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梁曉聲。原載《青春》叢刊1983年第1期,后收入《1983——1984全國優秀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作品取材于知青生活,它以北大荒四十萬知識青年返城為切入點,重點描寫了兵團戰士十年屯墾戍邊的壯舉,塑造了以曹鐵強為代表的知青群像。1979年,第三建設兵團團長馬崇漢無理扣壓上級關于知青返城的文件,八百名知青帶著強烈的情緒,在暴風雪之夜趕到團部。工程連連長曹鐵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威嚴地站在自己的戰友面前,以尊重兵團戰士的歷史的沉重話語,勸阻了某些人準備采取的不冷靜的行動。其實,幾年前他擔任排長的時候,并不這么成熟,他曾被“文攻武衛”中培養起來的盲目英雄主義所驅使,和他的同伴一起,以鐵锨鋼叉、棍棒鋤頭,包圍過警衛排的卡車,險些造成一場大禍。然而,經過這次“淬火”,他成長為一個具有鋼一樣的彈性和硬度的人。北大荒的土地留下了他成長的足跡,他毅然決定留下來,繼續建設和保衛祖國的北部邊陲。劉邁克曾是馬崇漢一手培養起來的警衛排排長,他依仗自己優越的地位,動手打人,欺壓弱者。當他離開警衛排到基層連隊時,各連連長和指導員的“禮讓”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啟迪了他對生活的悟性。在知青返城的混亂之中,他為了保衛人民的財產,與偷竊銀行的歹徒搏斗,犧牲在暴風雪之中。裴曉云這位來自上海的姑娘,背著“血統論”的沉重包袱,怯弱自卑。當她被批準為戰備分隊的戰士,第一次在邊境哨位上站崗的時候,就遇到暴風雪的襲擊,在零下二十四度的嚴寒中,她堅守崗位,直至犧牲。這個剛滿二十五歲的知青,帶著她對生活的希望,對愛情的渴求,永別了人世。為了北大荒這塊荒涼而富饒的祖國土地,知青們灑下了汗水,獻出了青春,乃至寶貴的生命。歌頌在這場荒謬的運動中作出了歷史功績的知識青年,便是這篇作品的主旨所在。王蒙稱它是一塊“英雄悲壯的知青紀念碑”。作品在結構上采取了雙線發展,一條是知青返城的現實,一條是兵團生活的回述,兩條線索時而平行延伸,時而交錯發展,使人物的靈魂得到充分展示。作品自始至終籠罩在暴風雨之中,人與自然的沖突,使作品充溢著一種特有的豪邁、悲壯的氛圍,增強了作品的陽剛、雄渾之氣。這篇作品被評為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并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
上一篇:楊新敏《今夜月色好》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耿光怡《從富拉爾基到齊齊哈爾》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