠古神話傳說的。
它還表現在先秦的寓言故事中。這主要見之于先秦諸子的著作?!霸⒀浴币辉~,最早可在《莊子》中見到。寓者,寄托也。所謂“寓言”,就是用一個或幾個小故事作比喻,說明和寄托作者所要表達的若干思想、某種哲理的一種文學體裁。《莊子》、《韓非子》、《孟子》和《荀子》等“子集”中,都蘊藏著很多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鷸蚌相持”和《列子》中的“愚公移山”等等,都是潛藏有若干小說因素的寓言故事。記錄游說之士言行的《戰國策》,也有不少寓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生動寓言??梢钥吹?,寓言不僅含有小說重要因素,而且還是后世“寓言小說”的先驅。《聊齋志異》中的若干短篇小說,就是杰出的寓言小說。
在先秦史傳文學和野史雜記中,則有更多的小說因素。如《左傳》、《戰國策》等史書中,那種戲劇性故事情節,以記事為主的寫人和重視人的性格的刻劃等等,都是后來小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以后的史傳作品中,如正史《史記》、《漢書》和野史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袁康的《趙絕書》等等,它們雖然都是依據史實寫成的史書,但其中記述了若干異聞,都是做成小說的上好材料。野史比正史,其中小說因素則更多。例如《吳越春秋》中的“夫差內傳”所記的伍子胥故事,比《左傳》所記述的虛構成分更多,傳奇色彩更濃,因而更像小說。這部著作,對后世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上述的這些,都算不上正式的小說文學,只能說是具有小說的若干構成因素,具有“小說意味”。因為它們還未具備作為完整意義小說的必備條件。大家知道,所謂小說,它的必備條件,起碼有四條:一是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二是有具體細致的環境描寫;三是要有人物和人物性格的刻劃;四是要廣泛反映社會生活。這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樣式,它的中心是對人物形象的描寫。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的一切神話傳說、街談巷語、志怪志人之作,以及傳奇講史等,都只是為小說的發展開了先河,準備了條件。因此說,秦漢以前是我國小說發展史上的一個萌發產生時期,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小說的發展,才初具規模,漸趨定型。
小說的雛形
依照小說必備條件來衡量,魏晉南北朝小說,不論是談鬼神怪異的作品,還是記人的軼聞瑣事的作品,已經大體上具備了小說的條件,可以看作我國小說發展雛形階段,即童年時代。
在這個時期,上述兩種內容的小說創作十分發達,產生了大量作品。就其內容來分,大體可分為志怪和志人兩大類。
一、志怪小說
根據現有的資料,現存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作品尚有30余種。這類小說留有明顯的我國小說發展初期的痕跡,大多作品故事短小,一般都是“粗陳梗概”,還缺乏細致描寫。但也有一些故事結構完整,描寫精細,粗具短篇小說規模的作品,如《搜神記》中的“李寄斬蛇”,“韓憑妻”和“干將莫邪”等,即屬此類。因此,干寶的《搜神記》,就成為志怪小說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
志怪小說內容比較龐雜,大體可分三類:
一是記述地理博物瑣聞的。其主要作品有:托名漢代東方朔的《神異經》、《十洲記》;還有郭憲的《漢武洞冥記》和張華《博物志》。前者主要記述漢武帝的故事,具有濃重的方士氣。后者主要記載遠方絕域的山川異物,也雜以神仙道術之事,富有神異色彩。
二是敘寫外史傳聞的。有名的是托名班固的《漢武帝內傳》、《漢武故事》。它們專寫西漢武帝生前死后的瑣事,暴露宮廷荒淫靡爛生活,并雜以深厚神怪色彩。還有舊題王嘉的《拾遺記》,其中末卷專記海外的靈境仙山,富于幻想,生動有趣。
三是講說鬼神怪異迷信故事的。如晉人干寶的《搜神記》、北齊顏之推的《冤魂志》,劉宋東陽無疑《齊諧記》和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以及若干托名之作(如托名曹丕的《列異記》、托名陶潛的《搜神后記》等),以及受佛教影響較深的志怪小說,最著名的是劉宋劉義慶的《幽明錄》和齊人王琰的《冥祥記》。
這類志怪小說,最精彩部分,是一些優秀的民間傳說。它們雖也帶有神異色彩,但絕不像專事記怪志神作品那樣荒唐迷離,而是反映了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以下著重介紹幾部重要著作——
