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拉威爾
法國作曲家。1889年入巴黎音樂學院鋼琴預(yù)備班,1897-1904年在那里與福萊等學作曲。早年即喜愛象征主義詩歌和新奇的音樂,創(chuàng)作曾先后受到夏布里埃、薩蒂、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響,又分別從法國古鋼琴樂派、俄羅斯民族樂派和西班牙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yǎng),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學習期間即開始探索新的音樂語言和方法,以至不受保守的音樂學院的青睞。此間已寫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 (1899)、《水波嬉戲》(1901)、《F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1902—1903) 等使其名揚全國的作品,但幾次競爭羅馬大獎均告失敗。從開始創(chuàng)作到1914年是其創(chuàng)作的第一階段,作品帶有印象主義特征,追求色彩性,畫面性的音樂效果,他的和聲語言比德彪西復(fù)雜得多,但又顯現(xiàn)出功底深厚的古典主義修養(yǎng)。1905年后是其創(chuàng)作的主要時期,喜歌劇《西班牙時光》(1907) 使他獲得了廣泛聲譽;交響組曲《西班牙狂想曲》 (1907) 和芭蕾舞音樂 《達芙尼與克羅埃》(1909-1912) 體現(xiàn)出他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和聲語言與獨特的管弦樂手法。此間還寫有許多重要的鋼琴曲如: 《鏡子》 (1905),《夜之幽靈》 (1908),《鵝媽媽》(1908) 等。同時,他還把自己的一些鋼琴作品改編為芭蕾舞劇和管弦樂曲。1913年寫的歌曲《馬拉美的三首詩》是一部精致而艱澀的作品,標志著他的創(chuàng)作朝著抽象和嚴謹樸素發(fā)展。一次大戰(zhàn)后是他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階段,受到現(xiàn)代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他追求更明確的音樂語言而放棄了印象主義的理想。音樂注重線條性、色彩性相對減弱。主要作品有輕歌劇《孩子與魔法》(1925),《小提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1922),小提琴曲《茨岡狂想曲》 (1924)。鋼琴曲《庫泊蘭之墓》 (1917),兩部鋼琴協(xié)奏曲 (1931,1931) 和管弦樂曲 《波萊羅舞曲》 (1927)等。
拉威爾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法國音樂風味。一個重要特征是對技術(shù)盡善盡美的追求,對每部作品總是精雕細琢。斯特拉文斯基曾戲謔地稱其為“瑞士鐘表匠”。他在作品中使用調(diào)式音階,尤其鐘愛多利亞和弗里幾亞調(diào)式; 同時也使用全音音階和五聲音階。他偏愛舞蹈體裁,經(jīng)常引用舞蹈音樂的節(jié)奏。在和聲方面,他逐漸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和聲語匯,他把創(chuàng)造新的和弦看作作曲的一個重要方面。他是公認的管弦樂隊調(diào)色大師,創(chuàng)造了極有特色的管弦樂配器方法,形成異常精美與華麗多彩的效果,他的幾首著名管弦樂作品和改編曲,以及為穆索爾斯基的鋼琴曲《圖畫展覽會》所寫的配器充分顯示了他在此方面的才華。
上一篇:西方文學·舞蹈·肖恩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斯特拉文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