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夫夜唱·宋湘
騾夫夜唱絕堪聽,霜月初高酒滿瓶。
消得客愁添得淚,他鄉水綠故山青。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許多潛意識常會因某種外在因素的觸引而迅速上升而為意識。“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是“楊柳”經由視覺觸發了“不知愁”的“閨中少婦”的思夫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是“蘆管”聲音經由聽覺觸發了“征人”的鄉思。見大雁思鄉,聞子歸而思歸,成了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情感生成方式。這首《騾夫夜唱》所寫的,也是一個聞聲起情的情感生成、活動過程。作者在詩下自注曰:“適聞其唱云:‘青山綠水,故鄉來到他鄉。’風致乃爾。”騾夫的唱詞中的淡淡鄉思引起了詩人的情感波動,消了他的客愁又添了他的鄉愁,使他的心潮起伏不定。
這首絕句的章法有點特殊,一般的絕句多符合起承轉合規律,而本詩次句卻突然宕開,只是渲染了“夜”,似乎與首句不相接。但如果沒有次句所寫的環境、條件(霜月、聽者對酒),那么“聽”的效果就不會這么好,正是在秋天月下這個總是與鄉思相聯系的環境里,又是獨自對酒,騾夫的夜唱才直入聽者心扉。而且,詩中唯因有了這一句,才可以看到騾夫的夜唱牽動了詩人的鄉思。這種不承又承的寫法使詩顯得頗為新警。
然而本詩還有更值得注意者。從作者自注來看,盡管詩歌本體表現了一個鄉愁主題,但因字面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因而這鄉愁也可以被理解是騾夫的。詩人聽到騾夫的歌唱,感到唱詞極有風致,于是把它擴展成一首絕句。如果是這樣,本詩即是純粹的自覺創作,而不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感于哀樂、緣事而發”。這一自覺創作得靈于騾夫的不自覺創作,“絕堪聽”三字正好說明了詩人嘗到了從民間汲取創作養料的甜頭。中國古代許多詩人十分注重向民間學詩,在生活中尋找詩意。陸游說“功夫在詩外”;復古派李夢陽,性靈派袁宏道都說過里巷有真詩或真詩乃在民間;袁枚曾因傭工在樹下說“又有一身花矣”而得句“霜高梅孕一身花”。宋湘也是重視向民間學習的人。黃培芳《粵岳草堂詩話》說:“粵謳古風人之遺,近人有擬其體者,宋芷灣太史(湘)句云:‘那得細絲連夜雨,草青留馬馬留人’,情韻獨絕。”這首《騾夫夜唱》說明了詩人不僅有意識地向粵謳學習借鑒,還抓住任何一個向民間學習的機會,這是十分可貴的創作經驗。
上一篇:論詩五首(其一、其三)·趙翼
下一篇:螺川早發·王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