東晉干寶《搜神記》。干寶是東晉元帝的“良史”,著有《晉記》20卷。他“性好陰陽數術”,迷信鬼神。所著《搜神記》,是集儒術、方術、巫術和道教迷信的大雜燴,但其中也保存了不少優秀民間傳說和故事。最膾炙人口的就有:《李寄斬蛇》、《干將莫邪》、《韓憑夫婦》和《紫王韓重相戀》等等。書中所記故事有抄撮舊籍的,有采自近世的。其六、七兩卷,則全抄于《續漢書·五行志》。另有托名陶潛所作的《搜神后記》10卷,是《搜神記》續書,也載有鬼神靈異故事,情節完整,民間故事色彩濃厚。
劉義慶的《幽明錄》。原已散佚,經魯迅《古小說鉤沉》輯錄了兩百余條。主要內容也是記載鬼神怪異之事,但故事性較強,敘述描寫委婉入情,顯示小說藝術的進步。又一部《列異傳》托名曹丕所著,也是記述鬼神故事,若干罵鬼、驅鬼、打鬼和捉鬼的故事,不僅有趣,且富有思想性。現世編輯發行的《不怕鬼的故事》,好多都是從前述書中輯錄出來的。
二、志人小說(也稱“軼事小說”)
這是一些紀錄人物的軼事和瑣聞的小說。主要代表作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類小說所以在魏晉南北朝興起,其原因,正如魯迅所說:“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于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殘叢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逐脫志怪之牢籠也。”(詳見《中國小說史略》)
最早出現的這類軼事小說,是東晉裴啟的《語林》和曹魏邯鄲淳的《笑林》,后來有郭澄之的《郭子》和宋人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接著又有齊人沈約的《俗說》、殷蕓的《小說》等等。還有托名漢劉歆的《西京雜記》(實為葛洪所作)。但現存的只有《世說新語》和《西京雜記》兩部,其余均已散佚。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一部軼事小說集大成之作,是后世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小品文的典范。它原名《世說》,至唐代才稱《世說新語》。今本3卷,按內容分類系事,計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篇。它主要記述了漢末到東晉名士們的軼事瑣聞,特別詳紀了東晉王、謝、顧、郗等著名士族人們的清談和疏放舉動。梁劉孝標為它作注,又引用了古書400余種,補充了不少史料,許多已散失的古籍借此保存了若干佚文,頗可珍視。作者劉義慶,宋武帝劉裕之侄,襲封臨川王,官至尚書左仆射、中書令。他一生崇儒,晚年好佛。其書對后世影響甚大,仿作不斷出現:梁代劉孝標作《續世說》,唐代王方慶作《續世說新語》;宋明又有孔平仲的《續世說》和李紹文的《明世說新語》,至清代民初還有不少人做仿作,如清人李清的《女世說》、顏從喬《僧世說》和民國易宗夔的《新世說》等等。
托名劉歆的《西京雜記》,全書2卷,實為東晉葛洪所撰。書中記述了若干為后世經常取用于戲曲、小說的材料。其中著名的有:王昭君遠嫁匈奴的《王嬙》、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故事的《鹔鹴裘》等。作者葛洪,年少時即以儒學知名,尤好神仙異養之法,是貴族道教的創始者。他著有《抱樸子》、《神仙傳》和《隱逸傳》等。
東晉裴啟的《語林》,是搜集“漢魏以來迄于今時言語應對之可稱者,謂之《語林》。”(《世說新語》注引《續晉陽秋》)此書當時頗為盛行,后因記謝安語失實為謝所詆,從此不再流行,隋代失傳。今本《古小說鉤沉》輯有100余條。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志怪和志人兩類小說之所以同時興盛,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東漢以來寫作歷史、寫作各種傳記的風氣日盛,文壇上創制有較多虛構成分的小說,也應運而生。第二,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和迷信鬼神思想流行;特別是一些佛道倡導者有意編造故事廣為宣傳,籠絡徒眾。因此,志怪一類作品就大量出現了。第三,這個時期清談朝政和品評人物的風氣熾盛,直接影響著志人小說的發展。
其實,這個時期“志人”小說,雖然已經擺脫了“志怪之牢籠”,把筆鋒深入到了人世間,但仍然停留在“真人實事”的記錄上,還沒有有意識地集中力量去塑造典型人物,而情節和故事也缺乏必要的藝術虛構。由此可見,不論志人或志怪,這個時期的小說,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只能算作童年時代。
小說的成熟
