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魚亭》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黃瀚著,八卷六十回,成書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存道光二十二年“紅梅山房”刊本。
書敘江南廬州知府易自修,任職二十余年,清正廉潔,興利除弊,深受治下百姓愛戴,以致數次升遷,均因百姓苦苦阻攔而無法赴任。后因總督演開基力薦,易自修擢升湖南按察使司,百姓聞訊又聚眾挽留,使易自修頗感為難。圣旨催促易自修赴任,易自修與夫人黃氏商議后以年老無子為由,乞歸故鄉。皇帝準奏,因易自修政績卓著,加升其為廣東巡撫。易自修以巡撫銜坐享俸祿,全家深感皇恩浩蕩。
易自修一妻四妾,均溫良賢慧。黃氏和四妾亦均膝下無子,遂將府中眾婢女視如親生骨肉,令其讀書、作詩,主仆之間十分親和。眾婢女貌美才高,其中菱花號稱“詩將軍”,湘麟號稱“詩美人”,泉香號稱“詩婢”,而秘月竟能設帳授徒,收婉婉等丫頭為弟子。易自修返鄉后,修造亭臺樓閣,名為“吉園”;又建一座“招賢館”,廣攬四方文士入館讀書論學,以為國家儲備人才。眾賢士雅集易府“招賢館”,荊南知府紫文光稱易府的女流之輩亦均富才學,乃考試眾才子,以決高下。館中濫竽充數者聞訊逃遁,學富五車者則躍躍欲試。易自修請眾才子游覽“吉園”,并為園中各處景致題寫匾額。眾文士中,唯有虞舜臣、黃小溪才學出眾,難分軒輊。黃氏及四妾每逢五之日在白蝴堂率眾婢女與眾文士談詩論學,虞舜臣答辯時將古文從古至今共有若干體裁一一辨析分明;黃小溪從旁反詰黃氏,黃氏面無難色,對答如流。眾婢女輪流主持論辯,眾學士各顯才華;眾婢女各自愛慕館中才子,眾才子亦各傾心府中佳人。
黃氏染病,四娘懷孕;羽化道人為黃氏診病,又因易自修雖命中無子,但積年行善,遂設法將四娘腹中女胎改換男胎。后菱花主持論辯,黃小溪講評有明一代二百余年詩體之優劣,使菱花難以反駁;黃氏代菱花答辯,其博學令黃小溪折服。黃氏再病,病勢沉重;黃氏令眾婢女自擇館中才子為婿,菱花、湘麟決定同事黃小溪。黃氏見二女知禮賢慧,大感快慰,一笑而亡。易自修啟奏朝廷,薦舉“招賢館”四十二位賢士,并將眾婢女收為義女。白帝城木覺和尚是羽化道人之友,聞知易氏一家樂善好施,遂在四娘拜佛求子時,試探其善心之真偽。四娘一心向善,木覺和尚深為所感,遂令白玉魚投胎以改換四娘腹中原有之俗子;并令此子五歲讀書,十六歲中狀元,拜虞舜臣、黃小溪為師,且要為官清正。四娘產子,黃小溪為此子取名易璧珍,又將新造一亭命名為白魚亭。易自修一生行善,終于年過花甲而得子。皇帝令眾賢士入京,易自修將眾美婢許配眾才子,黃小溪則獨得雙姝。四十二位賢士均官運亨通,而虞舜臣、黃小溪之官職最為顯赫。后易璧珍果然十六歲中狀元,功成名就,光耀門庭,得以衣錦還鄉。
黃瀚在《白魚亭》卷首即申明創作此書的目的:“一則以醒醒眾人之耳目,二則以勸勸世人之好善。雖俚語俗言,大有關于名教,非如那些淫詞小說”,卻也認識到欲“醒天下人之耳目,悅天下人之性情,非積善感應之事不可,非詞俗語俚之筆尤不可”。因此,《白魚亭》實為詞俗語俚的勸善醒世讀本。
作者在小說中傾注大量筆墨,塑造了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易自修夫婦。易自修讀書而未中試,全因祖宗行善積德方得做官;易自修任職期間廉正恤民,秉公執法,深受百姓愛戴,竟致屢次升遷均因百姓阻攔而不能赴任。易自修是一個“清官”,但作者對其政績的描寫多為概述,而著重描寫的是易自修辭官還鄉以后的事跡。作者將易自修鑄造成儒家“治國在于齊家,齊家在于修身”政治原則的人格化身,將他致仕后不忘忠君愛國,為國家招攬賢才之舉視為善行,將他善待府中奴婢的寬厚態度視為積德,這即是易自修“修身”的表現形式和主要內容。易自修“齊家修身”終獲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正妻黃氏。易自修的許多計劃,黃氏不僅是參與制訂者,而且是具體實施者。易自修在職期間曾就進退問題與黃氏商議,最后作出退隱的決定;返鄉后,黃氏與易自修四個側室和睦相處,共同教導眾婢女讀書作詩;支持易自修建造“招賢館”,為朝廷儲備人才,并親自主持論辯,培養眾文士之學識。黃氏婦德固佳而學養更深,與易自修共同將易府修筑成人間行善樂園。因此,黃氏不僅是賢妻,而且是善女。黃氏及四妾的積德行善,溫良賢慧,同樣是易自修“齊家修身”的善果。
