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勇烈奇女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不題撰人。最早跋語寫于道光七年,詭稱乃“新降馬祖(文奎)所演”、“圣帝”(關羽)作序,實際作者很可能即撰跋之淦川周匯宗。全書三十二回,成書、初刊應在道光七年前后。今存光緒四年樂善堂刊本、道生堂刊本,光緒十九年品文堂刊本、積善堂刊本,光緒二十二年文宣書局石印本,宣統二年京都養真仙苑刊本、民國時文元書局石印本等。
書敘木蘭代父從軍故事。木蘭乃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朱氏之女,其祖父若虛生當隋末、唐初,在隋文帝、煬帝時屢舉孝廉,但見朝廷昏亂,不肯出仕。因慕異人李靖之名,拜其為師,從學遁甲天書之后辭歸。歸途結識尉遲恭,薦之于李靖,成為唐朝開國元勛。若虛歸家后立志參禪修道。朱木蘭自幼聰敏過人,五歲入學,十三經過目不忘,兼好讀佛、道典笈,三教宗旨一一貫通,并得其祖遁甲天書真傳,又學會隋末名將伍云召所傳七十二路伍家槍法,織機之外,勤習弓馬,練就一身出色武藝。唐朝統一全國后,唯突厥不肯臣服,唐太宗命老將尉遲恭掛帥北征突厥,尉遲恭下令調老友朱若虛之次子天祿為提調軍馬總管。恰在這時,天祿臥病不起,其獨生女兒木蘭年方十四歲,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出征。元帥尉遲恭向天子舉薦朱木蘭,太宗喜木蘭少年英雄,又因聞其祖父薦尉遲恭之功,封木蘭為武昭將軍。木蘭出征十二年,功居第一,共立了十二大功,功成不求賞,一心回家侍奉父母,并學其祖父,閉門參禪修行,與世無爭。但天子論功行賞,下詔封木蘭為武昭侯,領兵部侍郎事。木蘭上陳情表,說明當年女扮男裝的隱情,婉言辭封。天子見表,改封木蘭為武昭公主,賜姓李,并蔭封其父母兄弟。木蘭父母死后,她因要與幼弟守制三年,再次辭卻天子召她進宮為女官之詔。這時,欽天監李淳風通過占星術預測 “亂唐室天下,必武氏之女”,實際是應在武則天身上,但唐太宗卻對武則天寵幸非常,不得已令則天出宮為尼,則天與學士張昌宗、許敬宗茍合,許、張二人為保武則天,乃轉移視線,向太宗進讒言,誣害征突厥有功之臣伍登和武昭公主木蘭。武登全家被殺,木蘭聞訊警覺,當太宗聽信讒言,命張昌宗強召木蘭進京,陰謀中途暗害時,木蘭嚴斥張昌宗讒害忠良之罪,揭穿其陰謀,給太宗寫了一份明心見志的表文,然后在張昌宗面前以寶劍剖開自己胸膛,取出赤心,讓張昌宗將自己的心獻給天子驗看,到京時其心已化為舍利子。太宗知木蘭屈死,又謚木蘭為“貞德公主”,給以厚葬,題其牌坊曰“忠孝勇烈”。后來武則天稱帝,賜木蘭為 “昭烈后”,并賜金書對聯云: “人夸烈女心如石,我愛將軍勇過男。”
此書是依據《木蘭辭》、唐傳奇《虬髯客傳》、明傳奇《紅拂記》和民間有關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說敷衍改寫而成的。周匯宗的跋語中說:“世人迷真逐妄,與談經訓典笈輒欠伸,視曰朝暮不能耐,或更無從得書不能通其詞句,則教澤有遺憾焉。茲導以傳奇俗說,而實以忠孝勇烈”,“其為書,探源天人性命之理,剖示鬼神幽冥之故,貫通三教玄微之旨,旁及術數、修煉家言、外道妖邪之術,總顯出一忠孝勇烈之奇人奇事,以引人于道,蓋其用意至深遠矣。”這段話準確地揭示了作者的創作意圖,由此可以看到作者是一個滿腦子封建倫理教條和末世封建士大夫性理觀念的腐儒,其書可稱之為“載道小說”。在清代末期,這種思想傾向,顯然是為行將滅亡的古老封建道統唱挽歌,政治傾向是保守落后的。從創作意圖上說,作者實在是糟蹋了木蘭從軍這一蘊含古代下層人民理想和愿望的好題材,不僅未給這一傳統故事增色多少,反而佛頭著糞,使之沾了一身末世封建意識的污垢和毒汁。