我國小說的成熟期,發生在唐代。主要標志是這時的作家們“始有意為小說”(魯迅語)。因為我國自魏晉南北朝正式誕生了小說之后,至唐代發生了一個很大變化。這是說,在唐代已經有人有意識地把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進行了創作。這種“有意”而為之的唐人小說,文學史上稱為“唐傳奇”。
唐傳奇,是文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流傳至今的,不下數百篇,有散篇,也有專集。據宋人輯錄的《太平廣記》,有名可考的專集,就有40多部。這類作品,當初并無專名專稱,一直到唐末,才有一個作者叫裴铏的,給自己的短篇小說集,取名為《傳奇》。大概從此相沿成習,“傳奇”,逐漸變成唐人小說的專名了。
唐人傳奇承襲六朝志怪傳統,以傳寫奇聞為主,但又同志怪、志人小說有明顯差異。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說,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比較簡略,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小說。志怪,多為宗教的產物,“傳鬼神,明因果而外無他意”(魯迅語)。至于志人也只限于真人真事,多用作清淡的“殘叢小語”,而唐傳奇則大異其趣。它以現實社會生活為內容,同政治斗爭有密切關聯,故事往往取材于現實,而又富有藝術想象、夸張和虛構,具備了小說應具備的情節、結構和人物塑造等條件。所以,唐傳奇的出現,表明我國小說已經從童年時代進入成年時期,已臻成熟。
自盛唐至中唐,是唐傳奇發展的鼎盛時代,作家輩出,佳作如云,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流傳下來的唐傳奇中,其主要名篇:
《霍小玉傳》——蔣防撰,主要寫隴西才子李益同名妓霍小玉相愛與被棄的故事,批判了始亂終棄、言而無信的文人惡行。
《李娃傳》——白樂天之弟白行簡所撰,系應李公佐之命而作。主要寫滎陽大族鄭生與長安倡妓相愛,幾經波折,終達目的之故事。
《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元稹撰。寫崔鶯鶯與張珙的愛情故事。后來成為元雜劇《西廂記》的藍本。
這幾篇傳奇均屬于愛情之類,而且都是經世傳頌的名篇。它與《柳毅傳》、《虬髯客傳》、《南柯太守傳》等,共同標志著唐人傳奇藝術的高峰。
唐傳奇中,還有神怪兼愛情一類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陳玄祐《離魂記》,寫張倩娘熱愛自己心上人王宙,竟然使自己的魂魄與身體相離,情節離奇有趣。
李朝威的《柳毅傳》更為著名。以優美的想象寫了書生柳毅義救龍女,并與其化身盧氏結成姻眷的故事。它是唐傳寄中之杰作,元人尚仲賢《柳毅傳書》雜劇,即以它為藍本改寫的。屬于這類傳奇的還有李景亮的《李章武傳》和沈亞之《湘中怨解》等。
還有一類歷史傳奇。陳鴻的《長恨歌傳》,大家已熟知,還有他的《東志老父傳》,也是代表作。后者主要寫少年賈昌善于斗雞,獲得玄宗寵幸,及安史之亂賈家沒落寄生佛寺的經歷。郭湜《高力士外傳》和吳兢《開元升平源》等,也屬于這一類。
還有一類俠義小說,主要作品有李公佐的《謝小娥傳》和沈亞之的《馮燕傳》等。它們都是寫富有豪俠精神的故事。
此外,還有講神怪故事的傳奇。是著名的就有沈既濟的《枕中記》和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兩作題材接近南北朝志怪小說,主題均表現人世間的榮華富貴有如夢境之虛幻,何必苦苦追求。還有《三夢記》、《周秦行記》等,都屬于此類。
小說的發展
宋元兩代,共400余年,中國古代小說的演進,出現了一次重大變化與發展,即被稱為“話本”的白話短篇小說取代了文言短篇傳奇。并且從此以后,白話小說成為我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
宋代的文言小說,就是唐代傳奇的余波,雖也有宋代自己的特色,但已從主流地位退卻。不過,作為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學樣式,畢竟還是有不小的影響的,它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
“話本”,是城市生活的產物,是從“說話”藝術中發展起來的市民文學。北宋京城汴梁(今開封),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和元京大都(今北京),都是那時工商業薈萃的大都會。汴京住戶曾達26萬之多,臨安更多達39萬戶。居民中多數是商人、小販、手工業者和從事各種雜業的貧民,他們組成了小私有者為主體的“市民群”。于是,也就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藝術要求,創造出市民自己的文藝。在宋代城市中,聚集了大批以雜技、戲劇、講故事為業的民間藝人。其中講故事,稱為“說話”。說話藝人用的紀錄故事概況的說話底本,就叫做“話本”。
