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
原典
步從容,立端正。
譯釋
走路步伐從容穩重,站立要端正。
解讀
站得正行得端
《中國功夫》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歌詞“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鐘,走路一陣風”聽來鏗鏘有力,將中國功夫的陽剛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事實上,這首歌也傳達出中國人對端正的個人行為舉止的要求。
修身之道,首先要從個人的行為舉止做起。古人一直很重視個人的行為舉止。家長們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們從小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時,常常會對其大聲呵斥,以使其改正錯誤的站姿、坐姿。一些重視傳統教育的家長們除了要求孩子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外,還提出了“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的具體規定,使自己家的小孩兒從小養成端正莊重的行為舉止。
那么,人為什么要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呢?
首先,得體的行為舉止能夠保證孩子們的成長發育更加規范,使其長大后成為一個身形周正,精神昂揚的人。如果一個青少年從小不注意自己的站姿、坐姿、臥姿以及行走姿勢,長大后就容易長成一個彎腰駝背,身形不健美的人,這樣的人常常會給人以一種老氣橫秋,毫無青春張力之感。試想,這類人走入社會,又怎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呢?
“立如松”,就是說一個人站立的時候要像松樹一樣挺直,不能彎腰塌背,抖腿。“坐如鐘”,意思是說像古代的銅鐘一樣坐著,雙肩持平,像銅鐘一樣穩健。“臥如弓”,是指睡著的時候要像一把弓一樣,稍微有一點彎,就像嬰兒的睡姿一樣。朝右臥著睡也稱吉祥臥,這種臥姿不壓迫心臟,是非常符合健康原理的。“行如風”,就是說行走時要注意抬頭挺胸,步伐穩健輕盈,如風一般。
所以,如果能夠做到這幾項,并嚴格按照這幾項標準來要求自己,你就能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自信滿滿的人。當你懂得禮儀,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儀表,你就有了威儀,有了自尊,就能在人群中嶄露頭角。即使你的才華并不出眾,但只要你儀表堂堂,卓爾不凡,富有氣質,就能引起他人的注意,贏得他人的青睞。現實生活中,許多有名的模特和演員都是因為出眾的相貌和氣質,吸引了星探們的目光,從而一舉成名的。
我們常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要注重內涵,而不是只看重外表。但事實證明,大多成功人士都有著不凡的談吐和氣質。他們不僅注重涵養內在,而且注重外表禮儀,內外兼修,使自己成為一個表里如一的完美人士。
也就是說,人不僅要注重內在修養,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也要注重一些外在的儀表,讓自己的行為舉止與自己的內涵修養相稱。
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張九齡就是一位注重內外兼修的人。張九齡不僅容貌清秀,平時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儀表舉止。每逢出門,他總是仔細修整裝容,搭配整潔的衣帽服飾。走在路上,腳步輕盈的他,看起來風度瀟灑,與眾不同,總能贏得路人的目光。
由于他格外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有著氣韻非凡的站相,所以,每當出席朝廷重要的朝會時,他在眾人中間,總是顯得那么顯眼,就連當朝皇帝都對他的舉止贊賞不已。可以說,只要有張九齡在,那里的氣氛就會格外愉快,大家都愿意同這位衣帽整潔而且又有風度的人交往,和他在一走說笑、玩樂和探討學問。而張九齡的非凡氣質也給他帶來了無比好的人緣。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傳統社會向來強調禮儀這個詞,早在古代就有了非常完備的禮制。所以,我們只要看一個人是否懂禮、守禮、尊禮,就能看出他在社會上受歡迎、受尊重的程度。如果一個人像張九齡一樣既有才華,又有禮節,又有風度,他又怎么可能不受人歡迎和尊重呢?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很受歡迎,很受尊重,又很有人緣,那么他的發展前途又怎么可能不好呢?反之,如果一個人缺乏內涵,又不注重儀表打扮,讓人一看就感覺生厭,那么這個人又怎會有好的發展前途呢?
人與人交往,第一印象通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學上叫做“首因效應”。好的行為舉止能夠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對個人以后的發展也是非常有用的。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有個兒子叫嵇紹。嵇康因得罪掌權的司馬氏集團而遇害身亡。嵇康被殺害那年,嵇紹只有十歲。父親去世后,嵇紹就承擔起奉養母親的責任,對其母非常孝順。嵇紹不僅是個孝子,而且生得相貌非凡,站在人群中有“鶴立雞群”的感覺。
當時的晉武帝下詔要征用他,讓他去洛陽當官。當時有一個還沒有見過嵇紹的大臣就問另一個人到底誰是嵇紹。那個人就回答,昨天我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出了誰是嵇紹,因為他器宇軒昂,相貌出眾,舉止從容,在人群中很扎眼。
一個人如果非常注重自己的儀表和行為舉止,有威儀,就容易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一個人傲慢、骯臟、邋遢,又怎么會給人留下好印象,并得到重用呢?
所以,行為舉止雖是小事,卻還是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過去在大家庭里經常有這樣的規矩:比如一個晚輩去看望長輩,到了長輩家,長輩并不是先開口問話,而是先從頭到腳打量一下這個晚輩。那么,長輩為什么要這么看呢?這叫望氣,也就是通過看這個晚輩的行為舉止,判斷這個晚輩是不是一個可造之材。同理,老師看學生,上級看下級,都是這個道理。清代重臣曾國藩就是一個深諳識人之道的人,到他幕府里的人,都會被他叫去打量一番。如果這個人撓頭、抖腿、目不直視,行為舉止異常,就很難得到曾國藩的重用。
由此看來,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行為舉止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修養的問題,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影響到個人未來的命運。所以,年輕人一定要嚴格自律,從小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習慣。
弟子規精華
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是修身的第一步,也是未來取得良好發展的重要條件。而要想使自己的行為舉止更為得體,就要在站姿、坐姿、臥姿、行走姿態上多加注意,規范練習,使自己的行為舉止更加優雅、從容、穩重。
上一篇:人的善惡正邪,是良莠不齊的
下一篇:以理服人,才能讓人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