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叔于田,
巷無居人。
豈無居人?
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田、人、仁,真部。)
叔于狩,
巷無飲酒。
豈無飲酒?
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狩、酒、好,幽部。)
叔適野,
巷無服馬。
豈無服馬?
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野、馬、武,魚部。)
〔譯文〕
叔去打獵,巷里好似沒有人,難道真的沒有人,只是不如叔好,真正俊美又仁愛。
叔去打獵,巷里沒有飲酒人,難道真沒飲酒人,只是不如叔好,真正俊美人品好。
叔去野外,巷里沒有馭馬人,難道真沒馭馬人,只是不如叔好,真正俊美又勇武。
〔評介〕
關于這首詩的內容,古來主要有三種看法。其一,詩人刺莊公。漢代經生以為“叔”即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以為此詩“刺莊公也。叔處于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國人說而歸之。”三家無異義。嚴粲《詩輯》發揮《序》意說:“詩人之意,謂段之不令,而群小相與縱臾如此,必為厲階以自禍,莊公奈何不制止之。”其二,左右近習美共叔段。姚際恒《詩經通論》說:“如必泥‘叔’字,則謂叔之左右近習之人美之,始得。”高亨《詩經今注》從其說。其三,今人多從崔述《讀風偶識》所說:“仲與叔皆男子之字。”而認為此詩是對武士仁厚善獵的贊美。
詩凡三章,每章五句。詩人反復贊美武士的容貌英俊,道德仁厚,武藝高強。而且贊美的方式十分巧妙。先是以否定句式極度夸張,“巷無居人”,“巷無飲酒”,“巷無服馬”,再是詩人自問自答,“豈無居人,不如叔也。”“豈無飲酒,不如叔也。”“豈無服馬,不如叔也。”用眾人襯托武士的英俊勇武舉世無雙。錢鐘書先生于《管錐篇》中專文考證了這種表達方式對后世的影響,如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便明顯是受《叔于田》語言技巧的影響。
上一篇:《南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周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