易自修夫婦積德行善終獲成功:“招賢館”中眾賢士得以仕宦,易府中眾婢女各有歸宿。易自修夫婦修造“招賢館”,使許多渴求功名的文士紛至沓來,以期通過易自修這位“伯樂”而飛黃騰達。黃瀚對其構筑的這一虛幻樂園心馳神往,竟然自己也充當一位才子“進入”易府,并屬真名實姓——黃小溪。這在古代小說中十分罕見。黃小溪在眾才子中風流倜儻,才華出眾,屢獲殊榮,獨得雙美。最后,經易自修薦舉而任高官。作者虛構的這些情節,可使讀者窺視其心態:現實生活中的黃瀚讀書而未能仕宦,科場失意,空余報國之志,難遇識才之人;他渴望遇到易自修式的“善人”,渴望得到“招賢館”式的清幽、安定、舒適的環境,以結束其顛沛流離、清貧無助的游子生涯,渴望有朝一日能夠一展抱負,成就功名,榮華富貴。而這,也是當時眾多仕途失意的文人所共存的希冀與夢想。古代小說中描寫的“才子佳人”,“佳人”多是大家閨秀,名媛淑女,但易府中的佳人卻是一群才貌雙全的婢女,她們讀書作詩,賢慧識禮,最后得以自擇佳婿,嫁才子,做夫人,一生榮耀。此種描寫,并非意味著作者具有獨特的婦女觀,易府中眾婢女的某種優越地位和幸福結局,乃是易自修夫婦的善行所致。作者強調,眾婢女有此機遇,也是她們祖先積德的結果。因此,“才子佳人”均是易自修夫婦的行善對象,“才子佳人”最終匹配并不是愛情的力量,而是善行的體現。
易自修夫婦數十年積德行善,終于感動上蒼,獲得神明的嘉獎。黃氏平生向善,寬厚仁慈,恪守婦道,病危之際亦不忘行善:令眾婢女自擇才子為婿;黃氏因而得以目睹善行而一笑歸西,免遭死于非命的厄運、免受病魔長期折磨致死的痛苦。黃氏因行善而得善終,可視為神明對她的一種護佑與旌獎,也可令世人動心。易自修命中無子,因而退隱求子;但因易自修屢行善事,羽化道人將其第四妾所懷女胎改換男胎,木覺和尚又令玉魚投胎以改換四妾腹中“庸庸俗俗”的兒子,使易氏后代能夠顯赫門庭、光宗耀祖。人之禍福本命中注定,所謂“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而多行善事竟然可以改變既定命運,使不幸命運逆轉,可感動上天神明予以格外垂青,易自修年過花甲而得貴子即是明證。作者的這種安排,對當時難求長生、渴望善終的蕓蕓眾生來說,對當時篤信“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倫理信條的廣大普通人來講,無疑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極強的說服力。作者的這種描寫,在某種程度上縮短了虛幻的神明世界與苦難的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使神秘無形的冥冥之中的主宰,具有了現實的獎懲力量,亦使外在的社會倫理道德觀念,有可能化作民眾的自律行為。這正是作者企望達到的目的。
黃瀚在小說中宣揚的善惡觀源于儒、釋、道共同塑造的倫理道德思想,其表現形式則具有明顯的釋道特征。如作者強調“‘陰騭’二字是人生斷不可少,感應數篇是太上逼真的金鑒”;又宣稱“君明、臣良、國恩、家慶,然后功名富貴、才子佳人生于其間;而究其所由,并非偶然,必從祖宗父母積德積善、無數的因果中得來。”在作者宣揚的善惡觀念中,有些觀點值得注意:“就是我們做官的人,能代百姓伸冤,除暴安良,也就是積德了。……此是說做官的人不能行善,也當除惡;能除惡,便是行善。是除惡的功德比那修善的功德更大些?!贝朔N源于儒家“民本”思想的善惡觀念,是當時易自修之類“清官”的做人準則之一。這些勸善懲惡的官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輕治下民眾遭受的壓迫,可使一部分百姓的冤屈在其權力范圍內得到昭雪。