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川早發·王猷定
月落秋山曉,城頭鼓角停。
長江流遠夢,短棹撥殘星。
露濕鷗衣白,天光雁字青。
蒼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螺川即螺山,委宛如螺,在江西吉安縣北十里,南臨贛江,是個美麗的地方。這首五律是抒寫秋日清晨離別螺川的情景,詩人融情入景,描景成畫,在清峭的意境中充溢著豪情別緒。
首聯寫欲發未發時的螺川風光。先繪色“月落秋山曉”,交代行期是在秋天農歷十五左右,日月相望的清晨,群山開始披上了曉色。再繪聲“城頭鼓角停”,山野空曠,遙聞吉安城樓上的鼓角鳴聲劃破夜空后又呈清晨的寧靜。一切都是那么恬靜,那么自然,正為下文的述離情別意打好了基礎。
頷聯寫登上小舟始發時的感受。俯視那長流不斷的贛江水,仿佛是要將自己從一個夢鄉流入另一個夢鄉;那劃動的短棹仿佛是在撥動水中殘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槳都是摸得著的實體,夢境、星影卻是空幻、浮動的,在實詞虛詞之間嵌上動詞“流”“撥”組合成一幅星晨行舟圖,不僅似聞夜行船聲,還因虛實相輔擴大了意境,產生了聯想。“夢”“星”既說明行舟時辰之早,又體現了詩人是在睡意蒙眬中就離別螺川的,含義頗豐。
頸聯承上聯更擴大視野,放眼天際水涯,寫舟中遠視的贛江秋曉。鷗雁本生活水邊,用以明特定環境,“露濕”“天光”點特定時間——秋露朝濕,晨光見曉。“鷗衣白”“雁字青”突出秋江早晨空氣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鷗駐雁飛,小舟蕩漾,構成一幅淡墨水彩畫,既開闊明晰又瀟灑飄逸。再細嚼“鷗衣”濕、“雁字”青,又似暗藏惜別之情。
尾聯寫回頭看到的螺川遠景。只見水天蒼茫,曠遠無邊,螺山已似海岳之中一個小小的孤亭。以水闊山小反映了行程已遠;而舟行之速,使離情更苦。值得尋思的是詩人為何不寫自己孤單,不寫孤舟,而說螺山似孤亭呢?妙在:其一,“孤亭”形象地勾畫出螺山形勢,照應首聯,扣緊詩題突出在“螺川”早發,補寫了螺川山勢奇特,近看似螺,遠看似亭;其二,“亭”能令人聯想到送別的長亭短亭,又能浮現螺山亭亭玉立目送行舟的模樣,螺山為之送行之意及詩人對螺山的依戀之情均涌現出來;其三,更能表現詩人真摯的感情。將螺川人格化,想到自己的離去冷落了螺川,因而體貼螺川的孤寂感,這豈不是比說自己如何孤寂情感表現得更深沉更渾厚嗎?
寫早行題材的詩甚多,最負盛名的當推溫庭筠《商山早行》中膾炙人口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梅堯臣評語)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螺川早行》未嘗不是能將秋晨行舟江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得淋漓盡致,言盡而意無窮。一首好詩都應有自己的韻味,這首詩除了情景交融,用詞妥貼樸實自然之外,更有一大特色是布局精細靈巧。以早行時間自然景象的變化為線索,由近及遠轉換視線角度,將八句構成四幅畫卷,串聯四幅圖畫成一組山水連環畫。隨著小船的推進,畫面意境一幅比一幅開闊,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如果將詩句分題四幅畫上,惜別之情又覺越遠愈濃,細嚼細品,更覺螺川美麗可愛。
上一篇:騾夫夜唱·宋湘
下一篇:落花·宋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