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觀潮行·黃景仁
海風卷盡江頭葉,沙岸千人萬人立。
怪底山川忽變容,又報天邊海潮入。
鷗飛艇亂行云停,江亦作勢如相迎。
鵝毛一白尚天際,傾耳已是風霆聲。
江流不合幾回折,欲折濤頭如折鐵。
一折平添百丈飛,浩浩長空舞晴雪。
星馳電激望已遙,江塘十里隨低高。
此時萬戶同屏息,想見窗欞齊動搖。
潮頭障天天亦暮,蒼茫卻望潮來處。
前陣才平羅剎磯,后來又沒西興樹。
獨客吊影行自愁,大地與身同一浮。
乘槎未許到星闕,采藥何年傍祖洲。
賦罷觀潮長太息,我尚輸潮歸即得。
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純作魚龍色。
乾隆三十二年(1767)秋天,黃景仁應江寧鄉試未售,值常州知府潘恂升任浙江觀察使,他被邀赴杭州,居觀察署中,曾前往錢塘觀潮,寫作此詩。在此之前,黃景仁曾寫《觀潮行》一首。
自古以來,錢塘觀潮乃天下一大奇觀,有不少詩人墨客寫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橫江詞》中寫道:“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宋代大作家蘇軾也有“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望海樓晚景》)的名句,黃景仁這首七言古詩,對錢塘潮作出全過程的描繪,氣勢不凡,堪稱寫景詩篇中的杰作。
“海風卷盡江頭葉,沙岸千人萬人立。”詩人用極為簡潔的詩句,寫出海潮到來之前風卷落葉的氣氛和江岸萬人翹首以待的場面,揭開一場聲勢浩大的自然界奇觀的序幕。從“怪底山川忽變容”到“傾耳已是風霆聲”六句,緊接著寫海潮來勢之迅猛,和眼前景物瞬息間引起的巨變。潮水鋪天蓋地而來,其勢之迅猛,使人們剛在驚怪山川為何變容改色,轉眼已見潮水自天邊涌到跟前。本來翱翔在江面的海鷗已經無影無蹤了,平靜地停泊在江上的小船被攪得亂搖亂動,似乎天上的云彩也都停止浮動,江水只得俯首相迎。“鵝毛一白尚天際”一句,描寫海潮初起時的狀態,極為傳神。明代著名作家張岱在寫錢塘潮初起時,曾有如下描述:“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以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白洋潮》)文中以“如驅千百群小鵝”來比喻潮水洶涌而來的氣勢,極具形象感,但黃景仁只用“鵝毛一白”來形容,從潮水初起時如同一羽鵝毛從遙遠的天邊漂來,看似輕巧,實則蘊藏著無窮的力量,與風吼雷鳴般的響聲對照,更使人們體會到潮水來勢的突然與兇猛,產生驚心動魄的效果。
“江流不合幾回折”四句,通過海濤與江流的較量,進一步顯示潮水所具有的排山倒海之勢和雷霆萬鈞之力。海潮涌到,錢塘江似乎不愿與它合流,狠狠地回擊它,其力猶如摧折鋼鐵一般。每一次回擊,浪花都飛濺百丈高,猶如晴空中的漫天飛雪,這二句意境開闊,景象壯觀。海潮大步逼近,驚濤拍岸,隨之又如星馳電激,已落在視野的遠處,在這個過程中,海潮已飛過了十里,而十里江塘都像隨著潮水而高低起伏。“此時萬戶同屏息,想見窗欞齊動搖”,仿佛千家萬戶都在承受這種震撼,詩人以巧妙的藝術構思,使迅猛異常的潮勢,成為易于觸動和感受的具體物象。“潮頭障天天亦暮”四句,寫出洶涌澎湃的潮鋒前推后擁地接踵而來,攪得天色蒼茫,看不清潮水初起之處,只見前浪剛過杭州西南的羅剎磯,后浪又至蕭山以西的西興鎮,這種回環往復的奇觀,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獨客吊影行自愁”至結束的八句,詩人已不再寫景,而是觸景生情,抒發自己的孤獨感和愁悶心情。在大自然雄奇壯觀的景色面前,他不禁感到個人的渺小,只能孤單地對著身影自愁自怨,如同大地在狂潮的沖擊之下激烈浮動一樣,詩人的心潮也久久難以平靜。通過強烈的對照,更現出深沉的悲傷憂愁之情。“乘槎未許到星闕”,用張華《博物志》中的典故,古時認為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詩人科舉考試失敗后仕進的愿望也如同要乘木筏升上浩渺星空一樣,是難以實現的。“采藥何年傍祖洲”,據《十洲記》載:祖洲近在東海之中,上有不死之草,服之令人長生。詩人求功名不成,又欲求長生,想從傳說中的祖洲仙島取回不死之草,這自然只是一種幻想,他自己也明白,所以發出“何年”的疑問。現實情況與理想境界相距是這樣的遙遠,詩人只有喟然嘆息,轉而羨慕那來去自由自在的潮水。回頭看一看那重重的城郭之上,鼓角聲里也似乎帶著哀愁,而秋天的夜幕已經降臨。這些抒情的內容似乎與詩中所呈現的激昂奔放的主旋律不協調,但如果聯系詩人自身的遭遇,貧窮的生活,仕途的失意,滿懷的愁情,這種憂傷郁悶的情感,顯得更加凝重,也很容易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與同情。
全詩宛如一篇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的兼具壯美和優美的散文,筆力奔放豪邁,語言平易明暢,特別是詩中著力描寫海潮到來時的情狀、氣勢,把實景與想像溶合在一起,充分施展詩人的觀察力,寫得有層次、有氣魄,有聲有色,在藝術上是很成功的。本詩同《觀潮行》相得益彰,得到與作者同時代許多詩人的贊譽,如劉大觀說:“試觀兩首《觀潮行》,洶洶紙上起潮聲。”(《玉磬山房詩集》),袁枚更極力稱許此詩:“中有黃滔今李白,觀潮七古冠錢塘。”(《仿元遺山論詩》)
上一篇:王國維《紅豆詞(四首)》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趙翼《后園居詩(九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