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的思想意義及影響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也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雙向互動、相互融攝的歷程。滲入了老莊自然主義與儒家心性思想的《壇經》,集中體現了慧能的禪學理論與實踐對傳統佛教的創造和革新,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以《壇經》為基本經典的禪宗此后沿著慧能的禪學思想開枝散葉,雖宗風幾變,門庭各異,但始終薪火相傳,流播大江南北,成為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中國佛教宗派。在中國思想史上,《壇經》的思想意義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壇經》這部由中國佛教學者創作而被尊稱為“經”的佛教典籍,“破除了長期以來對印度佛教的迷信,否定了印度佛教經典的絕對權威。這對樹立中國佛教的自信,發揚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傳統,都有重大意義”。
其次,《壇經》對禪進行了重新詮釋,把禪法轉向從心性方面探求實現生命自覺、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的問題,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禪的傳統認識,極大開拓了禪宗的視野。此后禪宗發展出棒喝、機鋒、公案、古則、話頭、默照甚至呵祖罵佛等形形色色的禪法,把禪發展為在有限、短暫、相對的生命中追求無限、永恒、絕對的生命智慧和藝術,深刻地影響著此后中國人的心靈境界、審美情趣與藝術世界。
第三,《壇經》倡導眾生在當下現實生活中頓悟解脫的思想,改變了傳統佛教“出世解脫”的觀念,開創了把宗教修行融入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的新宗風,這使得講求出世的佛教能夠適應并立足于中國古代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使禪更趨平民化和世俗化。
第四,《壇經》自心即佛、自在解脫、自修頓悟的禪學理論,高揚了個體生命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秹洝分鲝埳鸩欢?,心外無佛,把佛從彼岸世界拉回此岸世界,并植入眾生當下現實之心中,在把佛拉下神壇的同時,突出人的自心自性,把人的當下解脫推到突出的位置,因而主張“不假文字”,反對受佛經束縛;主張獨立思考,大膽懷疑,反對迷信權威、偶像崇拜;極大地提高了人的生命主體的地位,具有思想解放的特殊意義。
第五,《壇經》以頓悟解脫為發端的心性思想,為宋明理學的形成提供了先行的思想素材。無論程朱理學的基本命題“性即理”,還是陸王心學基本命題“心即理”,都是要把儒家道德形而上化后再落實于現實的人心之中?!秹洝分袊@心與性、佛性與人心展開的理論與實踐,特別是將佛性植入人性,以及對本性的追求而實現的內在自我超越,對宋明理學家不無啟發。理學家將佛轉換為圣人,將佛性轉換為儒家道德,將人性轉換為先驗的道德理性,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養中呈現先驗的、內在足具的道德理性,來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以《壇經》立宗的禪宗不僅成為晚唐以來禪宗乃至整個中國佛教的主流,而且對世俗思想文化具有極強的沖擊力,但《壇經》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影響是復雜的。《壇經》把佛性植入人性,雖然高揚了個體生命的主體性,但人神之間已無懸隔,也就自然弱化了佛教的宗教性,而“如果缺乏宗教性敬畏感、超越感,人類就有可能變得狂放不羈、肆無忌憚,放棄個體義務和社會責任,無法成就偉大的道德人格”,同時“由于讓個人承擔起對世界人生不可能承擔的全部責任,其結果是抹煞了社會環境的決定性作用”。此外,《壇經》倡導的頓悟成佛,突出個體剎那間的瞬間直覺而自悟,是以放棄理性通過概念辨析來展開對真理的探索為代價的,而以直覺通過不證自明而獲得的“自信”“自力”,難以保證其成為人類的道德榜樣,歷史上禪宗后期的激進化和流俗化就是最好的證明,而這也是必須正視和反思的。
上一篇:《壇經》的佛學背景及基本思想
下一篇:《墨子》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