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典》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清張南莊撰,陳德仁評,十回。書約成于嘉慶初。版本有光緒四年 (1878)上海申報館印行本。光緒二十年 (1894) 晉記書局石印本。(更名 《鬼話連篇錄》),1926年6月劉復標點本等。
書敘三家村的財主活鬼赴五臟廟求兒,果得一子,取名活死人。為了酬神還愿,他在村上建鬼廟,演鬼戲,不料戲場上看客打架,鬧出人命,土地餓殺鬼抓不到兇手,只把活鬼拿問,借此敲詐了一大筆財,活鬼氣死。遺孀雌鬼,招進后夫劉打鬼。劉好賭成性,家業被他敗光,雌鬼也一命嗚呼。孤兒活死人由舅父形容鬼領回撫養。初時還與表兄牽鉆鬼一同上學,數年后,形容鬼赴鬼門關當差,他便輟學在家,備受舅母醋八姐虐待,不得已逃離舅家,向鬼廟的住持求助未遂,反被逐出,乃淪為乞丐。牽遇蟹殼里仙人,授以仙丹,并指點他尋鬼谷先生學藝。尋師途中,偶然救下了正遭色鬼凌辱的臭花娘,兩人訂下鴛盟。之后,活死人尋到鬼谷先生,不消一年便學得一身本事。其時,餓殺鬼已升任枉死城城隍,因胡亂處置命案,激反了大頭鬼。枉死城被攻破,城隍全家被殺。大頭鬼又攻下鬼門關,總兵白蒙鬼棄關逃走,形容鬼投水自盡,酆都城為之震動。閻王出榜招賢,活死人應募投軍,掛帥出征,平定了亂事。論功行賞,他被封為蓬頭大將,并由閻王賜婚,與臭花娘終成眷屬。
故事的背景是陰曹地府,但活動在其間的鬼物并無超自然的能力,如同人間一樣,他們也有生老病死,經歷著悲歡離合的遭遇。若將他們的名字當作綽號看待,小說實在是世態人情的反映。諸如: 餓殺鬼貪財好色,醋八姐見錢眼開,色鬼蹂躪婦女,尼姑助紂為虐,識寶太師賣官鬻爵,畔房小姐醋海興波,凡此種種,都屬人世習見丑態。“談鬼物正像人間” (魯迅 《題記》),因而具有一定的諷刺意味。通常把此書看作諷刺小說。“戲不夠,神來湊”,蟹殼里仙人的鬼畫符驅走惡狗,為活死人解圍; 羅剎女用 “熄火罐頭” 作法寶,專捉男子吸骨髓,從而使活死人與臭花娘重逢,這些帶有神怪性的穿插,給小說蒙上一層魔幻色彩,因而也有人稱此書為中國荒誕小說。
《何典》在通俗小說中別具一格,主要由于它是用上海方言俗語寫成的。古人作文,講求用典,所謂“無一字無來歷”;張南莊卻獨辟蹊徑,把活在勞動人民口頭上的方言詞語作“典”,信手拈來,妙語如珠。申報館印行此書時所作廣告稱: “語曰: ‘出于何典?’ 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語為文者,直曰出于 《何典》而已矣。”魯迅稱此書“用新典一如古典”,所謂“新典”,即指俚言俗諺,這類注釋多達七八百條,真可謂洋洋大觀了。
張南莊是上海人,熟悉本地方言,運用俗諺十分自然,如評述活鬼吃藥無用的幾句:
正叫做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果然犯實了癥候,莫說試藥郎中醫弗好,你就請到了狗咬呂洞賓,把他的九轉還魂丹像炒鹽豆一般吃在肚里,只怕也是不中用的。
“狗咬呂洞賓”,原是半句俗諺 (后半為“不識好人心”),在此借代“神仙”,割裂使用,似通非通,卻起了逗笑的作用。再如描繪苦惱天尊的肖像:
信準那個冷粥面孔,兩道火燒眉毛上打著幾個捉狗結,一個線香鼻頭,鼻頭管里打個樁子。
“火燒眉毛,只顧眼前”,割裂使用,與 “狗咬呂洞賓” 同樣令人發笑。此外,如:“戴了摜紗帽”,“著了濕布衫”,“掛幾個依樣畫葫蘆”,“收拾些出門弗認貨”等等,都是把慣用語或俗語歪講曲解,以收到滑稽的效果。
“仿詞”是增加文字幽默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作品中也不乏例子。試看催命鬼責問地方 (即地保) 的幾句話:
……虧你做了鬼地方,說出這樣風涼話來!如今也不用千言萬語,只要交還我兇身,萬事全休。若交代弗出,只怕你地方變了地圓地扁,還不得干凈哩!
這里的“地圓”、“地扁”,就是仿“地方”而新造的詞。由于故事發生在鬼的世界,于是以 “差鬼”代替“差人”,“鬼煙”代替“人煙”,“枉活人世”說成 “枉活鬼世”,或“不枉為鬼一世”,統屬 “仿詞”的例子。由此可見,《何典》實在是封建文人的游戲筆墨。作者自稱“過路人”,評者自稱“纏夾二先生”,隱去了姓名,也屬逢場作戲的表現。
作品中的男女主角本是正面形象 (英雄美人),兩人的名字卻含貶義。活死人原是罵人話,作者把“活”當成姓,其父為活鬼,其子叫活龍和活現; 臭花娘原是一種野草的俗稱,學名“竊衣”,因為它的種子帶毛,常易附在路人的衣角褲管上而受人討厭。作者把“臭”當成姓,稱其父為臭鬼,分明都是玩笑手法。
張南莊是“高才不遇”的名士 (據海上餐霞客《跋》),不免有一種憤世嫉俗的心情,反映在作品中,是對官場黑暗的揭露,對僧尼惡行的鞭撻,乃至對封建知識分子的嘲笑,這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但他畢竟是封建文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類剝削階級思想觀念成為貫穿全書的主旨。在運用方言俗諺寫作時,他又采取“拾得籃中就是菜”的自然主義態度,不加選擇,不經提煉,把許多粗鄙、惡俗,乃至下流的詞語寫進書中,貶損了作品的格調。
魯迅在1932年5月22日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介紹《何典》時說:“近來當作滑稽本,頗有名聲,其實是 ‘江南名士’ 式的滑稽,甚為淺薄。全書幾乎均以方言、俗語寫成,連中國北方人也費解。僅為了讓你看一看,知道中國還有這類書。”(《魯迅書信集》下卷,第1103頁)與《何典·題記》對照著讀,可以獲得一個全面的評價。《何典》雖是游戲之作,但其保存大量的上海方言詞語資料的功績,還是不該抹煞的。
上一篇:《優孟衣冠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俗話傾談》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