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秋》簡介|介紹|概況
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雜劇劇本。元馬致遠著。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說:“向見元人《漢宮秋》劇,覺染指一臠,猶有余味。”清焦循《劇說》說:“王昭君事,見《漢書》。《西京雜記》有誅畫工事。元、明以來,作昭君雜劇者有四家。馬東籬《漢宮秋》一劇,可稱絕調。臧晉叔《元曲選》取為第一,良非虛美。”清梁廷楠《曲話》說:“《漢宮秋》[混江龍]……,寫景,寫情,當行出色,元曲中第一義也。中有可議者:尚書勸元帝以昭君和番,駕唱云:‘怎下得教他環佩影搖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江秋?”明妃死于北漠,其葬地生草,后人因以‘青冢’名之。未出塞時,安得有此二字?且其第三折昭君跳死黑龍江,番王明云:‘就葬此江邊,號為‘青冢’者。’此白又與曲自相矛盾矣。”近人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說:“明以后,傳奇無非喜劇,而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漢宮秋》、《梧桐雨》、《西蜀夢》、《火燒介子推》、《張千替殺妻》等,初無所謂先離后合,始困終亨之事也。”又說:此劇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鴛鴦煞]數曲,“真所謂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者。第一期之元劇,雖淺深大小不同,而莫不有此意境也。”王國維《錄曲余談》說:“余于元劇中得三大杰作焉。馬致遠之《漢宮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鄭德輝之《倩女離魂》是也。馬之雄勁,白之悲壯,鄭之幽艷,可謂千古絕品。今置元人一代文學于天平之左,而置此二劇于其右,恐衡將右倚矣。”近人吳梅《中國戲曲概論》說“東籬則以清俊開宗,《漢宮孤雁》,臧晉叔以為元劇之冠,論其風格,卓爾大家。”日本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概說》說:“此劇第四折的意匠,我覺得好象與《梧桐雨》有密切的關系。即第四折王昭君在塞外投黑龍江而死以后,元帝在秋夜中思念著昭君,不覺困倦入寐,接著就在夢中看見昭君歸來而醒;他那思念之情,越發厲害,聽到孤雁的鳴聲,不禁咒罵起來。這一情節,完全和《悟桐雨》同一情趣:彼為秋夜,此亦秋夜;彼夢楊貴妃,此夢王昭君;彼詛咒落在梧桐上的雨聲,此詛咒雁聲。據說白仁甫在元一統后曾優游詩酒,馬致遠也在元一統后曾宦游江浙行省;兩人雖然約略為同時大,作品的先后,不容易確定,但是恐怕總有一方面是模仿的吧。而這兩種戲曲的收場法,是元曲中不見他例的有力的作品。神韻縹緲,洵為妙絕。”此劇主要通過漢元帝和王昭君的愛情及離別怨恨之情的抒寫,反映了元代民族壓迫下廣大人民的不幸和悲哀,熱情地歌頌了王昭君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和決不受辱的民族氣節,憤怒地鞭撻了賣國投敵的漢奸毛延壽和貪生怕死的文武大臣,表現了作者的民族意識。但作品對漢元帝同情過多,而缺乏深刻的批判。作者善于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刻劃典型環境中典型的人物心理。作品曲辭意境優美,富于音樂感,很具有感染力。
上一篇:《歐陽生哀辭》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江南逢李龜年》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