剝掉作者強加的封建思想外殼,故事的民主性內核還是存在的,這主要表現在書中對女中英杰人物勝似須眉的描寫上,其中最突出的是主人公朱木蘭,其次是馮紅絹 (紅拂姬)。
朱木蘭,去掉作者的宿命論和封建化的描寫,乃是一個受過良好文化教育的少年女英雄形象。她異于世俗女子,最突出的表現是代父從軍。在十二年艱苦的戰爭生活中,她屢立大功,威震敵膽,有勇有謀,成為一位具有大將之才的英雄。書中武則天欣賞她“勇過男”,指的是她身上表現出中國古代女性長期被壓抑的陽剛之氣。這種陽則之氣只有在重大社會實踐 (戰爭、政治斗爭) 中方能得到表現。但在封建時代,管理和保衛國家是男子的專利,女子無權涉足這些領域。書中的朱木蘭是在特殊條件下,冒充男子代父出征,才意外地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結果被封建男子視為“弱女子”的朱木蘭卻是個壓倒須眉的強者,不僅敵國的國王和將帥常常敗在她手下,本國出征的老少將軍中也屬她戰 功最多。她的這一事跡大長女子的志氣,使千百年來屈從于男權的中國女性揚眉吐氣,對女子無權參與國家事務的封建現實是一種挑戰。可以說,這一故事向社會提出了婦女的權利和地位問題,很有社會進步意義。可惜作者觀念太陳舊落后,反而被淹沒在無聊的封建說教之中,把這個敢同男子比智慧、比勇氣、比功勞、比勝負的奇女子,歪曲成一味同男子比封建倫理道德,比性理之學,一句話,比誰更保守、更封建、更落后,成為一個封建道德典范人物,喪失了進步的時代氣息,充滿封建僵尸的霉味。細究朱木蘭成功的原因,除了偶然的機遇而外,還有一點就是她自小得到了同男子一樣受全面教育的機會。她的家庭是一個幾代無人入仕的書香門第,并且家境日益敗落,木蘭又是獨生女子,從小就當男孩培養,除了紡機織布以外,學習的內容包括三教經典和治國、用兵、習武等全套的培養軍政人才的科目,而且得有名師傳授,這在封建時代的世俗女子中,是少有的例外。當時的傳統觀念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即使女子識字,也只許看《列女傳》、《女四書》等灌輸封建女德的書,根本沒有同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權利。由此給人的啟示是: 只要給予同樣的教育條件和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女子同樣可以干出不亞于男子的事業,做出不亞于男子的貢獻,如果沿這種思想開掘,定會提出婦女解放的重大革命性口號。可惜同樣認識不到這一點。另外,在十二年出征過程中,書中所寫的木蘭同普通封建將帥還有一點巨大的不同,就是她在民族戰爭中,能夠平等地對待兄弟民族的人民群眾,善于處理好民族關系,并發動部下官兵廣泛做群眾工作,使自己的部隊同駐地的少數民族群眾結成魚水關系,得到信任和擁護。這主要是她能處處為兄弟民族百姓著想,為他們謀利益。這和她出身平民知識分子家庭有關。她所指揮的五狼鎮幾次戰役的勝利,主要致勝原因是軍民結合。這一點同一般封建時代邊境戰爭就不同了,帶有民族平等、軍隊保護各族人民、依靠各族人民的進步傾向,這是木蘭這位將軍最可貴的品質之一,這是作者的創造,成就不應抹煞。
