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屈大均
花前小立影徘徊,風解吹裙百摺開。
已有淚光同白露,不須明月上衣來。
題曰《花前》,乃截取詩中首二字為題,類似于義山集中的“無題”詩。況周頤《蕙風詞話》中稱翁山詞“哀感頑艷”,這“哀感頑艷”四字,正可移來概括這首七絕的風格。
詩中刻畫了一位幽曠凄怨的女子形象;她小立于花前,人面花容,交互輝映;花影人影,兩相徘徊。她是那樣孤獨,與她為伴的,只有多情的夜風。“風解吹裙百摺開”一句,寫得極為頑艷,極為悲抑。“解”,是懂得的意思,夜風尚且懂得欣賞她的美,輕輕地吹拂著她的百疊衣裙,而心上的人兒卻反倒不如夜風。詩中雖未著一“怨”字,而幽怨之情,已溢于言外了。
“已有淚光同白露,不須明月上衣來。”這兩句措語奇特,含意深遠。由于幽怨之極,不覺潸然淚下,閃閃的淚光與瑩瑩的白露沾濕了她的衣裳。衣上既然有了“淚光同白露”,當然也就“不須明月上衣來”了。本來,前面已說“影徘徊”,可見有月,有月而言“不須明月”,看似無理,實則與太白“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之句一樣,都是“無理而妙”。前人詩中,寫到白露,每每連及明月,以渲染一種幽窅之境,怨曠之情。李太白“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李至剛“為愛低頭弄明月,不知寒露濕衣多”(《趙子固水仙》),可證。翁山此詩,既承繼了前人的傳統,又有所突破,用“已有”、“不須”等詞語互為推挽,造成一種拗折的語勢,從而使這位女子的幽怨之情更為突出。“不須明月上衣來”,蘊藉深沉,耐人尋味。表面看來,是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之意,言愁與明月俱在,難以消除;實際上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我內心已晶瑩如白露,何勞明月相照?所謂“內心修美,何暇外求”,是也。
翁山論詩,有“所官不過男女,而忠君愛國之思溢乎篇外”(《無題百詠序》)之說,因此,此詩的主旨很可能就是作者“忠君愛國之思”的體現。倘如此理解,則詩中那位女子,或許就是作者的化身,其縈心牽念者,也許就是業已覆亡的明王室。當然,此詩也可能只是作者一時興到之作,是代言體,而非比興寄托。孟子云:“詩無達詁”,此之謂也。
上一篇:姚鼐《淮上有懷》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狄葆賢《滬瀆感事詩(選一)》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