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釋】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縣東,是三國時吳國的重要江防要塞。一名道士洑磯。王濬(jun):西晉武帝時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奉命伐吳,造大船,以木為城,起樓。每船可容兩千余人。晉武帝太康元年(280)任命王濬為龍驤將軍,率水軍自益州沿江東下大破吳,直逼吳王孫皓出降。金陵:今南京市,三國時吳都。王氣:王者之氣。這兩句大意是:王濬率領的戰船從益州沿江東下,東吳的政權不久就結束了。尋:古代八尺為一尋。鐵鎖:吳國為阻止晉軍東下而在長江險要之處設置的攔江鐵鏈,后被王濬用火燒毀,戰船便直指石頭城(金陵的別名)。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幟。往事:指東吳滅亡后,在近陵建都的東晉、宋、齊、梁、陳等興亡的歷史。山形:指西塞山。枕:緊靠。寒流:指長江。這兩句的大意是:盡管人世間多次出現令人傷感的盛衰興亡之事,而西塞山卻依然不變。四海為家:指國家統一。故壘:舊營壘,指西塞山曾為吳國要塞時所設營壘的遺跡。蕭蕭:風吹蘆荻發出的秋聲。兩句大意是:如今是國家統一的太平日子,前朝的營壘早已荒廢,只有蘆荻被秋風吹得蕭蕭作響。
【鑒賞導示】
劉禹錫是中唐進步的思想家、著名詩人。他的懷古作品歷來被傳誦。《西塞山懷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時的江防要塞,憲宗長慶四年(824),詩人經過此地時寫下了這首詩。
【鑒賞】
此詩通過對晉、吳興亡事跡的回顧,抒發了山川之險不足恃的感慨,表達了對國家統一強盛的深沉愿望。
詩的首四句是對西晉滅吳的歷史的回顧,敘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遠,一“下”即“收”,寫出敗亡之速。兩字對舉,一方聲勢煊赫,一方聞風喪膽。三、四句寫戰爭及其結果:“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以“千尋鐵鎖”對“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過鮮明的形象、動態的對比表現晉軍的摧枯拉朽之勢和東吳的徹底覆亡之狀,說明無論是自然山川之險要,還是人為工事之堅固,對于一個腐朽的王朝政權來說都是無濟于事的。頸聯在敘述東吳滅亡的基礎上,縱覽歷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興亡的原因。前一句說,吳亡以后,東晉、宋、齊、梁、陳敗亡相繼,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興亡之感;后一句說雖然朝代屢易,江山卻仍是舊貌。這就說明興廢不是由地理決定的,從而暗示出“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聯把筆觸由歷史轉向現實。劉禹錫寫作此詩時,河北藩鎮勢力又有所抬頭,詩人描寫蘆葦叢中的“故壘”,意在告誡人們在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一方面警告割據勢力,分裂不會有好下場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對唐王朝前途的憂慮,希望統治者能吸取前代敗亡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因此,這首詩雖是“懷古”,實際上是借古喻今,抒發詩人對現實的感慨。
【鑒賞要點】
[1]名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2]即景抒懷,借古諷今。[3]語言形象、生動。
上一篇:【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全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五代】李煜《相見歡》全詩原文、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