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長慶集》的主要內(nèi)容,《元氏長慶集》導讀
《元氏長慶集》是中唐元稹的著作集。最初系元稹本人自編。由于成集于唐穆宗長慶年間,故名。原書據(jù)白居易稱有100卷,宋時,僅存60卷。有3種刻本:一、閩本(建本),宣和六年(1124)劉麟刻。二、蜀本,刻者不詳,現(xiàn)藏于北京圖書館。三、浙本(越本),乾道四年(1168)洪適據(jù)劉麟本復刻,目前僅存卷40、41、42,藏于日本靜嘉堂文庫。另有南宋浙刻本43-46、48卷,藏于日本東大圖書館。明正德時(1506-1521)華堅自稱據(jù)劉刻本,以銅活字翻印,現(xiàn)存卷1-27,另卷32-39藏于北京圖書館。嘉靖十一年(1152)董氏據(jù)洪適本翻雕。《四部叢刊》本據(jù)董刻本影印。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jù)明弘治元年(1488)楊循吉從陸士修借鈔本影印,現(xiàn)在通行的即是該本。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陽人。生于長安,8歲喪父,家庭貧困,由母課讀。15歲以明經(jīng)擢第。唐憲宗元和元年,舉制科,對策第一。穆宗時,曾任宰相數(shù)月。后歷任同州、越州、鄂州刺史、武昌節(jié)度使等職,曾遭貶謫。大和五年,卒于武昌任所,時年53歲。據(jù)載,元稹平生,出于不同目的,曾經(jīng)三次自編詩文集,但基本上均失傳了。
《元氏長慶集》今本為60卷,收錄了元稹的詩賦、詔冊、銘誄、論議等作品。其中卷1-8: 古詩;卷9,傷悼詩; 卷10-22,律詩; 卷23-26,樂府; 卷27,賦;卷28,策;卷29-31,書;卷32,表奏;卷33-34,表;卷35-39,狀;卷40—50,制誥; 卷51,序、記;卷52-53,碑;卷54-58,墓志;卷59,告贈文;卷60,祭文。
元稹生當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嚴酷的階級矛盾,兵禍綿連的社會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生,這一切均由于元稹少經(jīng)貧苦的身世而有比較深刻的體會。所以他與白居易、李紳等人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號召詩人關心人民疾苦,干預現(xiàn)實,指斥時弊。他并以廣泛的理論與眾多的詩作實踐了這一倡導。在詩論中他主張“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新題樂府序》),“寓意古題,刺美見事”(《古題樂府序》),與白居易的詩歌主張緊相呼應。在創(chuàng)作中,他與白居易、李紳等以詩唱和,世稱元白。元稹的新樂府詩,貼近社會,關注民生,揭露和諷刺當時腐敗的社會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疾苦和愿望。如著名的《田家詞》指斥官軍橫征暴斂,禍害百姓。《織婦詞》反映民生艱難。《上陽白發(fā)人》控訴被幽宮人的不幸遭遇。《西涼伎》揭露邊將荒淫腐化、貪圖安樂的事實。均是針對現(xiàn)實而發(fā)。其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揭露宮廷腐化,也是一篇有名的諷諫之作。
在元稹的詩作中,艷詩與悼亡詩頗具特色,亦頗有名。被后人稱為 《西廂記》 本事的 《贈雙文》、《鶯鶯詩》、《會真詩三十韻》等詩,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生動細致,不同于一般艷詩的泛描。陳寅恪評這些詩“實非尋常游戲之偶作,乃心儀浣花草堂之巨制,而為元和體之上稱,且可視作此類詩最佳之代表者也。”(《元白詩箋證稿》)其悼亡詩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心中情以眼前景、口頭語出之,實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如《遣悲懷》:“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等詩句,屬對工切,親切如白。
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被稱為 “元和體” 的詩。《新唐書·元稹傳》: “稹尤長于詩,與居易名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元和體詩,并不是指新樂府詩之類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而是那些杯酒光景間的小碎篇章和相互唱酬之長篇排律。前類詩,被杜牧借李戡之口,目之為“纖艷不逞,……淫言媟語”(《李戡墓志銘》),雖批評過苛,但說明此類詩價值不高。后類詩如《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詩味不多。總之,上述兩類詩,當時雖廣為傳播,但非好詩。
元稹對前代詩人最推重杜甫,他特別指出杜甫兼取眾長與獨創(chuàng)精神。在他所作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子美墓系銘》有一段為后人稱道的慧眼獨具的話:“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元稹注意向杜甫學習,轉益多師,所以其優(yōu)秀作品有的善著濃墨重彩,有的善于曲盡其情地描寫鋪敘,有的善于擷取富于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有的注意運用比興來托物言情。在藝術上也有不可忽視的成就。
在古文寫作方面,元稹當時所作制誥、制策、墓志等文章,以古文為體,格高詞美,成為當時楷范。《舊唐書》說:“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可見一斑。
綜觀元稹一生創(chuàng)作,以詩成就最大。清趙翼《甌北詩話》說: “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言人之所共欲言。……此元、白較勝于韓、孟。”元、白自覺追求詩歌的通俗化,為一般民眾所理解、所接受、所喜歡,傳播之廣,影響之大,實過韓、孟。總之,元稹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對元稹詩文的系統(tǒng)研究,五四以前不很多。現(xiàn)代最有成就的研究當推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建國后繼《元氏長慶集》出版前后,又有蘇仲翔編選的《元白詩選》出版。新時期以來,中華書局出版了收錄較全的《元稹集》。另外,有研究者就元稹的生平、交游、作品本事等進行了考訂,又有《元稹評傳》、《元稹詩文校注》等學術論文論著問世。
參考文獻
- 1. 《元氏長慶集》,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
- 2. 《元稹集》,中華書局,1982。
- 3.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齊魯書社,1984。
上一篇:《元文類》的主要內(nèi)容,《元文類》導讀
下一篇:《元詩選》的主要內(nèi)容,《元詩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