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雜詠(六首選一)·袁枚
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繭將人裹,不信前頭有路行。
此詩抒寫作者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游浙江南部山區(qū)時的感受,真切細致,新穎奇特,使人讀后如身歷其境。
詩題云“山行”,詩前兩句即如同一路移動的電影鏡頭,在山路行進中反映所見所感。首句“十里崎嶇半里平”,表面上看是客觀、靜止地寫山路,實際上于“十里”、“半里”的數(shù)字變化中正暗寓一路“山行”之意,此乃以靜顯動。而“十里崎嶇”與“半里平”的相互對比,又隱含詩人對此地山路多坎坷而少平坦的新奇感。這里的“十里”與“半里”并非精確的測量數(shù)據(jù),只是詩人對山路“崎嶇”的一種大致感覺而已。腳下山路不平,眼前則峰巒重重,次句“一峰才送一峰迎”又將山峰擬人化。此地山峰恰似熱情的朋友,而“迎”與“送”銜接之緊,又生動逼真地寫出詩人穿行于層巒迭嶂之中那應(yīng)接不暇的感受。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詩人對腳下征途與眼前障礙的局部地理環(huán)境之感受;那么,后兩句則是進而表現(xiàn)山行的整體地理環(huán)境的體驗。此時詩人仿佛一分為二:一個袁枚仍在山中苦苦尋找路的盡頭,而另一個袁枚則已跳出群峰而凌空俯視,只見重重青山仍然如同層層蠶繭將“人”四周包“裹”住,無法沖出,以至不相信還有出路。這兩句反映的是詩人“山行”時久不見平川的郁悶心態(tài),但詩人將“青山”之大意象比喻為“繭”之小意象,甚是奇特,亦是本詩的妙處。惟有化大為小,才更能恰切地表達詩人于“山行”時的憋氣不舒的感受。
這首詩不用一典,比喻精巧而易曉,是袁枚“性靈”之作的一個范例。
上一篇:山行雜詩四首(其一)·趙執(zhí)信
下一篇:山雪·朱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