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灘·徐釚
萬壑千峰送客舟,槎牙怪石水交流。
嶺猿莫更啼深樹,只聽灘聲已白頭。
這首詩寫贛江十八灘的驚險,重點在后半寫灘聲怖人兩句。前兩句概述舟行十八灘的景況,著重渲染環境,為突出灘聲可怖這一主題積蓄氣勢,全詩層次井然,值得一讀。表現手法上,也有可供借鑒之處。
贛江上流在贛縣至萬安間,有險灘十八。在贛縣之九灘為:白澗、天柱、小湖、鱉灘、大湖、銅盆、落瀨、青洲、梁口,在萬安之九灘為:昆侖、曉灘、武朔、昂邦、小蓼、大蓼、綿灘、漂神、黃公。十八灘水性湍急,以黃公灘為最險,“黃公”音近惶恐,故又有“惶恐灘”之稱。大詩人蘇軾在紹圣元年(1094)謫遷惠州途中,有《八月初七日入贛過惶恐灘》詩,中有句云:“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又云:“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十八灘水勢之險惡,概可想見。
首句“萬壑千峰送客舟”,寫贛江兩岸峰巒崖壑,重疊起伏,層出不窮。舟行其間,但見千峰競秀,萬壑爭流,使人有接應不暇之嘆。次句,“槎牙怪石水交流。”(槎牙:意謂紛雜不齊。)這句寫江上灘多水險,錯雜紛亂的怪石,盤踞江流之間,促使水勢旋回交流,一不小心,便有覆舟的危險。蘇軾《江上看山》詩云:“前山槎牙忽變態,后嶺雜沓如驚奔。”寫的是涪江一帶的山勢。這里用“槎牙”形容十八灘的怪石,可見這些怪石,也確實驚人。以上兩句是實筆實寫,已經寫了所見之崚峋怪石,以及湍急旋回的水勢。
后兩句“嶺猿莫更啼深樹,只聽灘聲已白頭”,是實筆虛寫,是抒情的筆墨。意謂如此險惡的灘聲,令人心驚魄顫,人們只要聽到這可怖的聲音,不須再聽到嶺猿啼于深樹的凄厲之聲,就會在驚恐之中感到自己是已經頭白了。從作者的詩句中可見十八灘兩岸的崇山峻嶺的深樹之中,一定也時而聽到嶺猿的哀啼之聲,使人有“猿啼三聲淚沾裳”之感。這灘聲已經可怖,再加上猿啼之聲,人們就更難生受了。作者在這里用了祈使語氣,警示嶺猿莫在深樹之中再行哀啼,因為單是灘聲的險惡,已經足夠使聽者頓感衰老了。灘聲、猿聲都是實境所有,灘聲可怖,猿聲凄哀,作者只安排虛筆,并沒有正面描敘,但給人在思緒上引起的實感,卻是很強烈的。人們可以想像出這灘聲如崩崖、如裂石、如深山虎嘯、空谷雷轟、如潛蛟怒吼、如蒼鶻夜叫、山魈晨啼、如千軍搏擊、萬馬奔嘶,陰云為之掩抑,飛瀑為之凄哽,蒼山為之驚悚,白日為之西匿,舟經其間,篙師失色,惡浪爭喧,急湍撞擊,遷客為之惶恐,行人為之戰栗……。但作者并不這樣繪寫,只在詩中插入嶺猿一句逆提反襯,只說聽此灘聲已堪使人頭白,可謂善于以簡馭繁,以虛馭實,惜墨如金,而又確能顯出文字之魅力者。沈德潛嘗評此詩云:“中間插入“嶺猿”一句,則險惡愈出,此加一倍法也。”這種加一倍的寫法,可以進一層表達主旨,使詩詞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染力更強,收到詞盡而意不盡的效果。黃山谷《寄黃幾復》詩結句云:“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和此詩之“只聽灘聲頭已白,不須更著嶺猿啼。”(用原詩意)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衢州雜感(其五)·洪昇
下一篇:雙拜岡紀戰·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