話本,最初內容簡約,還不能脫離口頭文學而獨立存在。隨著“說話”藝術的發展,不斷對“底本”進行加工,后來又由文人與藝人合作,并組成“書會”,專門負責編輯、整理和撰寫說話底本。這樣,話本也就逐漸成為獨立的文學樣式。其中經過整理的小說話本,即短篇白話小說,后世通稱“話本”。當時的作品應當是很多的,但由于不被統治者視為文學正宗,因此散佚極多?,F據《醉翁談錄》著錄的話本有100余種,至今還可以從明人刊行的短篇小說集(如馮夢龍的《古今小說》等)中讀到四、五十篇作品。
話本小說,同宋代以前的志怪、傳奇小說,都是迥然不同的,它表現的是市民對生活的認識和評價。正如《醉翁談錄》所云:“講論只憑三寸舌,稱評天下淺與深?!庇捎谶@種話本小說是訴諸聽覺的語言表達藝術,因此,一概采用民間口語(即白話),比文言更宜于再現復雜、廣闊的社會現實。宋元以后的大部分小說都是白話文學,正是宋話本小說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小說獨具的民族傳統。
宋元話本,從流傳下來的作品看,一般分為小說和講史兩大類。小說家的話本稱“小說”,講史家的話本稱“平話”。前者均為短篇,后者因講歷史故事,一般篇幅較長,記錄時多用淺近文言,是我國小說史上最早具有長篇規模的作品。如存世的《新編五代史平話》和元刻本《三分事略》、《三國志平話》。還有《大宋宣和遺事》等,也屬于宋人詞話。
小說家的話本留存者,較講史家平話為多。據宋末羅燁編撰的《醉翁談錄》記載,可分為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樸刀、桿棒、神仙和妖術等八類。它還列出《紅蜘蛛》、《卓文君》、《三現身》、《十條龍》和《攔路虎》等100多種話本篇目。
還有說參請、說諢經等說經話本,但都未有底本流傳?,F在能見到的只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它就是后來《西游記》的雛形。
小說的繁榮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了明清時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創作十分繁盛,并成為整個文學中的主要樣式。當今存世的若干古典名著均于此時誕生,其影響至大至深。
一、明代長篇章回小說的誕生與繁榮
經過長時期的孕育,當元明之際,在話本小說的基礎上產生了劃時代的長篇章回小說。它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催生了一大批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平妖傳》和《水滸傳》等等。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兩部巨制的思想上、藝術上的高度成就,標志著中國小說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明代中葉以后,主要是嘉靖、萬歷以后,小說創作迅猛發展,出現非常繁榮的局面。以長篇小說為例,流傳至今的作品就有五六十部之多。按題材來分,可分為四大類:
第一,講史小說。中國史籍豐富,除正史之外,還有大量野史、筆記,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裕材料。因此,明代這類小說數量特別眾多。上至春秋戰國,下至明朝當代,幾乎代代有講史小說問世。其中著名的有:余邵魚的《列國志傳》、甄傳的《西漢通俗演義》、無名氏《續編三國志后傳》、熊大木的《南北兩宋志傳》、紀振倫的《楊家府演義》和無名氏《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等等。
第二,神魔小說。最早出現的是吳承恩的《西游記》。此書引來的大量《西游記》的續作,如董說的《西游補》和無名氏的《續西游記》,又有吳元泰的《東游記》和余象斗的《北游記》、《南游記》等等。還出現了以神魔戰斗為內容的《封神演義》和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在眾多的神魔小說中,《西游記》、《封神演義》兩書成就最高,為自己在中國小說史上樹立了豐碑。
第三,世情小說。描寫世情的小說在崇禎年間出現較多,一般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如《吳江雪》、《玉支璣》等。較早出現的《金瓶梅》,卻是這類小說最高成就的代表。它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創的、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世情小說,其意義重大。
