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金元部分· 鐵崖樂府注》新詩鑒賞
詩別集,二十六卷,元楊維楨撰,清樓卜纏注。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因善吹笛又號鐵笛道人,還自稱抱遺老人,會稽(浙江紹興)人。泰定四年(1327)進士,出任天臺縣尹,官至建德路推官,值兵亂浪跡山水間,張士誠據浙西屢召不赴,徙居松江,朱元璋召其修纂禮樂書,辭之。卜纏字西濱,楊氏同鄉,清乾隆間人,仕履不詳。
楊氏樂府題材廣泛,述樂府之舊事,補樂府之所缺,上自精衛之古憤,下及刺客之悲歌,描寫天災人禍如水旱地震,反映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之人的疾苦,歌詠忠臣義士、貞女孝童,吊古詠史、模山范水以及神仙宴樂、人情風土,無所不寫。但這些作品中多數或流于艱澀,或流于浮泛,藝術成就不高。作者刻意模仿唐之李賀,但缺少李氏敏感才情和奇思妙想,故其下者“多墮入魔趣”。其佳者也不如李賀之精警動人,如《殺虎行》描寫一位英武的婦女(胡氏)從虎口中搶救其夫:“夫從軍,妾從主。夢魂猶痛刀箭瘢,況乃全軀飼豺虎。拔刀誓天天為怒,眼中於菟小于鼠。血號虎鬼冤魂語,精光夜貫新阡土。可憐三世不復仇,泰山之婦何足數。”寥寥幾筆勾勒出胡氏殺虎過程,但過于平淡,沒有把這位英勇的女性敢于與老虎搏斗并戰而勝之的驚心動魄事件傳達給讀者。
楊氏多把歷史題材寫入樂府,這是元朝詩歌創作新現象,過去雖也有在樂府創作中以古事為題材,但多是借古事以攄寫今情,另外也很少有細致描寫歷史上某一個事件,大多不過是借其一點大力發揮而已。到了元代則不同,有些詩人就是單純地以歷史上某件事為題材,這在王惲的詩中即已露其端倪,楊氏詩中為最多。如《李天下》《王鐵槍》《唐鴟鶚》《鐵筯行》等皆取材于《五代史》;《鴻門宴》等取材于《史記》。這種風氣可能與宋金以來戲劇創作之盛有關,戲劇有許多以歷史為題材鋪寫的故事,于是詩人也嘗試用詩歌寫歷史故事,實際上是把本應是通俗文學(戲劇、小說)的題材加以雅化,用詩歌來表現。但這個實驗并未成功。楊詩中的七言絕句多模仿劉禹錫之竹枝詞,大多寫得清新明朗,通俗活潑,有民歌風味。其《西湖竹枝歌》反映了西湖一帶風土民情,《海鄉竹枝歌》反映了在官府、鹽商雙重剝削壓迫下鹽亭工人的生活。
此集包括《鐵崖樂府注》十卷,《鐵崖詠史詩注》八卷,《鐵崖逸篇注》八卷,原詩為楊氏弟子吳復所編。
有中華書局民國間排印《四部備要》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掛枝兒》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六如居士全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