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入郡城·朱彝尊
輕舟乘間入,系纜壞籬根。
古道橫邊馬,孤城閉水門。
星含兵氣動,月傍曉煙昏。
辛苦鄉關路,重來斷客魂。
《曉入郡城》作于順治三年丙戌(1646)。前此順治二年乙酉(1645),南明弘光小朝廷覆滅,南京失守,清兵直下江南,烽火遍地。朱彝尊時方新婚,被迫離開家鄉秀水(今浙江嘉興),外出避兵,本詩是其避兵歸來之后,拂曉進入嘉興府城(秀水縣在明代屬嘉興府,郡是府的古稱)所作。詩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遭受兵火洗劫時嘉興城的荒涼景象,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首聯“輕舟乘間(讀去聲)入,系纜壞籬根”,一上來就生動地點明了氣氛的不尋常——本來由城外進城內應當是極為平常的事情,而現在詩人卻要坐著小船,鉆空子偷偷地溜進去,很顯然這是由于清兵遍地都是,肆意殺掠,詩人不敢碰上他們。至于偌大一座嘉興城,居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停船之處,而只能把纜繩系在籬笆上;籬笆又居然沒一個完好的,只找到殘“壞”的“籬根”——這情景,固然是同詩人因為“乘間”而“入”,需要隱蔽有關;但最根本的,當然還是由于清兵的野蠻破壞連籬笆都遭到了摧毀,這座城市被破壞后的敗落相,也就可想而知了。
頷聯“古道橫邊馬,孤城閉水門”,進一步明確地點出了清兵的占領。這里所謂“邊馬”,就是指的清兵,因為清兵來自東北關外邊遠地方。上句“邊馬”與“古道”相連,令人想起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古道西風瘦馬”。但瘦馬踟躕于古道,只不過令人起悲涼之意而已;如今清兵的鐵蹄,連廢棄的古道都橫行到了,那么通衢大街、錦繡城池,更不知被他們踐踏成什么樣子!此情此景中,飽含著詩人的多少悲憤!下句“孤城閉水門”,是說清兵如臨大敵,森嚴戒備,連嘉興城的水門也都關閉得緊緊的,更不必說陸路的城門了,于是乎,一座往昔繁華興隆的城市,便成與世隔絕的“孤城”。回顧首聯,詩人之所以需要“乘間入”,也就更加清楚了。
頸聯“星含兵氣動,月傍曉煙昏”。上句典出《史記·天官書》:“軫……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星不欲明,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軫中,兵大起。”意思說,在閃爍的星光中,似乎包藏著兵氣。下句字面上,是說月亮因為緊傍著拂曉的煙靄,顯得一片昏黃;但其深處的含義,卻是指清兵已侵占了城市,因為月屬陰象,在古代詩詞中往往用來比喻外族。如唐代李白的《胡無人》“太白入月敵可摧”、杜甫的《北征》“勢成擒胡月”等詩,均可為證。清初著名女詞人徐燦的《踏莎行》云:“碧云猶疊舊山河,月痕休到深深處”。這里的“月痕”即隱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滅當時殘存的南明政權。兩句合而觀之,都是在暗喻清兵的肆虐,而星、月的遠景,與“孤城”、“古道”的近景,又一天上一地下交相呼應,顯得清兵的勢力和暴行無處不在,使天地皆為之不安,從而廣泛、深刻地反映無比慘酷的現實。正因為如此,所以接下去才有最后的這兩句,尾聯“辛苦鄉關路,重來斷客魂”,是說詩人避兵歸來,身受目睹這故鄉路途上的種種艱辛苦難,不禁腸斷魂消,傷心不已。這里的“辛苦”,既是指朱彝尊個人前此避兵逃難的困苦,也包含著清兵鐵蹄蹂躪之下廣大漢族人民的無數苦難。而末句的“客”字,它的含意則更為豐富:一是朱彝尊具體的家鄉在嘉興城外的王店,因而進入郡城多少有一種客游之感;二是朱彝尊以前避兵在外,此度重來,亦不免像似乍到之客;而寓意最深也最令人“斷魂”的,恐怕還是因為此時的郡城已被滿清的軍隊所霸占,所以“重來”的詩人倒反而只能算作異鄉之“客”了!
縱觀全詩,首聯寫詩人入城,中間兩聯寫入城所見,具體又由近及遠,由地上到天上,最后結之以深沉的慨嘆;從而由敘事,到寫景,到抒情,將詩人的家國破亡之痛一路迤邐寫來,次序井然而又寓意深刻,的確不失為一首好詩,而此詩出于當時只有十七歲的少年詩人之手,更是難能可貴了。
上一篇:曉過鴛湖·查慎行
下一篇:新雷·張維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