馮紅絹形象,本于唐傳奇《虬髯客傳》 中的紅拂姬,并參照張鳳翼的傳奇《紅拂記》,改寫而成。她被寫成一個有女俠性格的奇女子,善識賢愚,具有審時度勢的驚人見解。她身陷隋末權臣越王楊素府中,為歌姬之一,入府五年,未嘗以顏笑假人。當李靖以貧士身份見越王時,紅拂卻認準李靖為當今英雄,盜得越王符令,夜奔李靖,對李靖說:“長安不久將屬他人,豈不聞 ‘危邦不入’?不知先生來此何故,卻又與死尸對飲,不亦羞乎?”主張和李靖同投太原唐公,此行為李靖一生事業打下基礎,她敢于沖破相府淫威,私奔所愛的人,已非普通女子所能做到,這種把世俗禮法、權勢踩在腳下的行為,確實驚世駭俗,足稱女中豪杰,是勇敢把握自我命運的女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她能以自己的才能為所愛的人選擇安身立命和道路,助其成就千古功業,確實不愧為女中丈夫。在路上,她幫助丈夫李靖結識了異人馮冀。到太原后,李靖謁見唐公后,又分別見唐公諸公子,紅絹總是隱于簾內窺視來人,幫丈夫識別真正有希望成就大業的英才,以便擇人而事。看了長公子建成,她對丈夫說:“無能為也,氣滯神馳,非善終之輩。”看了次公子元吉,她說: “未語先閉目,其中多詐; 開口欲人從,其志不謙;與人言而目多內顧,其意必奸。宜遠而不宜近之人也。”看了三公子世民,她對丈夫說:“此真命主也! 他日鞭笞藩鎮諸侯者,其惟斯人乎!”從而幫李靖選定了開創事業的靠山。由此看來,紅絹對丈夫絕不只是個世俗的妻子,而是丈夫事業上有力的高參和助手,通過扶佐丈夫而參與重大的政治斗爭,把自己的才能化為丈夫事業的動力和支柱,這樣來打破女子無權參加社會實踐的傳統,同朱木蘭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卻顯得更為真實可信。同樣因作者認識上的問題,紅絹的形象未能充分展開描寫,只做一個配角一帶而過,雖然其內在意義猶存,但既無新的創造,又不足以抵消全書濃厚的封建倫理說教和封建迷信的烏云濁霧。但這畢竟是暗夜中的一線流星之光,雖不足以照亮世界,卻也在無邊黑暗里顯得更為光明和可貴。
《忠孝勇烈奇女傳》藝術上比較粗糙,前半部寫木蘭家世及木蘭從軍的社會環境,因有所本,尚較具體;后半部戰爭描寫便明顯落入俗套,很少可讀性,全書最后以悲劇結束了木蘭的一生,這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斗爭的殘酷和罪惡,就連號稱明主的唐太宗也不免出于狹隘的權勢利益,一再聽信讒言屈殺功臣,其他昏君更不必說了。全書以時間為序來組織情節,主人公又出場較遲,關于木蘭祖父朱若虛的故事鋪敘較多,結構顯得松散。本來是一個現實性故事,作者偏用鬼、神來主宰人物命運,胡編妖狐復仇等荒唐情節,妖法、靈符等夾雜其間,破壞了藝術上的統一和思想上的嚴肅性。前半部楊縣令舉孝廉的遭遇,細節真實性較強,大概是作者根據生活經驗創造的,只可惜在主要人物刻畫上,這類情節太少了。
總之,這是三流之作,所可貴的是肯定女性有同男性一樣參加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的才能,并充分肯定其作用,對封建末世社會矛盾和統治集團的腐敗有間接的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內容復雜但有特點的作品。
上一篇:《彭公案》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忠烈小五義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