第四,公案小說。這類小說有成就的作品不多,比較可觀的,只有余象斗的《皇明諸司公案傳》、李春芳的《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和無名氏的《龍圖公案》等。
在短篇小說方面,這個時期也有大量話本小說刊行。明代的文人模擬宋話本進行了新創作,后人稱之為“擬話本”,以便區別于民間的“話本”小說。其中以馮夢龍編集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創作的“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最受人歡迎。此外,還有周清源編的《西湖二集》、于麟的《清夜鐘》和若干佚名作品,如《石點頭》等,顯示了短篇小說也是一片繁榮。
二、清代進入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黃金時代
中國小說的不斷發展,到了清代面臨著一個由古典小說向現代小說演化的轉型時期。在嘉慶、道光以前,中國古典小說一直長盛不衰,特別是長篇小說更進入了黃金時代。其作品數量空前,流派紛呈,大家輩出。更重要的是小說題材超越了明代小說多為演義歷史,描寫英雄,講說神魔之境,而著意接近現實,描寫人生,反映世俗。由《金瓶梅》開創的題材新領域,在清代小說中,得到了大發揚。大家知道,清代是中國古典文學全面發展的最后一個時期,在傳統詩詞文得到“中興”的同時,小說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其成就不僅超越了傳統詩文,而且也凌駕于其它文學之上,而居于文壇盟主地位。
清代前期(中葉以前)的小說成就特別突出。不論數量質量,或風格流派,或題材形式等各個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且超過前代。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歷史演義小說。如陳忱的《水滸后傳》,錢采、金豐的《說岳全傳》和呂熊的《女仙外史》,以及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等?!墩f岳》影響最大,其中若干故事被編成戲曲(如《挑滑車》、《柜中緣》等)在民間廣為流傳。更令人高興的是這時期產生了三部空前的足以彪炳千秋的巨著,即:反映封建末期社會重大問題,略含初步民主思想的曹雪芹的《紅樓夢》,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再就是被譽為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經典之作的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還有一部短篇文言小說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它的思想、藝術成就足可稱為我國文言小說的最高峰。此外還有一些值得稱道的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和《綠野仙蹤》、《歧路燈》,以及《斬鬼簿》等作品。在話本小說方面,也有不少可讀之作,如李漁的《無聲戲》、《十二樓》和其他人所作的《醉醒石》、《五色石》、《豆棚閑話》等等。以李作代表當時短篇白話小說的最高成就。
清代后期,即在嘉慶以后的時期里,小說創作熱潮,較之于前期,其總趨勢雖已走向低迷但仍不乏佳作的出現。繼《紅樓夢》之后,重視婦女問題的章回小說《鏡花緣》(李汝珍作),即產生于嘉慶年間。還有一些較具新鮮氣息的作品,如《粉妝樓全傳》、《綠牡丹》、《雷峰塔傳奇》和《雙鳳奇緣》等等。此外,當時還興起一股“續紅樓”之風,出現了《后紅樓夢》、《紅樓復夢》、《紅樓夢補》和《紅樓幻夢》等一批作品。但這些“續貂”之作,其思想傾向大都比原作倒退。就其總體來看,這時期小說有一定成就,但比之前期大有遜色。
在我國數千年的社會涵養下,中國古代小說經歷了一個起源、萌生、定型、壯大、發展和繁盛的長時期的成長過程,及到封建社會末期的清代,不論是外在條件,還是內在因素,都促使它產生重大變革;經過近代小說過渡,由古典小說向現代小說轉變。這個界標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從那時起,中國小說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上一篇:《散文·先秦·齊物論》簡析
下一篇:中國古典戲曲·中國古典戲曲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