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敕勒:種族名,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
川:平原。
陰山: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內的陰山山脈,現叫大青山。
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用氈做成。
籠蓋:罩祝
四野:廣闊的原野。
見(xian)同“現”,呈現。
鑒賞導示
這是一首北朝(距今1500年左右) 時流行在敕勒族中間的一首民歌,歌詞原為鮮卑語,后譯為漢語,所以句子長短不齊。據說公元546年,統治中國北方的東魏和西魏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東魏兵敗,軍心渙散,主將高歡命大將觸律金 (敕勒人) 唱起了 《敕勒歌》,慷慨激昂的歌聲一起,三軍為之動容,軍心隨之振奮。
鑒賞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始便點明了大草原所在的位置。敕勒族人逐水草而居,他們放眼所見的就是廣袤無垠的大自然。起句看似平凡,實則顯示了歌者對自己所居住地區的一種強烈自豪感。緊接著,歌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雄偉壯麗的草原畫卷。天高而藍,因而有“蒼蒼”之感;原野廣闊無邊,因而呈現“茫茫”色彩。“天蒼蒼,野茫茫”短短六個字,準確地表現了草原風光的特色。最精彩的也是畫龍點睛的一筆,自然落在結句“風吹草低見牛羊”上。此時,景物由靜態變為動態,“吹”“低”“見”三個詞生動地描繪出了大風吹過,綠草低伏、牛羊隱現的豐饒景象。這景象是何等的壯美!詩中景和物、情和景、靜態和動態、畫意與詩情水乳交融,畫面開闊,意境深遠,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鑒賞要點
[1]名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2]歌詞質樸,音節鏗鏘,比喻生動,描寫逼真。
[3]動靜結合。
上一篇:(唐)王昌齡《出塞》小學生古詩鑒賞
下一篇:(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小學生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