因此,這種善惡觀念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也是民眾擁戴易自修式的“清官”,古代戲曲、小說中屢屢出現“清官”形象的根本原因。但是,應當指出,“清官政治”的終極作用和目的是鞏固和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除暴安良”、“勸善懲惡”乃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只有徹底鏟除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才有可能解救民眾的倒懸之苦。否則,千千萬萬遭到不幸的普通人只能在冤沉苦海之際,默默地乞求“青天老爺”的拯救;只能在戲曲、小說中,寄托質樸的愿望,體驗虛幻的、短暫的幸福與快慰。
黃瀚以勸善為宗旨塑造了一批善人形象,使小說中充滿了善男善女;這些男男女女性格單一,只是一味行善,僅僅是作者宣揚的“善”的觀念的化身,因此,小說中并沒有血肉豐滿的、成功的人物形象。本書的許多情節頗有摹仿《紅樓夢》處,如易自修建造吉園請眾文士題寫匾額,眾丫頭學詩,眾學士百花軒吟詩等等,均有東施效顰之感,與《紅樓夢》中類似描寫所具有的神韻相去甚遠。此外,小說中多次描寫才子與婢女談詩論學,大掉書袋子,意在顯示作者之才學,卻往往令人生厭。作者文筆平常,書中插寫的詩詞韻語亦未見精彩者,小說在藝術上的平庸與作者的創作初衷有關,作者意在通過詞俗語俚的通俗文學形式勸善,在藝術上則缺乏追求。
《白魚亭》成書之時,鴉片戰爭烽火已燃,正是滿清王朝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之際,中國的歷史開始了列強憑陵、民族危亡的時代。滿清王朝內憂外患,在時代的暴風驟雨沖擊下,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傳統倫理道德觀念體系在外來侵略和外來文化的猛烈撞擊下,開始崩坍。社會的劇烈動蕩,使黃瀚式的文人困惑、迷惘、憂心如焚;他們或著書立說,極力貶斥、抨擊外來文化的滲透,或利用通俗文藝形式,宣揚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警勸世人。然而,時代的前進,已經證明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落后,及傳統倫理道德觀念體系的歷史局限;無論是陳天池《如意君傳》中請天降神仙效命朝廷,以挽救頹勢的努力,還是黃瀚《白魚亭》令易自修式的凡人努力修身、行善積德、忠君愛國,以鞏固封建社稷的苦心均告徒勞。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安樂決不能僅僅依靠道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意味深長的是,當黃瀚式的文人徘徊在崇山峻嶺之中,嘆息世風衰頹,為修補即將傾覆的封建大廈而絞盡腦汁之際,中國的知識階層中已經出現了林則徐等“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驅者,“睜開眼睛看世界,這個刻不容緩的任務,歷史地落到開明、進步的愛國者們肩上?!?陳勝粦《林則徐與鴉片戰爭論稿》)。盡管林則徐們的步履是那么艱難,但他們畢竟開始尋求用嶄新的思維方式思考中國這個古老文明國度的前途。
林則徐們在時代的風云激蕩中成為先驅者,這是歷史的選擇;黃瀚們在滄桑巨變面前,囿于傳統思維定勢中不能自拔,則是歷史的局限。這,或許是《白魚亭》給予我們的啟示。
上一篇:《痛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瞎騙奇聞》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