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將軍挽歌·朱琦
颶風晝卷陰云昏,巨舶如山驅火輪,番兒船頭擂大鼓,碧眼鬼奴出殺人。
粵關守吏走相告,防海夜遣關將軍。
將軍料敵有膽略,樓櫓萬艘屯虎門。
虎門粵咽喉,險要無比倫。
峭壁束兩峽,下臨不測淵。
濤瀧阻絕八萬里,彼虜深入孤無援。
鹿角相犄斷歸路,漏網欲脫愁鯨鯤。
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終難馴。
海波沸涌黯落日,群鬼叫嘯氣益振。
我軍雖眾無斗志,荷戈卻立不敢前。
贛兵昔時號驍勇,今胡望風同潰奔。
將軍徒手猶搏戰,自言力竭孤國恩。
可憐裹尸無馬革,巨炮一震成煙塵。
臣有老母年九十,眼下一孫未成立,詔書哀痛為雨泣。
吾聞父子死賊更有陳連升,炳炳大節同崚嶒。
猿鶴幻化那忍論,我為剪紙招忠魂。
在鴉片戰爭中,出現了一批英勇殉國的愛國將領,他們前所未有地被眾多詩人不約而同地飽含著激情反復吟誦,以致成為當時詩歌中最富吸引力的題材和最具聲色的部分。朱琦的這首《關將軍挽歌》忠實記敘著名愛國將領關天培的死難過程,歌頌英勇抗敵、壯烈犧牲的愛國將士,指斥怯懦昏庸的投降者。全詩圍繞關天培英雄形象的塑造展開筆墨,是同題作品中眾口稱贊的名篇。
這首詩的中心人物是“關將軍”。但這一主體形象的塑造卻主要在背景烘托和場面氣氛的渲染中完成。詩開篇四句描繪敵軍進攻的嚴峻形勢;“颶風晝卷”、“巨舶如山”,鼓聲雷吼,“鬼奴”兇狠,一副“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戰爭氣氛。這既是交代戰爭形勢,又為關將軍的出場作了有力的背景渲染。第五句“粵關守吏走相告”看似一筆平直敘述,實則為下句作進一步鋪墊。正是在“走相告”所隱含的眾人舉措驚慌之下,“防海夜遣關將軍”一句才格外醒目突出。“夜遣”兩字尤其將關將軍出場的急迫和重要表現出來。
第七句“將軍料敵有膽略”,以頂真格領起,順勢展開另一層筆墨。“樓櫓萬艘屯虎門”說他早已展開布署,嚴陣以待。“虎門粵咽喉”以下八句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憑險布陣的角度,申足關將軍的“膽略”,那是守邊老將對敵我形勢全局了然,成竹在胸的應對韜略。果能如此,則“漏網欲脫愁鯨鯤”,以我方之優勢,盡管來犯者堅船利炮,氣勢洶洶,亦應在劫難逃。
以上敵我形勢的對比,落墨在關將軍的料敵勝算之上。這從全篇的布局構思來看,則是為下面的展開蓄勢鋪墊的。本篇的主旨并不在記敘這場戰爭的一般過程,所以作者略去交戰的初始階段。“惜哉”兩句直接扣入戰爭失敗的原因。其時,接替林則徐任欽差大臣的琦善,采取妥協政策,打亂林則徐、關天培等人的上述已然布署,終不惜犧牲守土將士以求與侵略者媾和,致使險要不守,坐失殲敵良機。“大府畏懦坐失策”正指此而言。在前面關將軍料敵膽略的一番勝算描寫之后,緊接著的這筆鋒陡轉,深刻地道出了這場具體戰爭失敗的主要根源,同時為推出關天培的主體形象鋪開直接的背景場面。在琦善等人妥協政策的影響下,雖然從“海波沸涌黯落日”的虛寫中見出搏戰異常激烈,但“氣益振”的是“群鬼叫嘯”。而“我軍”則“雖眾無斗志”,竟“荷戈不敢前”,就連“昔時號驍勇”的“贛兵”,也望風潰奔。一個“胡”字所包含的疑問道出了作者的憤慨和驚詫。然而這幾句的功能,更主要的還在為關天培的反襯。正在這一背景上,作者鼎力推出關將軍“徒手猶搏戰”的主體形象。但亦點到即止,至于他如何搏戰的過程細節均略而不提。而是抓住他最后關頭的所思所想:“自言力竭孤國恩”。這是他無力回天的自責。孤軍奮戰,以死相拼,盡到了一個守土將士的職責,本可問心無愧,但他仍如此自責。作者忙里偷閑格外標出的這一筆,使關天培的形象超越了一介武夫的勇邁,展示了一個愛國將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偉岸人格。所以,這里著墨不多,卻力能扛鼎。“可憐裹尸無馬革,巨炮一震成煙塵”,不僅是關天培壯烈犧牲的場景刻畫,也深切流露了作者的痛惜:嘗言沙場將士馬革裹尸為極致,而今關將軍則巨炮聲中化作“煙塵”,其悲壯色彩更遞進一層。至此,關將軍的英雄形象全面樹立起來,同時將整個戰爭場景推向高潮。
然而作者猶不作罷,在這慘烈的炮火硝煙的峰巔,筆勢驟然一跌:“臣有老母年九十,眼下一孫未成立。”這兩句逆接前面“自言”一句,是“自言”的追敘。關天培在生死關頭,不僅有“孤國恩”的自責,還深切慮及高堂白發和膝下幼孫。奉養慈母的拳拳孝心和撫幼育孤的責任同時縈繞于胸中。這閑閑的補筆使關天培的形象更血肉豐滿,富于親情而尤為動人,也見出作者筆法的跌宕往復之致。全詩“吾聞”最后四句插入陳連升父子事,并非節外生枝。陳連升父子是在關天培犧牲前一個月戰死于虎門外沙角炮臺的,時間相近,地點相接,同是一次戰役,同是孤軍奮戰,無援而死。寫關天培順勢帶出陳連升父子作陪襯,更見“炳炳大節”,以身殉國者并非個別人物。
全詩在客觀史事的基礎上進行剪裁,于炮火硝煙構成的背景上突現關天培的主體形象。敘述中連呼“將軍”,透著作者高度的崇仰和敬佩,深得太史公司馬遷史筆之致。最后兩句表達哀悼死者、祭奠忠魂的感情,正扣題中“挽歌”兩字。
上一篇:袁枚《湖上雜詩(二十首選一)》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宋湘《灌花吟》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